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反“乖乖女”,反映了什么?
從《好一個乖乖女》在劇集名稱上設置的反諷,到《心動還請告訴我》里丟掉“京城第一名媛”的頭銜,再到《機長先生,雷雨請繞飛》中反擊霸凌自己多年的同學......近期,幾部打上“爆劇”標簽的微短劇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反“乖乖女”這一設定作為劇集開篇,不論是直白的大聲宣告,還是穿插在背景和行動里的旁敲側擊,微短劇的女主角們都在發出這樣一種聲音:乖乖女,我不當了!
微短劇作為最流行的大眾文化娛樂產品之一,其風靡類型背后的動力機制某種程度上類似于“?!钡膫鞑ィ喍逃辛?,又要足夠抓人眼球。微短劇最出圈的一般不是完整的劇集,而是某個片段或者某個設定,而記憶點的產生,一是來自極具戲劇張力的反差感,二是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觀眾的情緒。無論是從矛盾設置上還是情緒感染力上,反“乖乖女”人設都牢牢地抓住了這兩點。誠然,要在短短十幾秒內快速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打破“乖乖女”人設是一個快速制造反差感的方式。從忍氣吞聲到直白反擊,蛻變后的女主角們一面充當著網友們的嘴替,一面通過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上演“發瘋文學”,讓人大呼痛快。而伴隨著情節轉變而來的還有女主角在造型上的改變,《心動還請告訴我》里主角林淺決定不當“名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燙發和染發,以全新的造型迎接嶄新的自己。從撕破不合身的偽裝做回自己,再到外形妝造上的屏幕大特寫,反“乖乖女”人設從爽感、代入感直至視覺沖擊感上重重加碼,精準擊中觀眾的心。
正如魯迅早在上個世紀就提出的關于女性處境的疑問:娜拉出走以后,然后呢?面對近期微短劇涌現的反“乖乖女”現象,我們也不禁想問:不當乖乖女了,然后呢?從劇集本身給出的回答來看,不當乖乖女以后的女主角們,不僅展示出了真實的自己,還憑借這個真實的自己收獲了男主的喜愛,步步為營奪回了屬于自己的一切,愛情事業雙豐收。不難發現,這一設定想要傳遞的價值觀潛臺詞在于:忍氣吞聲、唯唯諾諾只會受人欺凌,會爭會搶會反擊才能把一切抓在手里。《好一個乖乖女》里鹿鳴于逃出大伯的陰影,勇敢追逐繪畫夢,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天賦異稟。《心動還請告訴我》中林淺因為癌癥晚期而決定豁出去活一把,反而讓周圍人刮目相看。這些野心勃勃、充滿生氣的女性形象和舉動無疑讓人眼前一亮,是女性從被動的客體向主體地位的轉變,反映的是打破枷鎖、沖出束縛的內在渴望。
只是,每每聽到“我要奪回屬于我的一切”這句戰斗打響的宣言后,本以為會有什么新鮮事,迎來的卻是一眼就能望到頭的情節,還是有些味同嚼蠟:女主角從和家中兄弟姐妹爭奪偏心父母的家庭地位,再到和女二爭搶男主角的愛,看似比的是誰更智慧,但往往展示的是誰更有心機、更能偽裝。常見的情節還有女二因嫉妒而屢屢設計陷害女主,女主雖有防備,但還是不慎中招,男主關鍵時刻英雄救美。女主角們看似主動,實則處處受限,終于決定為自己而活,轉眼還是逃不出“等靠要”邏輯。觀眾期待值被拔高以后發現沒能兌現,不免看得有些心累。從這個方面來說,不做“乖乖女”以后的女主角們面臨的是和“大女主”們同樣的困境:當口號喊出來以后,怎樣才能讓它名副其實呢?
最后,撕破“乖乖女”偽裝這個動作看似颯爽,其實是一種更隱蔽、更深層次的自厭,它意味著女主角必須和過去那個軟弱的自己徹底割席,才能迎來嶄新的人生。重生后的自己越“新”,也就意味著從前的自己越“舊”,看似在宣揚做自己、愛自己,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出了微短劇在表現思想深度上的短板,在時長一分多鐘的劇集里,因為要盡可能地在短時間內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黑白分明的極致人物形象、矛盾盡顯的戲劇沖突才能受到青睞,而反思、猶疑或是徘徊不定的心理呈現都被壓縮至無。在涇渭分明的兩端,人性中模糊的中間地帶被舍棄,這種極致的價值觀能夠帶來痛快的感覺,同時也切斷了完整的成長鏈條,很容易造成人物內核不統一以及情節模式化、套路化的傾向。
綜合以上種種,微短劇中的反“乖乖女”設定確實能夠讓人一時覺得新鮮,但想長久留住觀眾,還是要在扎實的情節、豐滿的人物對白以及深厚的思想內核上再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