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種子
    來源:天山時報 | 王安潤 王昕  2025年05月22日08:33

    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

    對這個大氣磅礴的定位若有異議,那就來中國,來中國版圖上那片呈雞心狀的神秘地域作一次心悅誠服的求證。

    不謙虛地說,新疆的美景可與任何一個國家相媲美,一個重要的因素莫過于秋日的棉田。那時,一朵朵棉花炸蕾吐絮呈怒放狀,極像明眸皓齒的姑娘,圣潔感油然而生。醉了棉農心,也征服了無數觀瞻者。僅僅如此似乎有點矯情,其實,棉田的壯闊在于被秋風吹得蓬蓬松松的棉朵,遠遠望去簡直就是一片銀海雪原。采棉機“轟隆隆”挺進,如戰艦馳騁在雪浪花上,極威猛極雄壯。

    柔美與陽剛,效率與效益,在秋色沉醉的棉田實現了至真至美的勾兌。這是讓人由衷贊嘆的季節。至若陰雨霏霏、烈日炎炎,棉花及其主人就要經歷一番磨礪了。棉花像果樹,莖上長著很細的枝條,枝條上長了三角形的花蕾。在周而復始的日子里,棉農們像哺育自己骨肉般疼著棵棵“果樹”,酸甜苦辣盡在不言中。

    就這樣相隔千山萬水,新疆棉花居然開啟了一位安徽青年的人生之路。他,就是田立文。

    農活很苦,長年累月躬耕農事的父親脾氣就有點暴。往往因為些油鹽醬醋的事兒,板子就打在了他那廋小的屁股上。委屈是有的,誰讓他是家中的老大呢。

    后來,走在水田埂上,田立文就想啊,長大了,先填飽肚子再說穿衣的事兒吧。還沒等他長大,一個叫袁隆平的湖南人對吃飯問題已很有研究,知名度非常高了。再站在鄉中學的講臺上時,田立文面前的一排排小腦袋就變成了五顏六色的棉桿,向他眨眼呢。每天一放學,田立文就把自己反鎖在狹窄的宿舍里琢磨棉花。冬去春來,這個秘密還是被人發現了。一個教書匠想搶人家科學家的飯碗,不是白日做夢又是什么?一時間,十里八鄉都知道鄉中學有個癡人說夢的后生。

    那年,鄉郵員舉著個大信封高喊著:錄取了!錄取了!……綠色自行車響著鈴兒就進了學校。校長那個樂啊,可拆開信封臉色大變,是田立文!西北農業大學楊林分院研究生。一個小小的中專生,居然跳過本科直奔研究生,而自家那個點燈熬油不成器的小子再次落榜。太尷尬了,莫非自己看走了眼?方圓幾十里開始沸沸揚揚。

    倒是田立文有點忐忑。當年,他憑借著品學兼優的實力來到這一畝三分地。說實話,校長待自己不薄。若不是搭他那個大學生兒子的順風車,考研的介紹信是無論如何開不出來的。現在,田立文不知怎么給校長說。哪知道,校長很大氣地將通知書遞給了他。上面清清楚楚寫著:面試。校長知道,面試這道坎很難的,若跨不過去,該回哪兒還得回哪兒。而這一關恰恰是田立文的軟肋,面試含做實驗環節。鄉村學校連實驗室都沒有,讓他到哪里做實驗?

    一籌莫展時,好朋友給他出了個餿主意。他便硬著頭皮去拜訪了省農科院一位權威。權威很仔細地看了錄取通知書,又用獨特的方式“考”了田立文后,給西北農業大學楊林分院修書一封。他預言:近三至五年后,田立文將是最出色的研究生。田立文哪知道這些?在考官們的驚訝中,他有條不紊地完成了實驗,順利通過入學面試。

    畢竟少了本科生這個環節,田立文感到節奏有點塊。第二學年,他居然彎道超車,成為班里的佼佼者。棉花研究理論課題開展后,他廢寢忘食,把所有的時間都拼上了。導師漸漸發現,田立文“三觀”正,前程不可限量。

    研究生生活是短暫的,田立文在這里打好扎實的棉花研究理論功底,等待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1992年,田立文研究生畢業。照說,那個年代研究生鳳毛麟角,個個都是搶手貨。可他的導師覺得,去新疆更有發展前途。他的目光開始投向祖國版圖上新疆的位置。

