雷平陽專欄·泥丸小記 《鐘山》2025年第2期 | 雷平陽:渡口與雪山
小編說
2025年《鐘山》第2期“泥丸小記”發有雷平陽新撰的《渡口與雪山》。雷平陽2014-2020年在本刊撰寫的“泥丸小記”專欄的部分文章,已結集出版為《舊山水》《白鷺在冰面上站著》。2022年1期始,他在本刊繼續撰寫該專欄,“毎一篇文章寫的均是我在云南山水間的閱歷,亦是我接受山水教育后的所思所想”,其中數篇散文(“將四季與日常置于云南一碗茶中” · 雷平陽《茶山》)收錄至他最新出版的散文集《茶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版)中。
渡口與雪山
文 | 雷平陽
一
一生游學于哀牢、無量、橫斷諸山,著名茶學家徐亞和先生在《云南名木古樹茶·石介茶》(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一書中這么介紹瀾滄江上的昔歸渡:嘎里渡口(昔歸渡舊稱)是緬寧至景東、云州至景東兩條古驛道跨越瀾滄江的交通要塞。清光緒、宣統年間,縣內外客商在此設有鹽號;民國時期,先后有邑人楊來卿、邱月樓設“長興號”,景東人蘇三保設“允豐號”,邑人邱歧山、嵩玉三設“同慶號”,景東人王義貴設“義興號”,在嘎里渡經營以鹽茶為主的水上營運。1986年改設昔歸渡至今……
以如此確鑿、不可置疑的字詞和語氣介紹瀾滄江兩岸一個個時間史上隱伏的“小地方”——是我二十多年來寫作旅程中的夢想之一。萬山沸騰,煙霞明滅,物事更替,渺遠之所的“史實”一如鶴影蟲跡,亦似仙風與道骨、戲說與虛構,若非長期浸淫其間,再清朗透澈的文字也是很難抵達的。幾次探訪忙麓山,立于昔歸渡口,望著腳下煙波和四圍碧山,若非昔歸“美人頭”團茶非遺傳承人師尚明指點,我都斷然辨別不了哪一條山道通往普洱、臘戍、仰光,哪一條山道又通往臨滄、云縣、大理、昆明,密林中長著草蔓和青苔的山道像土地神身上隱秘的血管,眾多的懸崖、峰頂、深澗與瀾滄江結為一體,江水的流動也更容易被理解為消失和隱形——從此淵藪平移至彼淵藪——而非有著具體目標的奔流,偶現的船只出現在江面,除了擺渡,下行或逆溯,你都會覺得它們乃是山河迷陣中的道具和符號,完全不像徐亞和先生所說的“營運”工具。我和施陽第一次造訪昔歸是在夏天的一個深夜,江聲從腳下升起卻又遠在天外,陷入沉睡中的江邊小鎮只剩下飛蟲縈繞的路燈所勾勒出來的房屋輪廓和一蓬蓬秀頎的樹影——那時候的昔歸茶還沒有名滿天下,后來才激動起來的昔歸人和后來才涌向昔歸的外鄉人還躲在各自的夢鄉,不曾將此地開辟為通往黃金天堂的渡口——江風吹拂著竹林和芭蕉林,也吹拂著通往渡口的道路上方的茶樹林,聲音像安詳的風神在低唱著古老無邊的小夜曲,如此的濕潤、綿軟、柔滑。有很多種花沒有止住在夜間開放和溢香的本能,將滇西南群山中著名的“百花香”充滿了小鎮的每一寸空間,似乎在波動,似乎又如凝脂。蟲聲是從具體的方位發出但又脫離了具體的方位,天上、地下,東西南北,懸崖上,樹心里,波濤下,路燈的光里,一片片屋頂中,甚至連光滑的道路下面,仿佛都有密集的蟲子擠在一起,張著嘴巴在叫,叫聲混沌而又清亮,既是擊壤歌,也是天問,但本質上還是詩經。除了師尚明還站在靠近渡口的道路中央等候著我們,估計整個小鎮上已經沒有第二個醒著的人了,而且,后來師尚明說——在我們出現之前,站在道路中央的時候他是睡著了的,腳背上蹲著一只青蛙。他引我們前往建在江灘上的客棧(后來被拆除了)那一小段路,所見的景象我視為奇跡:瀾滄江是一米接一米地逐漸從夜色中露出來的,由無到黑,由黑泛灰,由灰茫茫的一片慢慢顯現群虎奔跑中聳動的脊背,又由群虎的脊背過渡為擠滿江面的大蛇爭搶河床的碩長腰身,再由大蛇的腰身幻化為滾動的青銅,在離江十多米的地方站住——直到轉入客棧的長廊,我也沒有看見真實的水。而客棧的長廊上,由于廊燈亮著,已然是趨光的飛螞蟻的王國,一眼望去,廊燈的光艱難地從密密麻麻的翅膀之間斷斷續續地漏過來一小部分,長廊的地面上鋪了厚厚一層還在動著的飛螞蟻,一腳下去,聽見滿耳都是翅膀和骨架碎斷的聲音。我和施陽讓師尚明找來兩把掃帚,邊掃邊走,小心翼翼地移向自己的房門。可每走一步,腳底仍有脆響,脆響之聲讓雙腳發軟,腦神經頻頻震顫……
