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與世界相處——讀黃昶的《馴服河流》《叫殺》
讀完黃昶的《馴服河流》和《叫殺》,會發現在《遲湖》中那個“沉浸又疏離”的“我”(注釋[1]),在此成為于世界中向四處延展的基點。如果不能理解“我”,可能就無法進入這兩篇作品。在此意義下,這兩篇作品刻畫了不同之“我”的處世態度,《馴服河流》以友情為主線,呈現了“我”的孤獨和悲觀;而《叫殺》則更為散落,選擇把日常鋪開,通過描摹現實與幻想中流動的點滴瑣碎,來勾勒“我”嫌厭無聊、渴望無序的生活觀念。
《馴服河流》的情節其實并不復雜,相較來說,從細節處察覺“我”的感知則是更為困難的工作。因為對于這些,小說并未進行顯露的描述,而是使其潛藏于其中。小說講述了一個主動靠近和被動讓步的故事。主動的是一對夫妻——陳宇和葛鏡婷,在“我”的敘述里他們是“我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話雖如此,但當“最好的朋友”特意從遠地來找“我”游玩時,“我”的反應卻頗為“奇怪”,例如“我”在他們到來前輾轉失眠,以及寧愿思索車站廣播,也不想回復他們的消息等。種種跡象表明,相較于他們的主動來訪,“我”并沒有樂于相見,而是在拖延與被動退讓。此后這種靠近和讓步不斷重復,僅以在景區入住旅館為例,在“我”的預想中雙方應當是各處一室,但他們執意只開一間房。再比如,明明原本各睡一張床,可他們未詢“我”意就把床拼在了一塊,從而再次抹除了相處的界限。這些情節刻畫只有設身處地予以體會時,才能知曉其實“我”和這對朋友的關系頗為微妙。至于微妙的原因,“我”不止一次地暗示過,譬如在一起吃飯時,“我”對于三人的落座方位曾有描述——“畸形的瘦三角”。這顯然不是隨意地描寫,而是表達了“我”對三人關系的當下感知。那么這段友誼是從何時開始“變質”的?至少從陳、葛戀愛后,“我”和對方兩人就未必合襯,比如在那時“我”對三人聚餐結賬的事情就有所困擾等。如果說先前因為同學之間的朝夕相處,境地相近,多少或可無視,當下因為所處環境、工作收入、人格秉性的不同在逐漸擴大,雙方關系中無法匹配的存在宛如行遠路時鞋里硌腳的硬石子,愈發凸顯。
不過這些或許都無關緊要,“我”更在意的其實是作為“好朋友”,他們并不曾真正進入“我”的世界,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三人對待阿喀琉斯那出戲劇的態度大相徑庭。盡管葛鏡婷和“我”合寫劇本,但此后她卻質疑劇情安排。盡管陳宇飾演了阿喀琉斯,但他在意的是以此顯示自己。唯有“我”一直惦念著阿喀琉斯試圖“馴服河流”的故事,以至于它占據了“我”記憶和夢境的領地。命運如河流一般不可馴服的觀念,其實暗合了“我”部分的人生寫照,以及表達了“我”對人生稍顯悲觀的認識。這是“我”的生活底色,陳、葛對此沒有理解,甚至沒有嘗試著去理解,這是“我”更感悲涼的所在。盡管如此,讀者其實很難從小說中找到“我”對這段友誼有所不滿的直接表達,因為“我”幾乎沒有在交流中傳遞過任何情緒,而是始終被動地回復他人的動作和話語,甚至面對別人對于“我”私事的惡意揣測,也沒有情緒起伏。用現在當下年輕人的話來說,“我”被“確診為‘淡人’”,即總是持以“一種不帶情緒的生活態度”(注釋[2])。然而情緒的淡然并不意味著“我”真的沒有感受。回想起自己的來路,經歷了白天的種種,凌晨在旅館里從夢中驚醒時,“我”終于忍不住地嘔吐起來。這種強烈的生理現象其實正是“我”的反應,喻示著即使“淡人”如“我”,也不能全然地內化從外襲來的情緒和遭遇,只能痛苦地傾瀉而出。有趣的是,在詩歌和小說里,黃昶都尤愛寫嘔吐,這或許是他描述人之異常狀態的一種偏愛方式。將以上分析合攏于一處,才可明白《馴服河流》中“我”的孤獨和悲傷,而再以這些感知重回文本時,才能理解“我”身處其中的選擇。