    離開家鄉這天,淚眼汪汪的是弟弟妹妹,一言不發抽悶煙的是父親,默默為他收拾行裝的是一夜之間蒼老許多的母親。母親,這位安徽農村堅強的女性,揚起那張煙熏火燎的臉深情地望著田立文說:兒啊,路遠,記得回家啊……

    那一刻,田立文的心碎了。

    站在一望無際的棉田里,田立文驚呆了。

    這哪里是棉田,分明就是一片銀色的世界呀。正是拾花季節,忙碌的棉農們宛如葉葉輕舟,蕩漾在炸蕾吐絮的棉海之上。不遠處,皚皚白雪的天山巍峨雄壯。山在景中、景在畫中、畫在田中,安徽農村長大的田立文何曾見過如此美麗壯闊的場景?殊不知,他的人生已在秋陽燦燦的棉田里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上班不久,田立文就感到無形的壓力。經濟作物研究所碩果累累、人才濟濟,一些棉花領域的大師讓他高山仰止。他既驚喜又自卑,自己一個小小的研究生,研究的方向在哪里?謹小慎微的他,開始跟著老師下地、進實驗室,大概半年后,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北疆某植棉縣播下的種子出苗率很低,棉農們非常焦慮。田立文被單位派去了解詳情。他看到的情況非常嚴重:那些已發芽的棉種,因難以頂土出苗而靜靜地窩在地表板結的土壤下面。

    田立文問棉農:你們是怎么播種的?

    棉農回答:村干部讓我們用干播濕出法播棉種。

    田立文心里“咯噔”一聲。前幾天剛下過雨,現在又連續幾天晴空萬里。看著湛藍的天空,田立文的眉頭擰成一坨。他來到周邊幾個植棉鄉鎮,發現這幾天里播下的上萬畝棉田情況大致相同。

    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田立文一次次走進田間地頭,向棉農求教,對干播濕出法出現的問題深度研判,很快發現了癥結所在。

    原來,播種機實施打孔、下種和覆土一條龍作業后,棉農在種孔上方覆了3厘米厚的土壤,這些土壤連在一起形成了種植行。因雨災,土壤表面結成了硬殼,而發芽的棉種很難穿破這層硬殼,即便人工破殼,出苗率依然很低。

    較之其他省份,新疆土壤結構相對復雜。棉田種孔上方覆蓋的土壤分為地膜表面以上和地膜表面以下兩個不同位置。前者,在雨災天晴后就會出現結硬殼現象;后者,無論雨前還是雨后,均不會結硬殼,即使因土壤偏黏性而形成輕微板結,也不會影響棉種正常頂土出苗。

    摸清了這一規律后,田立文喜出望外。隨后,他大膽提出了“干播濕出+種植行覆土延后技術”,即棉田播種時在種孔上方不覆土。果然,這個方法有效防止了種植行土壤結硬殼的問題。但因播種時不覆土,種孔附近土壤散墑明顯,播下的棉種因水分吸漲不充分,保苗仍不理想。

    怎么辦?若種子水分吸漲不充分,棉田豐產豐收可能仍是一句空話。

    一天、十天……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田立文突然想到:不覆土是前提,不妨在優化播種深度技術上試一試?于是,棉種播種深度被定到了2.7—3.0厘米,新的實驗開始了……這一次,不僅畝節水達到150多立方米,緩解了新疆春季水資源緊張局面,還因種植行不覆土,實現了棉花有無雨災,均能正常出苗和棉花苗期主動防雨災的預期目標。

    此項技術研發獲得了成功。

    可是,當田立文耐心地給棉農們推廣新技術時,棉農們的抵觸情緒卻很大:別說種棉花,就是種其他任何莊稼,也是按照打眼、下種、蓋土工序走的,哪有不蓋土種植的道理?