那一夜,提前抵達昔歸渡的徐亞和先生已經入睡。次日的午餐桌上,施陽說深夜的飛螞蟻“像活著的一片烏云”,他聽后哈哈大笑,并說,由于他住的房間窗戶沒有關緊,一覺醒來,睜開眼,看見枕邊、被褥上、地板上全是一層顫動的小翅膀,一雙鞋子都被小翅膀填滿了。我的房間沒有飛螞蟻進入,但一夜的江水聲我視為蒼鷺的翅膀猶如飛螞蟻的翅磅一樣鋪張,一樣顫動——疑似傣族民間敘事長詩《召蘇瓦》中勐巴拉納西王子召蘇瓦張弓射雕,從雕口中救下龍王的那一條大江:兩岸難以計數的竹葉,只要龍王吹一口氣,它們就會紛紛變成飛行在波濤之上的仙船。翅膀、竹葉、蒼鷺、仙船和飛螞蟻,五個詞條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沉浮、互相變成對方,時隱時現的江面上始終響著龍王送給召蘇瓦王子的銅鈴聲。一邊吃著美味的滄江烤魚,我一邊問徐亞和:“昔歸渡民國時期的那些商號還有血脈傳承嗎?”徐亞和沒有馬上回話,見客棧餐廳外的花圃里有棵老品種的皺皮小米辣,起身摘了幾粒回來,放在小碟中,又拾起一粒,蘸了點鹽巴就放進口里嚼了起來。辣勁過后,嘆了口氣,反過來問我:“渡口上有沒有永固的事物?”我們相視一笑,我伸手去拾碟中的小米辣,他提箸向烤魚。注釋性的話題則是由師尚明陳述的:昔歸有刀氏、阮氏、李氏、師氏、把氏、許氏、郭氏、周氏、魏氏等十三個家族,人稱“十三家窩”,家家都種茶,茶山上因此有“把家窩”“郭家窩”和“許家窩”這樣的茶園名。而且,很多人家的一代祖都是民國時期被抓去當兵,然后又以逃兵的身份逃亡至此——他們分別騎著巨大的龍竹,像騎著一條條大蟒渡江而來,繼而在此落地生根。他們在一遍遍講述自己的來歷之后,龍竹消失了,他們和他們的后代都說,他們是由江里的大蟒馱到昔歸渡的。
午餐后,在江邊斜坡上懸空的茶室里,師尚明找出了珍藏的2006年版“美人頭·忙麓王”,由徐亞和執刀、開湯。煎水聲甫息,洗茶瞬間,就有一縷縷潔凈綿密的香氣氤氳擴散,悠然、欣然、依然、自然而然地飄至茶室四周,優雅襲人。品飲此茶,多年之后,透過時光與碧泉,我尚能感受到茶質的嫩度、勻度、凈度和鮮度本來的清拔面貌以及陳化之后的“幻象”。徐亞和臨案講析,此茶有真味,其真大抵可以圍繞著“香”這一味覺核心來體悟,荷香、菌干香、桂圓香和樟香逐步嬗變,并形成多層次共融共存的香型;由于昔歸海拔在730米至900米之間,海拔低,高熱量,簡單兒茶素一類苦澀物質轉化成復雜兒茶素速度較快,色素物質積累也快,其湯色濃郁、清亮如琥珀;同時,此茶用較為成熟的一芽二三葉為原料,因而糖代謝徹底,多糖類物質——粗纖維積累多,使得茶湯甜度增加,代謝的中間產物——茶多酚也充足,所以滋味濃烈、甘洌卻又柔滑如飴,而且茶葉的苦澀味化解極快、生津持久,氣韻芬芳且入喉入心,雅致而又妥帖,可以視為茶中知音。邊飲,邊聽,給我的感受是,此茶讓我如同沐浴在十多年前某一場最令人沉醉的春風之中,春意盎然。抬眼再望窗外碧玉般的瀾滄江,禁不住懷疑自己身在逍遙津。宋代詩人楊萬里在《步過分水嶺》一詩中有句“古樹無今態,幽泉有暗聲”,引至那日的茶案上,是極為達意的:古茶樹或古茶沒有今天的俗態,宛在古時,古意沛然,氣息清邁,身邊還有瀾滄江一如幽泉,同樣流淌在時間的外面,懸空茶室里的小世界分明就是一場晉時或唐時的雅集,今天還沒有散掉。
二
那日,除了去參觀昔歸古茶園核心區“無今態”的古茶樹所花掉的兩個小時,其他時間,徐亞和、施陽、師尚明、楊炯和我,一直在懸空茶室或昔歸茶葉博物館外的望江露臺上喝茶、望江、模仿古人說話,直至暮色四合,明亮的山河收歸夜幕。而就在瀾滄江即將隱身之前,我在觀察一只黑貓并最終目送它消失在江邊的竹林。
一只黑貓在黃昏時的瀾滄江邊
跳躍,逮食空中蚊蟲
腰身有異常之美,一會兒舒展
如同幼虎掛上灰色的虛空
一會兒曲卷著,腦袋與四腳相抱
像一團漆黑的矛盾體
打結,扭動,展開
突然靜止,又突然驚動
在凝固與飛行之間,探索——
動態之中身體的奇觀和邊界
江水平滑如腹,兩條岸
守序地彎曲、延伸,明明已經消失
卻又不曾移動分毫。薄霧生于水
