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中古史集刊高質量發(fā)展論壇暨《唐史論叢》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紀念會召開
    來源:澎湃新聞 | 張明  2025年05月09日09:17

    2025年4月26日,中國中古史集刊高質量發(fā)展論壇暨《唐史論叢》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紀念會在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qū)文匯樓舉行。本次論壇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唐史論叢》編輯部聯合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河北大學、北華大學、山西大同大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以及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三秦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等省內外十余家單位的四十余位學者、編輯,代表近三十種中國中古史領域內的集刊、期刊參加了會議。與會學者們在向《唐史論叢》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表示祝賀的同時,也為學術集刊的守正創(chuàng)新凝聚共識,共謀推動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國際化,提升中國學術話語的全球影響力。

    論壇開幕式由《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馮立君教授主持,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李秉忠教授,中國唐史學會名譽會長、《唐史論叢》主編杜文玉教授分別致辭。李秉忠教授介紹了陜西師范大學及歷史學科八十年的發(fā)展歷程與建設成果,并表示作為《唐史論叢》的創(chuàng)辦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及歷史文化學院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集刊建設,深化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和相關刊物的聯動,打造更具包容性與引領性的學術平臺。杜文玉教授詳細回顧了《唐史論叢》的辦刊經歷、辦刊理念及四十年來取得的成果。杜文玉教授認為,盡管《唐史論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希望與會專家能夠多提寶貴意見、海內外學者多提供優(yōu)質稿源,共同辦好這份刊物。

    一、《唐史論叢》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紀念會

    開幕式后首先舉行的是《唐史論叢》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紀念會,由中國唐史學會副秘書長、《唐史論叢》副主編胡耀飛副教授主持。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唐史論叢》創(chuàng)刊編輯薛平拴教授,三秦出版社原總編輯、《唐史論叢》第四輯責編李郁編審,三秦出版社《唐史論叢》現任責編、郭珍珍副編審先后發(fā)言。

    薛平拴教授深情回憶了《唐史論叢》創(chuàng)刊初期的艱難歷程,尤其是前七輯在經費、編輯、出版等多個方面都遭遇的諸多困難。在此基礎上,薛教授將《唐史論叢》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輯至第五輯為草創(chuàng)階段,第六、七輯為存續(xù)階段,第八輯以后至今為穩(wěn)定階段。在草創(chuàng)和存續(xù)階段,面對諸多難題,史念海先生、黃永年先生、牛致功先生、馬馳先生等前輩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保證了《唐史論叢》的持續(xù)出版。2005年,杜文玉教授與時任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賈二強先生商議復刊《唐史論叢》,并于2006年出刊第八輯。此后《唐史論叢》的編輯、出版逐漸規(guī)范化,再也沒有中斷過。薛教授的發(fā)言引起了在座各位集刊負責人的共鳴,在隨后的專題討論中,有多位集刊負責人動情地表達了創(chuàng)辦刊物的艱辛和為之付出的努力。

    《唐史論叢》從第四輯(1988年)開始,主要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自第二十輯(2015年)至今,持續(xù)由三秦出版社負責編審、出版。李郁先生表示,作為第四輯暨三秦出版社首任《唐史論叢》責任編輯,他對《唐史論叢》的感情非同一般,幾十年來一直以三秦出版社能夠出版《唐史論叢》為榮。三秦出版社作為《唐史論叢》的編輯出版方,也因此而奠定了在學術刊物出版上的地位和影響。李郁先生認為,有幸從第四輯起參與《唐史論叢》的編審,又在第四十輯(2025年)作為終審參與其中,有始有終,為他的職業(yè)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隨后,郭珍珍副編審作為《唐史論叢》的現任責任編輯,介紹了刊物當前的編輯和出版情況。郭珍珍表示,三秦出版社作為專業(yè)的學術出版機構,非常重視與《唐史論叢》的合作,多年來指定專人負責,保證如期出版;在選題申報、審核校對、圖書宣傳等方面,也都給予了《唐史論叢》最大的支持。三秦出版社還將《唐史論叢》的質量管理、注釋規(guī)范等各方面的流程設立為標桿,社里負責的其他學術類刊物均向《唐史論叢》對標。