    田立文沒有灰心,作為農家子弟的他理解棉農們的心情,想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新技術,得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

    田立文制定出詳細的新技術推廣應用方案,進行多點示范。剛開始,只有少數棉農實施。隨著此項技術的示范效果越來越顯著,終于被北疆棉農們普遍接受。

    經田立文及其團隊在南疆進行技術推廣,新疆棉田年累計推廣面積達千萬畝以上,節水達10億多立方米,同時填補了高效農藝防雨災技術的世界空白。種植行覆土延后技術應用后,即便出苗期遇雨災,也能給棉農吃顆定心丸了。

    一年365天,田立文有200多天在地里。

    這個紀錄,他一直保持著。不知什么時候,“拼命三郎”的綽號就在所里叫開了。隨著歲月的更迭,他的研究成果呈幾何型增長。他態度非常明確:這些,屬于我和我的團隊。

    2000年,田立文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得州理工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學習。這時,他在棉花領域已是舉足輕重的研究員了,有培育成功的種子,也有被廣泛運用的技術和價值很高的學術著作,尤其是在發明專利方面不輸任何人。更重要的是,他嚴謹的科學態度、敢于挑戰的精神和謙和的為人,被越來越多的合作方認可。

    第一天見面,德州理工大學農業與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諾曼·霍珀(Norman Hopper)就注意到田立文了。坦率、謙和,一口流利的英語尤為印象深刻。至于田立文在棉花領域的研究成果,諾曼·霍珀早已做足了功課。田立文一行,國家給的月補貼是1000美金。諾曼·霍珀惜才愛才,在研究室里給田立文安排了角色,額外發給他1000美金。按當時的匯率,2000美金是人民幣24000元。一個月下來,田立文腰纏萬貫了。訪問時間是半年,如此豐厚的收入,誰都會樂不思蜀的。可田立文滿腦子都是他的棉花試驗田,恨不得明天就回國。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天大的餡餅砸在了他的頭上。一家赫赫有名的公司欲在全球范圍招聘一名技術主管,諾曼·霍珀親自為他寫了推薦信。田立文思慮再三,感到不妥。自己是國家派出的訪問學者,訪問期間無論如何要嚴守紀律,不然,有辱國格,還會被美國人看扁的。他沒有去面試,對方以為田立文不方便,便將面試地點改在了北京。回國后,他礙于諾曼·霍珀的面子,在一個星期日去了趟北京。結果,錄用通知發到中國很久了,遲遲不見他的人影。這時,一場暴風雨正在岳父家的客廳里進行著。岳父岳母嚴厲指責他的惡劣行徑:面對恩重如山的祖國,情何以堪?面對為你搭橋鋪路的研究所,情何以堪?面對朝夕相處的團隊,情何以堪?面對為你默默付出的這個家庭,又情何以堪?田立文被這頓連珠炮“轟”得面紅耳赤。每一句話,他都感受到二老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他當即婉拒了這次機會。

    一天剛剛上班,所長的電話就把他從實驗田里招進氣氛嚴肅的辦公室——是關于仕途的事。田立文當時就蒙圈了,臉憋得通紅,居然向所長擺了一籮筐不適合當領導的理由。所長嘿嘿一笑說,平時讓你發個言什么的,跟要你命似的。今天怎么啦?條理清晰、說服力超強。田立文還要辯解,被所長擺擺手制止了,讓他把這些話留著,去農科院書記那里講。

    半個月過去了,書記來電話問,田立文通知到了嗎?如果研究課題太忙,可以再約時間的。所長感到奇怪,田立文不是說已經去過了嗎?打書記和所長間的這個“擦邊球”,田立文只有一個目的,堅決不當領導。謎底被揭開時,書記非但沒批評他,還給了他諸如淡泊名利之類的評價。直到現在,他依舊是一名普通研究員。

    有一年夏天,一家外資企業考察團不聲不響地來到了農科院,董事長秘書正是田立文昔日的同事。對方提出,由他們擔任洽談翻譯。一向低調的田立文“嚯”地一下子站起,向院長鄭重建議,這事關中國科學家尊嚴和學院的利益,他自告奮勇擔任翻譯。結果,在他流暢的翻譯中,雙方達成了貨真價實的合作意向。會后,有人提醒他鋒芒別太露,他回敬道:為了國家尊嚴,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天晚上,秘書把他請到賓館,直截了當表達了這家外資企業對他才華的青睞。田立文沒有馬上表態,董秘以為砝碼還不夠重,立即表示還可以談。次日,田立文陪院領導一一握別考察團成員。董秘擁抱他時悄悄道:董事長說了,只要肯來,條件隨你開!這家外資企業副總裁的位置給他留了一段時間,看看沒戲才作罷。田立文實情相告,若是想跳槽,十幾年前就走了。新疆才是他施展拳腳的地方。