是江面上的白山峰
沒有跟著波浪前移,而是膨化不止
數倍變大,逐個吞吐岸上高聳的
懸崖。黃袍佤族人傳說中
白茫茫的夢幻帝國,在深淵中
頃刻食人無數,又在頃刻之間將
腹中人悉數安頓在新的國度
——國家其實并沒有變化
而是一場大霧把舊
換成了新。是所有人做了
一個相同的夢,從夢中出來,發現
用江水洗過的國家就像是理想國
我養在書房的那只貓,喜歡
蹲在窗臺上望月亮,這只貓
則跳到江邊的巖石上,像馬戲團
鉆火圈的老虎那樣,朝著月亮飛縱
墜落到江中,又濕漉漉地爬上巖石
接著飛縱,身體里
不乏務虛的決絕的人性
三
在瀾滄江從昔歸渡繼續向南流過的某片迷幻區域,曾經有過一個傳承數百年的孟連土司府。二十多年前的某天,我到該土司府參觀并受邀為之寫了一句話:“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個土司。”之所以有如此“野心”,完全是因為拜讀了1980年代末期由云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編輯出版的《孟連宣撫司法規》一書——此書中土司府的司法人員斷案時常常前往夢境中去查找真相和真理,不把現實中的征象作為唯一證據,而且每次都得償所愿,斷案的結果始終得到了山神、僧侶和眾生的一致認可。因此,我覺得我想做一個有夢境作為領地的土司是無可厚非的。
依照我的認識,昔歸茶山也是這樣一個隱藏著真相和真理的夢境。2015年,昔歸茶人中有師尚明、蘇其良、王只良和魏啟明四人向臨滄市非遺機構申報“昔歸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四人均獲得認證——成為昔歸“美人頭團茶”象征性的制作者。別人怎么看待這事我無從知曉,但我認為這事是普洱茶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在二十多年的茶山游歷生涯中,單從茶品的外形論,昔歸的“美人頭團茶”于我最為貼心,是我理想中的與普洱茶最為契合的美學與實用雙絕的經典范式。200克一個的“美人頭團茶”,由昔歸古樹茶原料經特定工藝手工揉而成團,比拳頭稍微大一些,茶條疏松但又緊密地結為一體,素樸而又高古,可心卻又孤絕,放在掌心,像嬰兒抓住的母親的乳房一樣圓潤、溫暖、可靠。其工藝源頭應該可以追溯到清代“普洱八色貢茶”中的一款——四兩團(沱)茶,因為兩者外形幾無差別,而且云南眾茶山中多年來并無此類團茶蹤跡,“美人頭團茶”乃是唯一能與之對應的孤品。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高貴的血緣關系,茶史和地方史中沒有相關資料證據,昔歸也沒有托舉貢茶的歷史文化礎石,合理的答案是,“美人頭團茶”之所以長期存在于昔歸耄耋之年的老茶人口述史中,因為在清代和民國時期運茶的馬幫經過昔歸渡時,他們或他們的祖上,有人目睹了,甚至搬運過、販賣過、仿制過馬馱子里的團茶,他們據此反復地向后人講述著團茶的外形、重量和不確切的工藝,就像講述著古驛道上馬燈在遠山發出的一團光,并且因為無人認識“普洱八色貢茶”,也就無人將兩者聯系起來。至于那些仿制過團茶的人,也許是茶神賦予其使命——早就預知普洱茶團茶工藝要從那些著名的貢茶園里消失——讓他們在仿制茶品的過程中,神奇而隱秘地將制作工藝粗淺而模糊地傳授給了后人,使這種茶品和工藝的火種得以遺存于昔歸茶山。時間的魔法書翻到“1990年代中期”這一頁,當團茶工藝果然鮮為人知之后,而長期隱身于云南山野的普洱茶又得道成仙受到今人的百般禮拜,徐亞和說——他就看到極少數的昔歸茶人開始依靠老人語言描述中的團茶樣式非常感性地制作“美人頭團茶”,而且他還委托某茶人為其制作了一些,但無論茶質還是品相都很“一般”。人們用不同的方法將散茶變軟,然后放進圓形小深碗不停地搗揉,繼而將其捏成一團,形狀各異,陽光曬干或晾干后,包上一層棉紙,便是“美人頭團茶”的雛形。量很少,卻以不同的渠道去到了少數茶客的茶案上,導致人們最先認知的昔歸茶就是傳說中的團茶,為后來名滿天下的昔歸茶定了型。
