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為大眾而作——趙康琪詩集《傾聽江河》讀后
讀趙康琪詩集《傾聽江河》,首先讀到的是他的大愛之心。這部詩集大部分都是寫人物、寫親情,誦古人、頌今人,謳歌英雄先烈,吟詠普通大眾,如《走近張若虛》《一個英雄與一座亭》《對牛唱歌的南鄉犁田手》《茅山之子》《泥土與詩》《踏雪焦山》等,無不滿懷尊崇和感恩之情,他謹遵中華詩脈傳統,扎根泥土,立足現代,融匯古今,放眼中外,汲取精華,著意創新,決心努力寫出大眾喜愛的中國詩。他的詩現代卻不晦澀,重抒情但不矯情,追求實感不乏暢想,為大眾更胸懷大眾。
詩為大眾而作是每個詩人應有的理念。少年時學寫詩,大都把心中隱秘偷偷記敘、傾訴,關閉心門,孤芳自賞,不想被外人閱知;但長大后作為社會人,寫詩則是社會行為,寫社會,為社會寫。詩人的思想意圖和詩情詩意詩美,都渴望被人民大眾閱讀,產生共鳴,互相交流,以得到社會認同。
追求創新,是每個詩人都向往的命題,但是創新的路崎嶇,不是光有動機就能做到,如何創新,從哪方面創新,每個人各有自己的想法。有人撇開火熱的現實生活,專在題材上找另類;有人在遣詞造句上做文章,認為只要語言新奇,就是創新。趙康琪的創新追求,勤思考,辟新徑,他的《一個趙宋后裔的感懷》,讓人眼前一亮,我驚訝于作者的立意定位,詩人用家族的視角切入,將國事用家事抒寫,新意迭出,令人浮想聯翩。“岳飛在臨安落下的冤淚/早已風干。我與那個王朝的一絲血緣,經雨雪千年稀釋/也平庸得波瀾不驚/而你筆下,金兵的鐵騎速度太快/未待我遙望故國,膻風即掠過中原/家譜上的老祖宗,從廟堂/淪入江湖,只在瞬間……陽謀陰謀忠奸善惡,犬牙交錯/立刻觸動我的筋骨/多年未有的疼痛,卻發生/在今年,在這梅雨江南”。(《一個趙宋后裔的感懷》)他告訴我這是應好友、作家夏堅勇之邀,給散文體小說《紹興十二年》寫序,讀書稿方知是寫南宋王朝趙家的故事,立時興起,作為趙氏家族一員,很快寫出了這首詩,以詩代序寄給對方。趙康琪是個十分謙遜、低調的人,踏踏實實生活,有感就寫一點,寫得很多,自信很少,總愛聽聽詩友們的評議。他從事詩歌創作已半個多世紀,在詩人圈里從來謹言慎行,自嘲只是一個學著碼字抒寫人民生活的普通詩人,何來另樣。
俯首甘為孺子牛,詩人肩上只有擔子、責任和使命。冀望所有詩人包括年輕新銳,生活中皆能保持謙遜、低調,敬畏生活,感恩社會,具有大愛之心,深深扎根人民之中,開闊視野,放眼世界,在AI時代努力寫出人民大眾喜愛的詩歌。
(作者系《揚子江詩刊》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