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愛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期無意中讀到吳晨駿老師刊發于《雨花》2025年第2期上的短篇小說《兼愛》,情緒是少有的跌宕,更有不可思議的后勁。
我不認識吳晨駿老師,也幾乎沒讀過他的小說。倒是從朋友微信圈里不時讀到他詼諧且不失深邃的詩歌,意蘊十足,令人難忘。這是我對吳晨駿老師的全部印象。盡管我知道他是一位聲名在外的詩人、作家,并在朋友圈中口碑奇高,但世界太大,無論你承認與否,人與人能認識遇見都靠機緣巧合。就像我們閱讀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都需要一定的機緣。尤其像我這樣的不喜歡跟風且懶卻又挑剔的自以為是的讀者,真心能把某位作家的某篇或某部作品讀完,那一定是喜歡這個作家或他的作品。特別是人過知天命之年之后,突然間就想通看淡了不少事,而這一想通看淡就不得了,直接導致我懶惰癥加重,幾乎不太讀文學作品,從而對當下文學創作現狀的看法也越發消極。
人往往就是如此,一瓶不滿半瓶咣當響。總以為自己是聰明的,其實無一不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我深知我對這個世界看法絕不全是正確,我聽到的絕不全是真實,我以為的絕不全是我以為,包括對文學的消極。只要有人類,只要有情感,只要有思考,只要有精神需求,文學一定會以它不可替代的氣質和姿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如此,我想吳晨駿老師這篇《兼愛》之所以打動我,并叩擊我的靈魂就不言而喻了。
首先,我們越來越缺失愛和被愛。不是嗎?利益至上的年代,把人本我的物欲無底線地激發出來。表面上光鮮亮麗、繁花似錦,背后無不是得失取舍、你退我進的利益置換。因而我們活得越來越狹隘,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孤僻,越來越自閉,我們的情感都在荒漠化,我們的心門都在不知不覺中縮小,我們愛與被愛的能力也日趨弱化。
吳晨駿老師這篇《兼愛》之所以引發我的閱讀共鳴,只是因為我無數次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兼愛”是多么難能可貴。一位研究墨子的省城學者看上了一位在縣城書店做銷售員的年輕女子,當然這個女子一定有打動這位學者的能力,哪怕僅僅是有一雙漂亮的眼睛。他們在認識的當晚就相約喝了咖啡,就決定走到一起,準確地說,是這位名叫彭浩宇的學者包養了這位名叫楊麗雯的年輕圖書銷售員。這很現實,也無可厚非,是典型的各取所需,當然也不懷疑有愛情成分。然而半年后,女主不甘過沒有安全感的無婚姻希望的包養生活,與在秦淮河周邊靠撿垃圾為生的同鄉流浪小伙嚴峰認識并最終偷跑回老家仙人山結婚。
男主在女主離家失聯5天后才接到女主電話,于是他推掉了一場即將開始的講座,開車直奔仙人山找女主。
小說下半部分大篇幅寫了這三個人是如何和諧共處渡過一天一夜的。拋開所有關于山村自然風光和山村普通農家生活詩意地描寫,我只想說這又是一位作家的一廂情愿的理想化情懷的憑吊。盡管我們不會把文學等同于現實生活,但我們更多時候恰恰是通過這份“不等同”,以旁觀者的視覺來看清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的一些本質、本源,從而觸發某種人本該有的自覺、覺他和兼愛。這也許就是吳晨駿老師創作這篇作品的良苦用心吧。
小說的結尾是開放性的,女主楊麗雯和嚴鋒婚后生了一個男孩,三年后嚴鋒得了肺病去世,她又回到原先的書店做銷售員。某場酒局上男主聽到了這個消息,他陷入了去找還是不找的糾結之中,而讀者也和他一樣開始了關于找還是不找的思考。
好在對于這樣的小說結尾我是有期待的,否則這篇小說就不會讓我產生如此強烈的思想碰撞。含情欲說更無語,一生長恨奈何許。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擁有的生活真實。可是我們對愛又是多么執著,我們有多少人終其一生拼盡所有都想真愛一場啊!我想這也是作家寫這篇作品的用意之一吧!在這人人都有蒼茫漂泊感的世界中,愛是我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們好好活下去的精神圖騰,哪怕兼愛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