四位昔歸“美人頭團茶”非遺傳承人,蘇其良、王只良和魏啟明是什么時候、師承于誰、以何法度開始制作團茶的,我不得而知,而作為師氏家族制茶第四代傳人的師尚明是2012年春天開始的。他根據父親的制茶經驗與講述,先是“像做夢一樣”用糯米漿把200克散茶泡軟,裝入布袋揉制成團,然后放到陽光下曬干,可成品效果并不理想,米漿入茶不僅改變了茶味,茶品的品相很差,也不利于儲存,難以匹配昔歸之名。之后,他又才借用普洱餅茶蒸汽壓制工藝,在“古法”之外自成新法,做出的團茶形質俱佳,趨于完美,最終才達成了“美人頭團茶”的精神賡續。茶品進入市場,很快就成為昔歸茶的品牌象征之一。在他的懸空茶室,我問過他:“昔歸團茶為什么命名為美人頭?”他答:“像美人潔凈的頭吧。”我又問:“美人的頭只有拳頭大?”他笑了笑,說:“也許最先被命名的那個團茶沒有按200克一個的標準去做,而是做得像美人的頭顱那么大。”說完了,也許覺得自己的說法不及物,又說:“最先做昔歸團茶的人應該是個美人!”而我推測,清朝或民國時期,在昔歸渡某個商號里售賣團茶的應該是個美人,她的美名傳遍了牡緬密緬地區以及瀾滄江流域,多年來一直出現在具有愛的能力的人們不朽的夢境中。和師尚明對話的空隙,我還隨手翻了翻隨身攜帶的博爾赫斯與格雷羅所著的《想象動物志》一書,見《雷神豪卡》一文,只有三行字,就抄了送給他:“在北美蘇族印第安人中,傳說豪卡用風作鼓槌來敲響雷鼓。它長有犄角,表明它也是狩獵之神。它高興的時候會哭,難過的時候會笑。它把冷當作熱,把熱當作冷。”當時,窗外正好有雷聲沿著瀾滄江峽谷逶迤疾行,連環的巨響攝人心魄。但我一點也沒有驚恐,真將它當成了鼓聲。
四
在攀登邦東大雪山主峰之先,我去了與昔歸茶山同屬于邦東大雪山東坡的曼崗茶山和娜罕茶山。這些歸屬于哀牢山系的眾多峰巒又自成體系,可以無休止地化整為零,不斷細分下去,與社會結構和精神系統沒什么區別。在哀牢山的腹地,我曾經觀看過整個寨子幾百個男人同時化裝成老虎在種滿煙草的山丘上舞蹈的場景,嘯吼接天,虎影猙獰,極致的身體語言一如蓬蓬失控的火焰——老虎們皆似彝文古典文獻《瑪牡特依》中反復提及的“紅虎”:它們首先是人,然后裝扮成老虎,接著又將老虎改造為人,每一個虎的軀殼里都裝著一個人和一頭虎,所以那舞蹈就像是一場瘋狂的看不見傷亡的內戰。而邦東大雪山、五老山和馬臺一帶,在老時光里肯定也是老虎的樂園,無數哀牢山腹地的老虎因承受不了“內戰”而長途游蕩至此,或純粹只是接受了瀾滄江濤聲的召喚,來到此處對江長嘯。拉祜族人開辟牡緬密緬樂土之時,遷徙史詩《根古》中有交代:
牡緬壩頭銀埡口,
黑竹弩箭打老虎。
密緬壩頭金埡口,
黃竹弩箭打麂子。
打到老虎烤肉吃,
虎肉好吃滿口香。
打到麂肉捂燒吃,
干巴耐嚼回味多。
這無法查找的“銀埡口”和“金埡口”,現在臨滄平原周邊的高山一旦退回幾百年,也許每一座都能讓老虎和麂子成群出沒并供奉拉祜人的五臟廟,但論及山體之高闊、林木之葳蕤、巖澗之幽森,還是邦東大雪山山系更像“老虎的樂園”,也更像拉祜人用黑竹弩箭射虎吃肉的天堂。
然而,我所見的邦東大雪山東坡此刻是寂靜的,想象中跳出的紅虎、黑虎和白虎又回到了想象中,拉祜人的黑竹弩箭和黃竹弩箭同樣又變回竹子本身。只有這場仿佛天空的穹頂下降至山體表面的大霧,還是明朝勐緬長官司時代的那場大霧,日日變化而又亙古如昔。汽車從海拔750米左右的昔歸渡口沿鄉村公路只上行了300米左右,它向下的邊界便如突然停住并凝固的一場雪崩——既一動不動又無絲絲縷縷搖曳的花邊——感覺是要擋住我們的上山路。或說,當我們上行至此,江邊的河谷王國已到了末端,而白茫茫的大霧王國則以此作為起點,我們必須以闖入者的身份才能進入并抵達被大霧王國鎖住的老邦東新石器時代遺址、邦東老街、娜罕茶山和曼崗茶山。當汽車以鐵鷹的方式越過邊界線,一頭扎入不知盡頭遠在哀牢山系那道山梁的大霧王國中,尤其是當汽車在猶似潛艇般走完一大段曲曲彎彎的道路并猛然停在營盤山老邦東新石器時代遺址碑旁邊,我從車上下來,在大霧王國之中的第一認知就是空氣在滲水,虛空中有綿綿不絕的多余之水在滲出,路兩邊的栗樹、橡樹、構樹、榕樹、山茅草都在滲水——向外排放著真實的水,鳥叫聲在滲水,一頭從排水溝溝沿上躥過的黑豬在滲水,用大理石雕刻之后嵌入混凝土基座上的碑也在滲水。