    新疆棉花生產一路高歌,精準播種成為一種技術引領。恰恰此此時,一個技術難題對精準播種構成極大威脅。田立文和他的團隊心急如焚,恨不得一夜之間就掃除這只“攔路虎”。可事情遠沒那么簡單,覆蓋全疆的地膜棉,依托的技術支撐就是精準播種。大馬力播種機沒有問題,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和他的團隊的智慧結晶,他用那雙與總書記相握過的手,把種子下播精準到一窩兩粒,多一粒沒有,少一粒不可能。這個萬無一失的播種法,照說應該收獲萬無一失的全苗,可問題恰恰出在這里。是全苗,但不是株株棉苗都優良。看上去綠油油一片,實際上豐產豐收已被大打折扣。一個村如此,一個鄉、一個縣、一個地州,甚至全疆又是多少?如果真輸在一播不能全苗,或全苗不全優這個起跑線上,給國家造成的損失將是天文數字。田立文和他的團隊驚出一身冷汗!

    田立文把目光鎖定了播種機機箱。種子進入機箱后,經過一系列“艱難跋涉”,是精確計算后通過漏斗孔扎進泥土的,只要種子入土,這個過程就不會有任何問題。扒開泥土,是裹了衣包的種子,兩粒,齊刷刷煞是可愛,看不出絲毫破綻。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往回推,試試看?推著推著,田立文一拍大腿,有了!大膽假設一下,如果進入到機箱的種子有問題,是個什么情況?團隊成員豁然開朗,頭腦風暴迅速刮了起來。一批劣質棉苗被帶回實驗室化驗,果然是癟種子惹的禍。

    田立文馬不停蹄來到選種場,在農藥刺鼻的車間足足盯了幾天,選種的流程他閉上眼睛都能絲毫不差地說出來。應該說,電篩子嚴格履行了“去粗存精、去偽存真”職責。可什么時候都難免會有漏網之魚,應該想一個更周全的辦法,將癟種子一網打盡才是。

    燈下,田立文在畫圖。小米粥已熱了幾回了,妻子在臥室里暗暗抹淚。

    自從幾年前田立文體檢時查出胃部問題,全家人對他的身體十二萬分上心。一般人遇上這種情況早趴下了,田立文對一臉驚恐的妻子說:怕啥呀?天塌下來有我這大個子頂著呢。醫學這么發達,治唄!回到家里,他的心情比誰都沉重,有幾個研究項目還在拉鋸階段,數這個種子課題最火燒眉毛。他強作笑臉,寬慰著同樣強作笑臉的妻子:放心吧,種子精選難關不克,我就是去馬克思那里報到,他老人家也不會收我呀!妻子連忙捂他的嘴。

    前來探望的年輕人無不被田立文的意志力所感染,他們請老師放心,不攻克難關決不收兵!也怪,滿腦子都是種子精選時,胃部的隱隱疼痛倒被轉移了。治療,他雷打不動地堅持著,對現代醫學技術他深信不疑。但更看重自己“樂觀+鍛煉+工作”的偏方。長年累月奔走在田間地頭,倒練就一身強健的筋骨。他中氣十足,除了有些疲憊感,沒人看得出這是一位患了重癥的病人。

    夜深了,妻子隱隱約約聽到廚房有動靜,趕緊披衣下床。田立文端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對妻子說:成啦!妻子丈二和尚不著頭腦,田立文一邊吸溜吸溜喝粥,一邊用嘴努努圖紙:種子精選難題被我給拿下了!

    田立文在某企業一份圖紙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次計算和重新設計,終于用一塊磁鐵解決了種子配重問題。選種機的皮帶輪下安上了磁鐵,涂滿鐵粉的癟種子輕,被磁場牢牢吸住。粒粒飽滿的優質種子,因為自身的重量紛紛墜落……經過多次試驗,混跡于優質種子內的“害群之馬”被徹底踢出了局。在選種機的歡鳴聲中,精準播種保衛戰被攻關組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僅此一舉,為新疆棉花事業發展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選種機技術利國利民,很快獲得國家專利。證書來到邊城烏魯木齊時,一年一度的播種開始了。