    二、中國中古史集刊高質量發(fā)展論壇

    中國中古史集刊高質量發(fā)展論壇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為“唐宋史”專場,下半場為“專門史”專場。出席論壇的集刊和期刊負責人在介紹各自辦刊情況、交流辦刊經驗的基礎上,就中國中古史領域內集刊類學術刊物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在當前面臨的困難,以及未來發(fā)展的路徑等方面建言獻策,提出了諸多具有建設性和標志性的建議。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中古史集刊類學術刊物當前面臨的困難方面主要可以總結為兩點:其一,集刊在當前學科評估體系和職稱評審體系中處于劣勢,與期刊的地位差距較大,僅有少數集刊進入了國內各類核心目錄;其二,由于前述問題,當前集刊普遍面臨稿源不足、稿件質量不高等困難。

    同時,與會專家也強調,應認識到中國中古史領域內集刊的獨特優(yōu)勢,在發(fā)展上要揚長避短:第一,相比于綜合性的期刊,集刊的專業(yè)性更強,學術領域的聚焦度更為集中;第二,集刊刊載文章的主題較為靈活,對新領域、新視角、新材料等方面的反應更加迅速;第三,集刊每期的文章刊載量較大,通過分設不同專題或專欄的方式刊載文章,可以更好地凝聚學術成果;第四,集刊對稿源的歧視性小,博、碩士生和青年學者的論文更容易獲得刊發(fā),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引領了學術創(chuàng)新。

    對于中國中古史領域內集刊的未來發(fā)展,與會專家也取得了相當的共識,主要建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其一,要發(fā)揮集刊的優(yōu)勢,緊密跟蹤學術前沿。北京大學《唐研究》主編葉煒教授認為,針對學術前沿理論或話題,甚至要提前兩三年布局,把未來的專欄或專題策劃完成,找到最合適的召集人和作者,保證文章質量。中國人民大學暨浙大城市學院《唐宋歷史評論》主編包偉民教授也強調,對于一些重大的、應該集中討論的問題,尤其是期刊尚未關注或短期內不便關注的新興領域、前沿課題,我們集刊應該多關注。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古文書學研究》主編劉子凡研究員認為,應當充分發(fā)揮集刊的平臺作用,引領學界研究方向,主動設置多樣化的議題和專欄,把集刊的形式辦得更為豐富。這樣做也可以避免集刊登載的文章主題過于分散,如果集刊變成了論文集,就喪失了其學術平臺的作用。

    其二,集刊要發(fā)揮學術共同體作用,突破當前的困難局面。葉煒教授認為,中國中古史領域內的集刊應當在各學術平臺之間保持協作。諸如某些重大主題或前沿理論各集刊都會認為有價值,就可以適當協調之后輪次設置專題或專欄,避免扎堆、撞題。中國人民大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主編黃維忠教授認為,可以在適當的時機發(fā)布倡議,組建“中國中古史集刊聯盟”,借以加強合作交流。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唐代文學研究》主編、西北大學李浩教授認為,如果站在時代變革的高度看,集刊之間打破狹隘的小院高墻,不僅是謀求集刊更好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必然要求。與會專家共同認為,集刊應當積極應對當前的困難局面,既要努力提升辦刊質量,盡快融入當前的學科評價體系當中去,也要共同發(fā)聲,向社會和學界呼吁減少對集刊的歧視。

    其三,集刊應當充分發(fā)揮各自的辦刊特色,用好依托優(yōu)勢。《唐史論叢》是由中國唐史學會和陜西師范大學唐史研究所共同創(chuàng)辦并以兩家單位為依托的,《唐研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論叢》依托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唐代文學研究》依托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和西北大學文學院,西北大學《周秦漢唐文化研究》依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等等。在交流過程中,與會專家都認為集刊在辦刊時基本都有所依托,各集刊應當緊密向依托的實體或社會組織靠攏,發(fā)揮辦刊的特色。此外,集刊也應當積極爭取各項政策的支持,諸如“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資助項目”等,改善自身辦刊條件。