據資料介紹,考古工作者在此發現過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從土壤中挖出了不少有肩石斧、石錘、石錛、陶片和炭屑等物,如果這些器物此刻還在此處,泥土在滲水,它們也會滲水——像時間一樣靜謐地滲水。與此遺址相呼應,考古工作者同時還在我們剛剛離開的昔歸渡發現了一個年代相同的文化遺址,在約一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兩米的土壤中同樣挖出了不少有肩石斧、石錘、石錛、陶片和炭屑,以及網墜。(這種有著以礫石石片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雙肩石鏟和帶榫石器等器物的遺址,主要分布在瀾滄江中游地區,考古學家視其為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命名為“忙懷型新石器文化”。忙懷,地名,在臨滄市云縣忙懷鄉。1974年6月云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首次在那兒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勞動生活遺址并以此作為瀾滄江文明的早期象征。)按照我的思維邏輯,兩個遺址分屬于咫尺之間的河谷王國和大霧王國兩個不同的國度,是兩種不同種屬的人曾在此生息,但考古學家認為——兩個遺址是同一批人締造的,夏天他們來到大霧中,冬天他們又前往水聲里,在清涼與溫暖這兩個詞條之間游徙,合法地逃離了另外兩個詞條:濕熱與寒冷。這些先于拉祜族人到達此處的人如此的令我著迷,我只能通過虛構才能將他們與一個個人類起源地聯系起來,并且始終虛構不了他們穿越萬山萬水來到此處時的場景。那時候,世界乃是荒野,沒有人煙,沒有現成的文明,到處都是創造遺址的天堂,他們受到了誰的驅使或追殺才遠走此處?在虛構他們的使命、命運和旅程的過程中,任何與苦難、毀滅和孤獨相關的詞語都會令我心疼——我寧愿與考古學家為敵:相信此處就是他們由其他生靈轉化為人的地方,或說他們乃是由造物主從天空中放生于此處的。
十米之外就看不見路了。位于曼崗茶山的邦東老街曾經是一個大霧王國中道路交叉的地方,兩條道路由昔歸渡、緬寧和云縣鋪展至此,在幾棵巨榕下面交叉。我們習慣性地認為,人們都是從邦東鄉(昔歸渡)出發的,然后沿著這條分岔的路前往緬寧、云縣、大理、世界,其實,道路一直是雙向的,世界、大理、云縣、緬寧也在通過所謂分岔的兩條道路反向來到老邦東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在處和昔歸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在處,然后前往景東、普洱、緬甸、世界。在道路交叉處,我站了幾分鐘,霧中的古街上空無一人,兩邊的店鋪和民居有人的聲音傳出,但霧中始終沒有浮出一張臉或一個人影。有一對夫婦在街邊販售野生菌,兩人也是躺在車廂里的毛毯上,小聲地討論著孩子上學的事情。我大聲地問他們:“雞 多少錢一斤?”兩張臉才從車廂里伸到霧中,女臉說:“70元!”男臉上嵌著一支紙煙,沒有發聲。買下雞 ,我在徐亞和的引導下,又去從緬寧鋪展過來和從云縣鋪展過來的兩條路上走了一會兒。走出去不遠,兩條路的旁邊都是渾圓的、長著白苔蘚的巨石,巨石叢中遍生著枝條遒勁分披的古茶樹,看它們在霧里,就像巨石生養的一群年齡很大但容顏不老的仙女。遇到一個古銅一樣的中年男人從云縣方向騎著摩托濕漉漉地過來,身后馱著一個紙箱,里面裝了祭品,我“嗨”了一聲,他剎車停下,問我:“干什么?”我指了指茶樹:“是你家的嗎?”他咧嘴一笑,回答:“不是我家的,是菩薩的。”油門一轟,消失在霧中。徐亞和笑著看我們對話,中年男人走后,他才說這是一個“過路的傣族人”。我倆一前一后走著,他不時摘茶樹上的芽頭放在嘴巴里咀嚼,自顧自地說著邦東大葉種茶的各種好話。霧中,我們分別就像是對方的靈魂,終于在古驛道上遇見,卻難以坐實哪一個軀殼是肉身,哪一個軀殼是靈魂,兩者都不真實,是飄忽的,有霧水從身體里不斷地滲出。
