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自然人性的挽歌——評《雨越下越大》
“人類是怎樣一步步與大自然告別的?告別農耕文明的人類將往何處去?未來人類社會又將面臨怎樣的困境?”這些問題常常是80后作家王選小說中所映射的。當然,思考這些深刻的問題并不意味著這位作家會主題先行,相反,那種游塵般細微的生活顆粒被他捕捉到后,化為文字之時,他思想的光芒便自然散發。對于王選來說,他的心其實是一枚柔軟的貝,那些細小的生活顆粒落入其中便開始磨礪他,讓他疼痛,也讓他憂傷,更促使他思考,于是天長日久,結出一顆沉甸甸的珍珠,這也就是他的小說了。短篇小說《雨越下越大》就是這樣一顆珠。
作者編織了兩條并行的線索:中年不婚的表姐人工受孕生育了小孩,這孩子卻在整日沉溺于手機之后異化為了一部手機;原本與“我”恩愛的索先生為研發具有情感的超級智能手機而整日忙碌,卻在研發成功之際被這部手機所控制,以至于成為行尸走肉,而那部手機則發出女人的聲音要求“我”解除與索先生的愛情,以便它以伴侶的身份取代“我”的位置。而這一切,都發生在那個天空已經下不了清澈雨滴,只能有“透明液體,定期從高空噴灑下來,造成下雨的假象”的咸城。很顯然,這個咸城就是作者想象中的未來社會,而小說中那些看似荒誕的細節,則極有可能出現在未來的現實之中。
一、人機倒錯:科技時代的人類危機
小說中表姐之所以容許自己三歲的孩子多寶玩手機,是為了讓他“從小適應這個時代”。然而這種“適應”,卻以失去對感知現實世界的興趣為代價。因為這手機可以直接鏈接大腦,“甚至還能引導、指揮人的思維和行動”。從此,孩子便深陷其中,連親人來了都“沒有抬一次頭”,甚至對表姐咆哮道“你不是我媽媽,手機才是”,直至徹底變成了一部手機。人類之所以與機器不同,就在于人類擁有豐富的情感,而當人類失去對世界的體驗力和情感時,也就與機器無異。也因為這種情感的喪失,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倫理也不可避免地崩塌。
而當機器擁有了人類的情感,也將與人類界限不明:在小說中,送餐機器人不僅可以像人一樣“有奴性”,還可以感知人類的嫌棄,甚至會像人類一樣吹口哨。更可怕的是,索先生研發的手機更是想要取代人類,而與人類產生愛情,只因為它擁有了情感。
這種人異化為機器,機器卻取代人的顛倒情形,暗示著人類社會未來的最大危機:人何以證明自己是人?作家王選看似不經意編織的這兩條人類異化的線索中藏著對未來世界的深深憂思。小說中借“我”之口喊出的那句“救救愛情!”,以及借表姐之口呼出“救救孩子”,穿越時空疊印著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的吶喊。它其實是一種省略——需要被救的不只是愛情,還有孩子,以及整個人類。
二、“越下越大的雨”:無法拯救的末世困局
小說中的“我”作為科學家,確實代表著一種拯救力量,“我”“沉浸在整個研究中,可謂廢寢忘食”,只為了制造出高科技藥物以拯救表姐的孩子多寶,以及同樣被感染手機病毒的“我”的愛人索先生,當然,這些藥物還可以拯救整個咸城人。然而就在一切有轉機的時候,這種“拯救力量”卻被摧毀殆盡——“我”被調查局帶走,原因是“犯了阻礙科技進步罪”。在此,王選不動聲色地進行了一次深刻反諷:所謂的“科技進步”,已經成為了摧毀人類的元兇,但是狂妄的人類還不自知,甚至將人本價值擱置一旁,即便自救的希望出現,也被執迷其中的自己掐滅。
人類社會這種無法拯救的困局在小說中其實有一個更為隱晦的表現,那就是無處不在的“雨”。
雨本身是自然天氣的一種,那本是古代社會中人類無法控制的,不僅在實體意義上“潤物細無聲”,而且給人類心靈世界帶來無盡詩意。但是在《雨越下越大》中,咸城已經沒有需要被“潤”的植物,而那“雨”也是被人工配制的“扯著絲,如同涎水”樣的東西,它只是雨的替代物,卻與雨無關,與詩意無關。這種人工的“雨”看似意味著人類對大自然毫無死角的全面控制,但事實上反而造成了一種失控的局面。小說中每一次困局的出現之后,“雨”都會出現,它似乎成為了小說中困境的隱藏制造者,又仿佛是這一切背后幸災樂禍的旁觀者,可以說,“雨”成為小說中一個容易被人忽略、卻恰恰極其重要的角色:它隱喻著人類控制自然之后的反噬力量。作家王選的高明之處恰恰就在于他過人的語感——“雨越下越大”這個短語中,這種人工制造的本來無生命的“雨”變成了一種具有主體意味的物質,而“越下越大”意味著這是“雨”的自主行為,已非人類所能控制,王選將其作為題目,也是在暗示人類困局。
三、凋零的紅玫瑰:灰暗世界的最后一抹詩意
困局之中,唯一帶來生機的是那束紅玫瑰。它是索先生不惜冒著違反咸城法律的危險去其他城市為“我”買來的。在“我”收到花之前,在夢境中夢到了“緋紅的玫瑰一朵朵挨在一起,圍著床,像一只小船,在夜色里游蕩”,它們還散發著“來自記憶深處的童年,來自田野和故園”的自然香味,但很快這些玫瑰卻被螞蟻肆無忌憚地咬嚙。這夢境印證了現實:當“我”見到被手機控制大腦的索先生時,也看見了他腳下“花瓣零落,枝葉殘破”的那束天然玫瑰。如果說夢中玫瑰被螞蟻們咬嚙的圖景隱喻著自然記憶被無處不在的數字技術和科技文明蠶食,那么現實中那殘敗的玫瑰就意味著自然生物注定會被非生物毀滅。
可以看到,那抹玫瑰紅是“灰暗病毒”(也即手機病毒)蔓延的灰暗色調的咸城,唯一的自然色彩。王選巧妙地用顏色設定表達了自己所有的希冀:能夠對抗灰色的“過度科技化”世界的,也就是大自然。為此,他甚至讓敘述者“我”在看玫瑰似的晚霞時做了直接的表達:“這世間,讓人歡喜的并非是什么發展、科技、手機,而是大自然,是這種生活中不經意間的美好。”王選并不愿意用圓滿的結局滿足讀者的希冀,他很清楚這樣會讓人類繼續沉睡,于是,他近乎殘忍地讓這一點玫瑰紅也徹底消弭在越來越密的“雨”中。到此,王選也就徹底完成了他這令人深思的末世預言。
《雨越下越大》最終呈現的是一幅充滿張力的后人類圖景——在科技完全占領了人類自然家園時,感官體驗與情感這些人類獨有和證明人類本質的東西,都將被吞沒。在此,王選發出了令人振聾發聵的質問:當人類喪失人類本質的時候,人類又是什么?在這個意義上,《雨越下越大》不僅是對科技霸權的批判,更是一曲獻給自然靈性的挽歌。
(作者系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