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文《夜雨寄北》:“除了肯定和贊美,還要寫出疑難和暗傷”
“在過去的許多年中,不管是在各個劇組里,還是遠在戈壁灘上和祁連山中,寫小說的愿望從來都沒有在我的身體里消失過,它們與曠野上的篝火有關,與黃河里的春潮有關,但更與那些從犄角旮旯里奔行出來和我遭逢的人事有關,那座自我幼年時就癡迷與追隨的戲臺,從來就沒有消失,而是擴展到了我眼前的無邊塵世里……”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在主持刀鋒圖書獎典禮之后,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近日,花城出版社推出李修文中短篇小說集《夜雨寄北》,由四篇直面當代生活的作品集結而成:《夜雨寄北》《木棉或鲇魚》《靈骨塔》《記一次春游》展開了當代人心靈突圍的歷程,這些小說入選中國小說學會年度中國好小說、《收獲》文學榜、《小說月報》年度之選、中國作家網優選中短篇等重要榜單,《木棉或鲇魚》曾獲曹雪芹華語文學大獎。
這是李修文小說創作的厚積薄發,也是觀察他小說最新敘事和審美探索的有效窗口。評論家陳培浩認為,《夜雨寄北》中觸及的社會現實更加廣泛、時間跨度更大,包括影視投資熱、成功學熱等現象、自媒體和網絡直播的勃興等。李修文的小說以現實和魔幻交織的多樣化敘事鏈接復雜的當代生活,具有可貴的現實意識,從人物與時代相遇的命運起伏中,表現作家對當下社會現實的關切與思索。
小說中許多個“我”展開辯論
李修文最初以長篇小說《滴淚痣》《捆綁上天堂》亮相文壇,散文作品《山河袈裟》《詩來見我》《致江東父老》引發關注,其中《山河袈裟》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2024年他出版長篇小說《猛虎下山》,到最新小說集《夜雨寄北》面世。他以小說和散文兩種不同的文體來展開文學創作和人文探索。李修文的散文常常寫于奔忙的途中,在山林與小鎮,寺院與片場,小旅館與長途火車上,他以飽滿的情感講述門衛、小販、快遞員、清潔工等普通人的情感和尊嚴,寫出“人生絕不應該向此時此地舉手投降”的信念,獲得讀者的共情與共鳴,他被稱為對世界懷有深情愛意的寫作者;而小說集《夜雨寄北》讀來的感覺是小說家的冷峻、理性和內斂的情感。他如何駕馭散文創作和小說創作的不同?
散文和小說對李修文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說,“重新寫小說其實是生活和生命的必然,是萍水相逢的普通人將我拽回了小說家的行列,讓我重新看見了蒲松齡,那些復雜而孱弱的生命,那些幽微而難以說清的處境,那些難以忘懷的經歷,都是我小說寫作的動因和素材。”他還以法庭庭審為例,生動地解鎖小說與散文不同的特點,“法庭里出現的人物都能成為散文作者,而小說是許多個‘我’要在此展開辯論、斗爭、說服他人,也說服自己,這樣可能的公正才得以誕生。小說讓我們擁有一雙回望塵世的眼睛,懷想、追憶我們正在經歷的生活。”
他有許多年一直在陜甘寧一帶生活,他表示:“《山河袈裟》中的很多語感和語境,是我和當地風土和人們廝混了好多年之后才誕生的,我寫他們的處境就是寫我自己的處境,他們成為了我命運的一部分。如果我要繼續寫散文,就必須像當年一樣,去行腳,有更加寬廣的遭遇,我時時刻刻都準備這樣做。寫作需要大量貨真價實的生活基礎作為支撐。”
“無窮的遠方”就在自己身邊
在短篇《木棉或鲇魚》《記一次春游》的有限篇幅中,李修文從人物于慧、李家玉的青年情結到中年境遇的人生走向中,延展出小說的縱深。臺風席卷,一場臺風的兩個名字,《木棉或鲇魚》指向人性深處的不同面向,將本來人生不同軌的兩人結合于同一個屋檐下,因為同一件沉重的往事,他們各自經歷著艱難選擇,小說寫出了人物的精神歷險。《夜雨寄北》收錄的四部小說,直面不同行業普通人的生存故事和心靈突圍,以現實和魔幻交織的敘事手法,呈現中國社會變化中經濟發展對人物命運的影響,從人物中年與青年的對話,為讀者提供了回望歷史的視角,對當下復雜現實的深層理解。他的小說打開豐富的社會層面,進入寬廣、復雜的人群和世界。“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成為李修文人生中的真實經歷,他的小說取景框里,持續關注普通人在時代大潮中的起伏人生。
李修文有很長時間在影視劇組的工作經歷,不同取景地的遷移,萬里河山走遍,戈壁灘上的生活,讓他感到“無窮的遠方”就在自己的身邊,“無數人”也是他的同路人、伙伴和陌路弟兄,他親近地稱之為江東父老。他告訴記者,曾經遇見過一個戈壁灘上的修路工,在漫天風沙之中,他們去看他種下的那株桃樹,從沒開過花,但那株桃樹卻是方圓幾十公里內唯一的桃樹,“也許那個修路工也是這世上唯一在戈壁灘種桃樹的人,哪怕再卑微,誰的內心里沒有暴風刮過?誰的身體里不是裝著千山萬水?這就是我去寫他們的根本原因。”他認為,不做他們生活的觀光客,要緊的事情有兩樁:“要想盡辦法,去創造和修路工、戈壁灘和桃樹同在的命運;除了肯定和贊美,他們的疑難、未曾說出的話,他們所遭受的隱疾與暗傷是什么,又在何處,才是真正的文學書寫的信物。”評論家張莉認為,“這位作家猶如人性世界的拾荒人,他把我們忽略的、熟視無睹的人事一點點拾到他的文字里,煉成了屬于他的金光閃閃的東西”。
現實和魔幻交織敘寫當代生活
從李修文的小說創作來看,從長篇小說《猛虎下山》,到小說集《夜雨寄北》,都是以現實與魔幻交織的方式來敘寫當代生活,其中《夜雨寄北》這篇小說以李商隱名篇為題,在小說中承載著隱喻來豐富小說的審美內涵,李修文以現代小說與古典文學傳統的融合來展開有個性、有張力的文學敘事,探索古典文學傳統如何在當下創作中的創新性發展。
“《夜雨寄北》里的幾部小說,于我只是個開始:只要我對現實有興趣,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就會持續作用于我的寫作,他們既是價值觀,更是方法論。”李修文表示,當下我們在科幻小說、影視劇乃至綜藝節目和游戲中看見的種種設定,蒲松齡早有涉及,許多時候,傳統的真正降臨與附體,需要我們發現契機,而這個契機,就是真切地投入生活,理解他人的命運。我們只有在生活中建立了屬于你的認知,屬于你的審美才能被真正激活。
人工智能正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文化,文學創作傳播各環節的形態都在發生重要的、持續性的變化。AI寫作的熱度,讓我們思索文學寫作如何保持個性和情感,保持原創性,避免程式化表達。不少寫作者嘗試用AI來輔助寫作。李修文認為:“AI寫作是建立在已有共識基礎上的,而新的共識正在來的道路上,我們身為人類的體驗,才是新共識形成的前提,寫出不能被他人代替的個人經驗,這樣的作品仍然是我們與AI,DeepSeek競爭之路上的最后武器。”目前,他只想好好寫小說,寫散文,純粹的書寫,已經足夠安頓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