    其四,集刊應當注重學術信息的快速傳播。中國社會科學院《歐亞學刊》《歐亞譯叢》《絲瓷之路》等系列刊物主編李錦繡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主編黃維忠教授、浙江大學《絲路文明》編輯羅帥教授、浙江大學《亞洲文明史研究》分期主編侯浩然研究員等專家均認為,集刊應當重視擴大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應當具有比較規(guī)范的英文、日文或與刊物特色相關的其他語言文字的題目、關鍵詞、摘要等。陜西師范大學《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期刊副主編張莉教授提出,集刊應當充分重視現代化的學術傳播手段,擴大學術影響力,彌補與期刊之間的信息化差距。第一是要用好微信公眾號,每期出刊后,應當先把集刊論文的題目、摘要等公布,讓學界及時了解學術信息。第二是要積極快速加入各種數據庫,方便大家及時下載,國內外學者都可以利用。如果加入數據庫還有門檻,也可以先做好自己的網頁,把文章及時全文公布。兩項措施配合,對于集刊文章的傳播以及提高被引用率、被轉載率都非常有利。同時,針對國外學者研究中國中古史,有條件的集刊可以安排專人將中文文章翻譯成相應的外文,并撰寫研究動態(tài)在國外發(fā)表,擴大國際影響力。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論叢》副主編楊效俊研究館員認為,應當精選一些文章定期在公眾號上發(fā)布,如果能夠每一兩周推出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在獲得較大閱讀量的同時就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三 、集刊資助與未來展望

    各位專家發(fā)言結束后,中國歷史研究院成果評價處副處長逯萬輝副研究員就“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資助項目”進行了介紹。自2021年至今,該項目共資助了四期24種集刊,涵蓋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大一級學科,涉及區(qū)域國別史、黨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等多個領域。受資助集刊在相關領域均具有良好的口碑,在引領專業(yè)領域研究方向,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培育歷史學人才隊伍等方面均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從前期調研結果來看,受資助集刊在出版與建設經費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刊物編校隊伍建設等方面,也進一步明確了責任和分工,規(guī)范了審校流程,加強了專業(yè)化人才隊伍建設。在內容建設方面,圍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大局以及歷史學學科發(fā)展的最新動向,也積極策劃選題,開展高水平研究。在青年史學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受資助集刊也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極大地支持了優(yōu)秀青年史學人才的成長。

    逯萬輝副研究員肯定了《唐史論叢》在受資助期間的發(fā)展情況。《唐史論叢》是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資助項目的第二批受資助集刊,在資助期內表現良好,出版周期穩(wěn)定。《唐史論叢》經過四十年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辦刊特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一是欄目設置多樣,近年來開設了“政治與制度”“法治與思想”“地方與社會”“都市與域外”等欄目,涵蓋唐史研究各個方向,為不同學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與交流思想的平臺。同時,還開設了“地方治理”“藩鎮(zhèn)問題”等專欄,不斷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二是跨學科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唐史論叢》長期堅持發(fā)表新觀點、新思想的辦刊方向,注重墓志碑刻、敦煌文書、域外文獻等新材料的應用研究,重視跨學科交流探討。三是持續(xù)拓展研究新視野,《唐史論叢》近年來吸引并刊發(fā)了多篇海外學者的學術論文,以及關于海外漢學論著的書評,開拓了唐史研究的國際視野。四十年風雨兼程,《唐史論叢》見證了我國唐史研究的繁榮與進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希望《唐史論叢》秉持優(yōu)良傳統(tǒng),將歷史研究與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結合起來,切實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科學體系的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論壇的最后,杜文玉教授進行了總結發(fā)言。他認為,這次論壇的舉辦非常成功,也非常有必要。《唐史論叢》四十年來的發(fā)展有經驗也有教訓,今天各位與會專家又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能夠幫助我們把《唐史論叢》辦得更好。同時,各位集刊負責人就集刊的辦刊現狀和未來發(fā)展充分交換了意見、發(fā)表了觀點,對幫助中國中古史領域內的集刊克服當前的困難,迎來更好的未來具有重大意義。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 99re5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思思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66|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久久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99热 |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 亚洲91精品麻豆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免费aaa片|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