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記》:點亮古典的氣息
阿占的中篇小說《丹青記》,展現傳統文化的丹青之脈,抒寫藝術傳承與現實抉擇的群像故事。故事從抱白初入美術館起筆,美術館的工作事務與抱白自身的成長貫穿始末,他通過觀察畫家們的百態及背后的人生故事,不斷探索著傳承和創新之法。《丹青記》中,作家重點鋪展幾位畫家的家學師承與生命體悟。抱白的成長既源自師徒情誼,也與其他畫家的交往有關,同時也得益于他對美術館工作的獨特體悟和對民間匠人作品的整合。最終,他辨別真偽,由技入道,創造出新的丹青形象。
小說的敘事空間在城市美術館與各類聚會場合之間騰挪。美術館為畫家畫作提供展出平臺,促進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傳播,也培養和扶持藝術人才,并通過開展文創工作,形成展覽、經營、收藏的良性循環,推動藝術走進生活、走進大眾。美術館之外,畫家與藏家、美術館工作人員的交往,勾連當下藝術現場,將一地的藝術史、文藝生態和眾生相一一勾勒。
千古丹青真人,作為小說的前文本與知識原型,被作者埋入敘事,致意張璪的逸品逸格、馬遠的《十二水圖》、倪瓚的清瘦山林、關良的戲曲人物畫,以及敦煌石窟……與之呼應的是抱白領悟的繪畫之道——要忘記筆墨,追求真景,要善于觀察自然,對萬物感恩。阿占有意淬煉整飭、簡約的語句,在語言緩慢且有古韻的發聲中,點亮古典的氣息,讀者得以感受知識和歷史,以及匠人精神的流淌。
作家的學養與創作關乎文學作品品格。“學養”生成一種發乎主體、見于作品的主體素養,在解決文學的藝術危機、價值危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養”幫助作家打磨出有意味的文學樣態,或形成意象,或構成寓言,從人間出發,引領人們前往更開闊的地帶。我們也期待在今后的作品中,這種主體素養能夠以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化境呈現。
(作者系《中國作家》雜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