2012年他開始在娜罕茶山制作“石介茶”,持續至今。那時我還沒有到過娜罕,卻興致勃勃地在一塊方茶上題寫了一首打油詩送給他:“石介有仙翁,種茶云霞中。枝上摘幾葉,欣然贈春風。”他是云南茶界的飽學之士,又一直在野,是茶樹的鄰居,他研究了漢、唐、宋、元、明、清諸代茶學理論,尤其傾心于理論中的“經驗”部分和美學部分,花費不少心力與腳力在具體的茶山上求找往賢理論的證據。陸羽《茶經》首推的茶山是在“爛石”間、“陽崖陰林”和“野者”;宋代宋子安《東溪試茶錄》中理想的茶樹乃是“出壑嶺斷崖缺石之間,蓋草木之仙骨”,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的茶樹亦是“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蔡襄也認為“茶生石縫間,蓋精品也”;元代張渙《重修茶場記》曰:“靈茅含石姿而鋒勁,帶云氣而粟腴”;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中有言:“玉壘關外寶唐山有茶樹產懸崖……人以為茶寶”,李日華《紫桃軒又綴》云:“茶生爛石者上……石筋山脈鐘異于茶”;清代陳鑒《虎丘茶經注補》:“虎丘茶園,在爛石礫壤之間……野而園”,劉源長《茶史·茶之分產》:“乳石飛走,茶生其間”,阮福《普洱茶記》:“茶產六山,氣味隨土性而異,生于赤土或土中雜石者最佳”……踏遍青山,茶生之所,具有爛石、陽崖陰林、野者、斷崖缺石、石縫間、懸崖、云氣中、石筋山脈、乳石飛走和雜石間等諸多元素的茶山,集大成者就是娜罕茶山和曼崗茶山。他認為兩座茶山是天地造化而生,亦是從《茶經》和眾多茶文字中間孕育而出的“孤絕仙山”。所產茶品有五絕:一曰紫蘇鮮香,世所罕見;二曰茶湯清苦,風骨卓然;三曰滋味甘滑,靈味真香;四曰澀短津長,悅心怡神;五曰喉韻潤腑,味盡道生。為了與此茶匹配,在茶品制作形成上,他亦“冥頑不化”地只做自漢代以來就受道教“天圓地方”思想影響而產生的“餅茶”和“磚茶”,餅茶之圓乃是天,磚茶之方乃是地,寓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曼崗與娜罕相距不遠,是大霧中毗鄰的兩個山寨,之所以分別稱之為“茶山”,我意在讓它們獨立,使之在時間的迷霧中各自去尋找自己的個體屬性,就像拉祜族的哥哥部落和妹妹部落那樣以“寬容”和“懺悔”為標志永恒地存在于史詩中。正如當我說出曼崗的古茶樹“就像巨石生養的一群年齡很大但容顏不老的仙女”這樣的句子,在置身于同樣寄生在巨石間的娜罕古茶樹下時,我就得尋找另外的句子來呈現它們——它們挺立在大霧王國的斜坡上,攔住了從天空和山頂向下墜落的無數滾石,并讓滾石像土地神一樣緊緊地守護著自己。一身霧水地走在新搭設的茶山棧道上,盡力地從霧中找出更多茶樹的那一刻,看著大霧與茶樹共同營造的沒有邊界的大地美學畫卷,我身不由己的又成為了地質學家、人類學家和植物學家一碰就倒的拳擊對手,因為我從詩學立場出發,篤信這些馴化的茶樹是先于滾石、大霧和人類而存在于此處的。觀其仙骨和仙姿,它們更像是神靈所植,是叭巖冷和厄莎等諸神真實存在的證據,而娜罕茶山的身份應該是比“貢茶園”更為高貴的神仙茶園。在當天晚上我所寫的日記詩中有這么幾句:
絢爛的草木之間沒有虛空
茶樹時隱時現,說不準邊界在哪兒
哪些樹干高于廟堂,哪些枝葉
伸入了人的骨縫……
五
2024年5月14日,我去攀登了詩人何松稱之為“瀾滄江兩岸最后一座雪山”的邦東大雪山,他告訴我,有幾條大河從此山發源,山頂上的圓形巨石仿佛“被上帝打磨過”。我當天的日記是這么簡要描述的:
