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2025年第5期卷首語、目錄
卷首語
張象的短篇小說《吸火的人》,剝開生命脆弱的外殼,對“吸火者”的命運作了獨特詮釋。中考前遭遇意外、失去行動能力的“我”,在父母的陪伴下開始了漫長的治療。小說視角由此切入掙扎無望、暗無天日的苦悶之中。而隨著鄰屋一位治療殘腿卻還跟著爺爺學(xué)吹口琴的女孩子出場,“我”慢慢從絕望中找回了對生活的知覺,與這位名叫小雨、承受了更大變故和災(zāi)難的折翼天使,一道領(lǐng)悟人世間的“活著”。敘述至此,故事引出了“爆破”的能量:從“我”發(fā)現(xiàn)她的爺爺是“吸火”的人,到這位藏著秘密的老人突然不辭而別去尋找傳說中的神藥,小說的筆墨漸次跳脫,升華出對命運寫意式的觀照。對于父親、母親、小雨和“我”都在“吸火”的揭示,使時間和命運的色調(diào)由暗轉(zhuǎn)明、由弱轉(zhuǎn)強,生命無懼消耗、無懼消失,卻在完成“添把火”的傳承,對抗命運中“冷”的襲擊和壓迫。這種“火”力的沖刺重塑了時間和生命,托舉了患難與共的我們。且看二〇二八年的銀杏樹下,學(xué)會“吸火”的“我”,如何笑對命運的接應(yīng)。
胡楊樹的中篇小說《最后一個黃昏》,展開了新世紀到來之際一位女性走出鄉(xiāng)村、尋找自我的生命過程。主人公常娥打工掙錢后為家里蓋了房,幫弟弟娶了親,而外出期間已有兩次戀愛經(jīng)歷、貌美而又要強的她,內(nèi)心深處如同被吹皺的一池春水,終究拒絕在家相親,再次選擇外出。敏銳干練、善于變通和經(jīng)營的常娥,適應(yīng)著疾速變幻、富有活力的時代,卻也只能在底層明明暗暗的縫隙中打拼,身心均留下了撕去傳統(tǒng)、隨波逐流的印痕。小說從這個視角切入,挖掘了人物心理、情感深處的特質(zhì)。這個生命個體的矛盾性與復(fù)雜性,最終在她墮入風(fēng)塵后重燃愛情熱望、憧憬美好生活的體驗中達至極點。她孤注一擲,卻終是飛蛾撲火,定格出一段向自覺、自立、自愛過渡的、熱辣辣的生命。常娥是在時代變幻中遭遇“錯位”的那一個——淳樸愛情和心中的那個“家”一并遺失了。而這恰恰也觸及了人們當(dāng)下的焦慮。
班知的短篇小說《日常的盡頭》,以纖毫畢現(xiàn)的筆觸,解剖愛情、婚姻幻滅后頓覺無路可走的靈魂。小說中,“我”的傷感、追問與追憶反反復(fù)復(fù)、不厭其煩,唯獨沒有關(guān)于生活的答案。而真相恰恰是:男女主人公沿著始于甜蜜、一帆風(fēng)順的緩梯,來到了生活的問卷面前。他們平和、溫情的日常中究竟暗藏著怎樣的失意和疲憊?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已經(jīng)無力擺脫這樣的孱弱、瑣碎、貧乏、平淡?愛情與婚姻,該如何存在?
文 /劉照華(《都市》主編)
目錄
短篇小說
吸火的人 /張象
日常的盡頭 /班知
長在臉上的村莊 /潘欣寒
失語 /胡玉晗
中篇小說
最后一個黃昏/胡楊樹
名家隨筆·祥夫說
隨筆五章 /王祥夫
散 文
舊影浮塵 /方磊
回家的佛 /王芳
怎一個“情”字了得——王祥夫先生印象記 /劉富宏
行吟蓬萊思無邪 /孫仁歌
評 論
“我要寫出這人世間無限的悲涼與荒唐” ——讀呂新的長篇小說《深山》 /馬明高
向文本內(nèi)部開掘——淺論李晉瑞小說的語言藝術(shù) /邊云芳
都市詩歌
我們是遠方(組詩) /楊克
天空是一扇敞開的門(組詩) /云沐蝶
立交橋下(外一首) /李永立
春天的來信(組詩) /杜婧婧
星光集
月亮(外一首)/向墅平
在你到來之前/徐麗萍
五臺峰巔/王建峰
約一場生發(fā)的請柬/鄧艷平
山的那頭/韋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