體會《馴服河流》里的“我”已經沒那么容易,理解《叫殺》中的“我”似乎顯得更加棘手。比起《馴服河流》,《叫殺》并沒有一個線性發展的完整故事,而是由“我”的記憶、眼前、夢里的三種情境“集合”而成,充斥著“怪異”的人物對話和舉止,且作者有意淡化三者之間的敘事界限,讀起來宛如在彌散的霧氣中識景,影綽能辨,但需費些氣力。如此之下,通過抓尋處于故事中心的“我”的感受,來為“我”進行畫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閱讀時,能感受到“我”在兩種主要情緒里來回:在有序里無聊,在無序中興奮。有序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無序的則是生活中的意外插曲,例如由于他人甚至是動物,“入侵”了“我”的生活,使得“我”躍出常態的意外。并且,這兩種情緒并非是停滯的,一旦無序被納入有序的軌道,“我”也會頓時喪失興趣。這種情緒的流動其實在小說的開頭就有所呈現。行文伊始便是對老張外貌、動作的詳細描寫,例如“老態從兩個額角往后逐漸顯現出來,持續了個四五厘米”,這種過分細致打量的勁頭展現了“我”對老張的興趣。老張的到來正是因為家里鬧了蟻害,這算是有序生活里的無序意外。對于這種不熟悉的狀況,“我”自然就產生了興致。而當老張要家長里短地和“我”絮叨可以料想的家庭瑣事時,“我”馬上喪失了興趣,甚至對于他“扯著嗓子”說的話,直接“假裝沒聽見”。
事實上,《叫殺》中的事件多半都能納入這兩種情緒的某一種之中,例如去參加流程固定的學術會議,“我”感到無聊透頂。而當在家中突然受到隔壁夫妻吵架的噪音攻擊,原本應該生氣,但由此得以窺探他人的、“我”自己未曾體驗的生活時,“我”頓時燃起了非同一般的興致,不僅想方設法去偷聽,甚至還用《傷逝》中的人物名字給他們起了代號。這種異常興奮的狀態讓前女友都覺得“我”奇怪,而“我”之所以興奮正是因為此時“我”短暫地進入了意外的“無序”生活中。其實,小說解釋了為何“我”會迷戀于“無序”之感,在描述乘坐南塔電梯的感受時“我”曾說,“有種置身于命運之外的暢快”,而且“我十分愛好這種感覺”。是的,逃離已知的命途軌道正是“我”的樂趣所在。就像小說的標題“叫殺”,它指的是在象棋中“將死對方的前一手”。這種已知的勝利固然可喜,可是如果已經提前知道了命定的結局,那么事情的樂趣又在哪里?所以,“無序”的快樂還在于“未知”的部分,那是“我”可以依靠想象任意揮灑,享有“創造”之自由的“自我領地”。因此,隔壁夫妻可以是涓生和子君,甚至“我”還可以把男性叫作子君,女性叫作涓生,這完全由“我”做主,“未知”的吸引力可見一斑。此外,“未知”的魅力還在于它的“空疏”,對于它的想象可以隨時產生,也可以隨時被“我”丟棄。而一旦它真切起來,又會變得無聊和可怕,例如公園里那對迎面而來的老夫婦,當“我”設想他們與“我”想象的涓生、子君重合時,“我”馬上犯了胃痛,這恰恰證明了“我”不能接受具體,而熱愛想象的“虛無”。最終當“我”沉迷于“無序”、陷入“想象”之中的時候,“我”甚至開始編造腦中的聲音,以此想象隔壁租客的動作、生活,不再需要現實的線索。事已至此,“虛無”已經徹底占據了“我”。于是在小說的結尾,當熟悉的老張再次聯系“我”時,“我”竟意外地“想要流下淚”,或許“我”感動于這份現實的聯系將我從虛空中攝起,或許“我”害怕此后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毫無顧忌地想象。
最后,無論是《馴服河流》還是《叫殺》,都描述了時下青年的某些生活狀態。說到底,共同指向了他們如何以“我”與世界相處。這也或許是黃昶正在探索的寫作路徑,他在文本中創造各種不同的“我”,敘寫“我”在世界中的碰撞及在其中的感觸、思索,這份鮮活感和思辨性成為黃昶小說的耀眼之處。
注釋:
[1]黃昶、袁歡:《00年出生,正在成為小說家丨新銳訪談》,https://mp.weixin.qq.com/s/0c3pkRp6ZHSiH PK_z_7AVQ。
[2]維舟:《確診為“淡人”的一代,只想“淡淡地活著”》,https://mp.weixin.qq.com/s/MmVOLt3j1wR Qc_KTUMCy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