登山的前夜我幾乎沒有合眼,所以在幾千米逐漸攀高的路線上,我覺得自己是在云霧中夢游。身邊盡是無邊無際的麻栗樹——它們的每一根枝條都被苔蘚緊緊裹住,只剩下蒼老的葉片不時泛著幽暗的光。喬木杜鵑已在十天前開敗,枝頭的葉片孤單,樹底落紅有的腐爛了,有的被風吹走或晾干。守山人(段發興,64歲)總是距我50米左右,時現時隱,真正引領我去往3400多米山頂的,是森林和云霧中不時傳來的牛鈴聲,它縹緲而又清晰。攀登途中,一邊喘著粗氣,我一邊不止一次自問:“為什么我要在雨季到來時一意孤行地攀登此山?”所有的自問都沒有答案,我的自問無非是讓自己在絕望產生之前轉移注意力,試圖讓自己沉重的肉身在問題纏繞時能夠變得輕一點。但當我在兩個多小時后抵達山頂,并在一塊渾圓的巨石上坐下來時,我還是找到了我登山的原因——盡管這原因更應該被看成攀登的回報,而且是后來才產生的:坐在山頂,另一個守山人(許應成,51歲)指著巨石問我:“你知道它們是怎么產生的?”我搖了搖頭。他又指了指另一座山頭,那兒有上百頭牛聚集在一起,爭搶著什么。他告訴我,這些牛群是有主人的,但無須照管,它們的主人將其趕進森林,只會在特定的日子背著鹽巴進山,把鹽巴放置在山頂上。而牛群也知道約定的日子,按時到山頂舔食鹽巴。它們食鹽之時總是歡快地用四蹄擊踏山頂,山頂之土因此疏松,產生的塵埃,很快就會被風卷走——只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深藏在土壤里的石頭就會冒出來,成為一座山峰的海拔高度。這樣的經驗是我之前沒有的,它成了我這次登山遲到的理由。
這則日記是在疲憊并缺少耐心時所寫,幾乎省略了登山途中的所有細節——那些重復的動作、身體反應和身邊植物的變化以及美景——都被排斥到語言之外,仿佛登山時我攜帶的語言非常有限,變成了一個無故向往高峰的人,沒有充裕的語言匹配所見之物和自己在這場登高之旅中內心的感受。而事實并非如此,在翻越了守山人許應成所命名的“絕望坡”并朝著“二雪山”(主峰旁的一座側峰,海拔3379米)攀爬的途中,當我看見黃薔薇、總序桂、黃竹、黃芩和杜鵑就像是沒有出處的神話中的物種那樣猛然現身于荒涼的高地上,蜂鳴嚶嗡,滿山飄浮著野黨參、野當歸和野韭菜混合的濃郁氣息,我腦海中閃現的詞語數量應該是等同于蜜蜂的數量的。一方面,我覺得它們也是登高者,是從昔歸渡或邦東大雪山四周任何一個低海拔的山澗中出發,走在了我的前面;另一方面,它們組成的形質各異而又安然相依的共同體讓我相信——我所看見的這個南方雪山之巔的動植物共和國或說部落其實是類似于伊甸園、牡緬密緬和司崗里這樣的場所,即便它沒有這樣的高度,我也有足夠的語言建設它。越是冷寂、空蕩、無人的地方,語言越是豐饒,越是易燃,而且堅固。在“二雪山”山頂和主峰山頂,冬天的積雪早已化盡,滿地的牛蹄印、牛糞和從別處傳來的牛鈴聲,與巨石(我疑心它們中間有一部分也是從山下的瀾滄江里被西西弗斯式的人物推上來的)一起有著相同的海拔高度。站在黃薔薇叢中,斜靠著一塊巨石,段發興和許應成輪番小天下,把低矮的群山劃分成一片片區域,告訴我它們分別是臨翔區、云縣、鎮源縣、景東縣、景谷縣、鳳慶縣和耿馬縣。一邊指點,段發興還從化肥口袋改成的挎包里拿出酸澀的多依果,蘸著辣椒面吃,我擔心猛烈的天風會將辣椒面吹進眼睛,蹲下身,看了一會兒黃薔薇花朵間飛來飛去的幾只蜜蜂。之后,換了一塊巨石,坐在上面,喝光了保溫杯里的石介茶湯,它鮮香、清苦的滋味,正好與身邊的環境在美學上有著一致性。
與我一同登山的還有拉祜族青年作家李延源。他的新作《綠了芭蕉》講述拉祜族精神自新過程中的現實故事,文學性與文獻性并論,我視為拉祜族文學史上的一個新起點。下山時,我們一同穿行于掛滿苔蘚的栗樹林時,我說如同進入了古羅馬時代的元老院,而他認為我們來到了一座土司府內——每一棵樹都像宣撫司里的大土司、小土司和頭人。我們都夸飾和弱化了這些古老樹木的史詩品質,無形中暗示了文學的衰退和我們對永恒之物進行人格化時所表現出來的虛妄與無力。唯一讓人心安的是,林間空地上有一塊巨石與山頂巨石相似,我們不約而同地走近它,問它:“你是怎么跑到我們前面來的?”都認為它是剛才從海拔3429.6米的山頂滾落至海拔2750米的栗樹林里的。在我們看不見的平行空間內,這些圓形巨石一直在邦東大雪山滾上滾下,渾身散發著野黨參和野當歸的藥香,一刻也不曾休止。