    站在播種機上的田立文信心滿滿,手機在腰間急促地響起,是妻子。她欣喜萬分地告訴丈夫:化驗出來了,你的胃什么事兒都沒了。淚,一滴一滴落在播種機上。

    放眼望去,銀白色的薄膜仿佛在婆娑起舞。

    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縣。棉田連著天際,已很難分清哪是白云哪是棉絮了。拖拉機將一包包籽棉送進軋花廠,再由火車將整車皮優質皮棉運到國外創外匯。這樣的好年景已持續多年,塔里木河畔一直飛著歡樂的歌。

    2021年,棉農們臉上的笑容凝固了,新疆棉花居然遭到來自大洋彼岸的頻頻攻擊,而尉犁縣的棉花首當其沖,田立文拍案而起。

    若論棉花,他西方還沒資格說長道短,更別說攻擊新疆的棉花了。僅僅是長絨棉,就可追溯到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那個被譽為“長絨棉之父”陳順理,軍人出身的一介書生,僅憑500克蘇聯品種,就能在南疆沙井子地區將長絨棉試種成功。緊接著,蘇聯的另外一個品種被他種出了畝產98千克的高產,消息傳到克里姆林宮,驚呆了所有棉花育種權威。更重要的是,塔里木不能種長絨棉的歷史就此終結。兩年后,我國第一個長絨棉品種“勝利一號”就被陳順理培育成功,這無疑向世界棉花領域放了一顆衛星。之后,軍海一號、新海8號、新海11號、新海13號等優質品種漂洋過海,高揚起中國長絨棉威名。直到今天,中國的新海42號、新海46號、新海54號都是名副其實的最優棉種。

    倒是美國的長絨棉存在著很多弊端,無論是抗病、優質、豐產性狀,還是高產、早熟等方面,都不可與中國同日而語。做訪問學者的時候,田立文就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準備做一個研究,既能讓美國棉花商警醒,也為國人提供可資之鑒。

    當他的一篇學術價值極高的學術論文,在英國一家權威刊物發表后,就動了人家的奶酪了。有消息傳回國內,棉花商們稱:這篇學術論文泄露了商機,準備制裁他!田立文坦然一笑:來吧,中國人不是嚇大的,怕個啥?

    新疆的棉花無可挑剔,機采棉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田立文的電腦上,有這樣一組數據:僅僅2021年,新疆采棉機保有量超過6300臺,棉花機械化采收率超過80%,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4.49%。這就是說,徹底結束棉花人工采摘的日子就要到來了。不僅如此,連新疆兵團的小麥、玉米、甜菜、番茄、辣椒、大豆、馬鈴薯等作物都全面利用機械采收了,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不說,還省時省力節本增效。

    倒是在大力推進機采棉的過程中,田立文一雙鷹樣的眼睛,敏感地捕捉到了一個問題:如何協同作戰增大效率。一篇關于機采棉如何挖掘潛力的論文出爐了,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上,田立文又走在了國際前列。

    2022年4月,引人注目的自治區科技創新大會隆重召開。披紅掛彩的田立文十分激動。十年來,能登上這個領獎臺的區區22人。于一個2000多萬之眾的西部省區而言,這個獎舉足輕重。當年,在那個偏遠的鄉當教書匠時,他就知道大名鼎鼎的“甜瓜王”吳明珠了。萬萬沒想到,能與她一道躋身自治區科技進步特等獎行列。

    緊握自治區黨委書記馬興瑞的手,田立文一時不知說啥好。但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書記的手很溫暖也極有力度,這是一雙飛行動力學專家的手。簡單的交流,他就敏銳地意識到,這位專家型的第一書記與各族人民心貼心。

    當天下午,我們來到自治區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和煦的陽光下,楊柳搖曳著嫩綠的絲絳,空氣里彌漫著初春的氣息,整潔的院子里靜悄悄的,幾乎沒什么人走動。猶如錢塘江退潮一般,特等獎得主的風光在田立文身上已蕩然無存。他平靜的宛如一池波瀾不驚的湖水,想必蔚藍色的深處才是那顆跳動不已的心。除了樸實無華,再找不出更合適的詞匯來形容他。是科研工作者的嚴謹遏制了他的激情,還是表里如一的性格恢復如初?只有那雙富有創造性的手,在傳遞著一種友善的信息。

    佩戴著黨徽的所長,熱情地將我們引入展覽室,毫不掩飾地說:我們這個田研究員呀,平時根本見不到個人影,我這個所長也不例外……

    聽得出,語氣里透著偏愛。獎牌、錦旗、各類標本,將展覽室撐得滿滿當當,獎牌背后的故事必是一段段科技興疆的佳話。

    所長告訴我們:作為新疆乃至全國一流的學科帶頭人,田立文主持和承擔國家支撐計劃、科技攻關、重點研發以及自治區重大科研項目20余項,獲授權專利20余件。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1部,制定標準30余件,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會議作學術報告20余次……

    一位業界權威這樣評價田立文:近年來,他的多項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有力地推動了新疆棉花種植技術實現世界一流水平。

    自踏進經作所之日,田立文便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百十來斤交給了這個團結戰斗的集體。從此,他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一步一步健康成長。縱然市場經濟的大潮洶涌澎湃,外面的世界精彩絕倫,他的事業心也從未動搖過。是新疆,在他這個莘莘學子最渴望建功立業之時敞開了寬闊的胸懷;是經研所,幾十年如一日為他這個外鄉人一次又一次搭起圓夢平臺。可以感覺到,田立文的心中正起著風暴,驚濤駭浪擊打著他那顆感恩的心。合影時,所長依舊見縫插針地談著工作。看來,不是這個非同一般的科技創新大會,是輕易喚不回這位躬耕科研沃土的研究員的。

    這年6月,田立文的一項專利在日內瓦獲國際發明銀獎,兩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

    8月,他撰寫的《科技創造新疆棉花生產奇跡》被《中國日報》中英文版全文推出。

    這一年,是田立文的豐收年。

    棉花,牽動國計民生。

    棉花,撬動全球經濟。

    田立文的人生又何嘗不是與棉花生死相依呢?

    2024年4月28日,這位幾十年如一日躬耕棉海探秘的研究員,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盡管此前他早已榮譽等身,開發建設新疆獎章、中國發明創業人物獎、英國國際發明展杰出創新獎、摩洛哥國際發明展創新大師……但這個獎項非同一般,它是對勞動的禮贊,而勞動是一切財富和幸福的源泉;它是對勞動者的謳歌,而勞動者正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基石。來自田野的田立文再清楚不過,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奮斗、贊賞奉獻,具有勤勞勇敢的稟賦和基因。更重要的是勞動鑄就夢想,奮斗書寫精彩。

    這年年底,新華社發布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2024年新疆棉花總產量568.6萬噸,比2023年增加57.4萬噸,連續多年穩定在500萬噸以上;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比重持續提升,達到92.2%,創歷史新高。

    這,再一次印證了“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的磅礴定位。迄今為止,田立文的團隊技術成果累計推廣應用面積已達2億多畝,新增利潤50多億元;棉花種植各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使新疆棉花產業由數量規模型向輕簡、高效、質量效益型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還從技術上奠定了新疆棉花生產在全國的核心戰略地位。

    他說:奔六的人了,不抓緊不行啊……我們這些研究種子的人,就得做一粒種子!

    霎時,一位知識分子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呼之欲出。

    種子,一粒粒那么渺小,又那么頑強、執著和深情。只要落地,它們總是奮力扎根土壤,夜以繼日地吸吮著地表下的養分。當陽光雨露灑下時,便義無反顧地破繭而出,開花、結果,直到奉獻出完美的一生。這不就是令人稱道的“種子精神”嗎?

    在六分之一國土上,科技興疆之歌正響在天山南北的廣袤田野。

    【作者簡介:王安潤,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新疆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國家一級編劇。出版個人專著18部,擔任主創的電影、紀錄片、廣播劇多次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星光獎,及天山文藝獎、新疆電視文藝一等獎、新疆廣播文藝一等獎、兵團“五個一工程”獎、綠洲文藝獎等。其中,《無罪》獲第50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白金雷米獎”,《杰米拉》獲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大獎,《我的阿恰》被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一路有你》獲第三屆戛納微電影國際電影節大獎。長篇報告文學《太陽遲落的高原》獲2023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三区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精品香蕉在线观看免费| 97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观看|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4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亚洲无删减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大bbwbbwbbw| 网曝门精品国产事件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好男人视频社区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久久久999久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bbwbbwbbw|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99ee6热久久免费精品6|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模和精品嫩模私拍视频|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72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