六
拉祜族傳說中,太陽是女性,是造物主厄莎用360萬斤金子煉鑄的“太陽姑娘”;月亮是男性,是厄莎用360萬斤白銀煉鑄的“月亮小伙”。按照厄莎最初的規劃,太陽出現在夜晚,月亮出現在白天,但因為“太陽姑娘”害怕被夜晚遍地的金錢豹撲咬,而“月亮小伙”也擔心自己被白天滿地跳躍的青蛙所啃噬,就讓他們對調,并分別給了他們永遠也用不完的金針和銀針。因此,太陽出現在白天,月亮出現在夜晚。這個傳說如果成立,它便留給了我們三個話題:一是我們現在領受的日月常態原來是由金錢豹和青蛙所促成,有著性別的太陽和月亮是膽小的發光體;二是有性別的太陽和月亮是行走在地面上的,會遇到荒野上成群的金錢豹和青蛙,無人知曉他們因何飛升、何時飛升、飛升之后是否還有性別;三是厄莎送給“太陽姑娘”和“月亮小伙”的金針與銀針,原本是用來刺瞎豹眼和嚇退蛙群的武器,后來為何變成了光——而另一則拉祜族創世傳說中說“(樹葉上)亮晶晶的露水珠落地后不見了,卻從一棵棵樹根上變出了一個一個的人。從此人就由露水珠變出來了。”(《拉祜族民間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光與人似乎天生就存在著一種不安的隱喻關系。
在前一個傳說中,厄莎當然也還有一個安排——讓“太陽姑娘”和“月亮小伙”永遠手挽手地在世界上行走,但被“太陽姑娘”拒絕了,因為她“怕羞”,尤其是在白天。古老傳說中人性化的太陽和月亮有著特定的人物形象,猶若既是自身繼承者又是時間流變見證者的反復涅槃的鳳凰,它們的存在肉眼看不見但卻一再委托凡塵間的某些血肉之軀向人們兌現其具有引渡性質的精神品質。歐洲文明的早期,有的醫生在給臨終的病人開處方時常常會安排兩味藥:鳳凰巢和鳳凰灰。真心地信賴虛擬之物本質上就是一種文明,它撫慰和拯救不了現世的亡失但可以開辟一條亮閃閃的天路。所以,那天中午一群人坐在昔歸“茶樹王”旁邊新造的人工平臺上臨江神聊,聽完“茶樹王”曾經的擁有者、有“昔歸鳳姐”之稱的郭應琴女士講述其二十多年的昔歸婚史和制茶史之后,我曾戲稱她就是拉祜傳說中的“太陽姑娘”,有著太陽輝煌的身世,卻兩次拒絕“厄莎”善意的安排——先是不顧父親的以死相逼,執意愛上昔歸渡的一個“月亮小伙”,從臨滄城“下嫁”昔歸,之后又因為“怕羞”不愿與“月亮小伙”手挽手地繼續走下去而選擇離婚,不以手中的“金針”傷人,甚至不惜將到手的象征財富的“茶樹王”拱手讓出,像屬于傳說的最初的“太陽姑娘”那樣行走于地方,等待著傳說之外未知的那次升空。我的戲說得到了師尚明及另外幾個記不住名字的茶人認可,一個住在邦東大雪山南側的拉祜族茶人補充道:“在我們的神話中,太陽姑娘一會兒踏著彩虹去到天上,一會兒又踏著彩虹回來……”這則神話,是前者的補充,有著鳳凰巢和鳳凰灰的藥效。但讓這些茶人包括郭應琴和師尚明稍有不安的還是現實,昔歸茶山核心區的茶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每年前來昔歸山問茶的人出現了減少跡象……盡管他們也覺得這是鳳凰再次涅槃的前兆,新鳳凰的鳴叫聲已經出現在雪山的頂空。那天午后,與傳說有異——“太陽姑娘”和“月亮小伙”沒有分開巡游,而是分別現身于瀾滄江兩岸的同一片晴空之上并倒映于寬敞的江面。幾只白鷺從下游飛來,朝著牡緬密緬的方向飛走。太陽的光把我們頭頂上主體已經完工的橫跨瀾滄江的高速公路大橋照耀得一身金黃,由堅硬和冰冷變得柔軟、輕盈,以此對應那個不知名的拉祜茶人所說的神話中的彩虹。
【雷平陽,1966年出生,現居云南昆明。著有詩集《雷平陽詩選》《云南記》《基諾山》,散文集《我的云南血統》《烏蒙山記》等多部。曾獲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詩人獎、《鐘山》文學獎等多種獎項。2014-2020年在本刊撰寫“泥丸小記”專欄,部分文章結集出版為《舊山水》《白鷺在冰面上站著》。2022年1期始在本刊繼續撰寫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