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儒學古籍重現,域外漢籍回歸,《群經單疏古鈔本叢刊》引發學界矚目
昨天,《群經單疏古鈔本叢刊》出版座談會在北京大學召開。這部歷時一年多編纂完成的大型叢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匯集了海內外珍藏的七種儒家經典“單疏”古鈔本,以高清原色影印的方式再現珍貴文獻,并附帶深入的研究性解題、校勘記及相關學術論文,引起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單疏本:探究儒學經典的珍貴鑰匙
十三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載體,而對其進行解讀的“注疏”更是儒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孔穎達等人奉敕編撰的《五經正義》等奠定了后世經學的基礎。這些早期的經書注疏往往與經文獨立流傳,被稱為“單疏本”。相較于后世經注合刻的版本,單疏本保留了疏文的原始面貌,避免了合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訛誤,對于儒學經典研究和文本校勘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
然而,由于年代久遠,唐代單疏本大多以寫本形式流傳,存世稀少。此次出版的《群經單疏古鈔本叢刊》精選了七種流傳至今的珍稀單疏古鈔本,其中六種為日本藏本,一種為中國藏本,包括:廣島大學藏天文十二年(1543)鈔本《周易正義》、京都大學藏室町時代(1336—1573)鈔本《周禮疏》、宮內廳書陵部藏平安末期(約12世紀)鈔本《儀禮疏》殘卷、東洋文庫藏10世紀鈔本《禮記正義》殘卷、宮內廳書陵部藏文化十二年(1815)鈔本《春秋正義》、蓬左文庫藏室町末期(16世紀末)鈔本《春秋公羊疏》、北京大學藏陳鳣鈔校本《春秋穀梁疏》。
叢刊所收文獻均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內首次出版。《周易》《周禮》《儀禮》《公羊》《穀梁》五經及《論語義疏》二種此前中國從未影印過。《禮記》《左傳》二種單疏《四部叢刊》曾予影印,但分別有改編格式、刪削內容之弊,已失影印存真之作用。
多重價值:文獻回歸與學術創新
《群經單疏古鈔本叢刊》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首先,叢刊收錄的文獻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例如,《周禮疏》和《春秋正義》的鈔本在國內已失傳,此次影印使得它們得以重現。《禮記正義》的早期鈔本與存世刻本內容互補,為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其次,叢刊實現了域外珍貴漢籍的回歸。除了北京大學收藏的《春秋穀梁疏》外,其余六種均為日本所藏。通過高清影印出版,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回歸”中國,為百年來域外漢籍回歸中土、東亞漢籍交流史續寫新的篇章。
更重要的是,本次出版并非簡單的文獻影印,而是附帶了高質量的解題、校理和完善的附錄。專家學者對每種文獻進行了深入研究,考辨版本源流,分析文本特點,為讀者提供了可靠的學術支撐。例如,叢刊附錄了新發現的日本慶應義塾圖書館所藏《論語義疏》古鈔本殘卷,該寫本被認為是現存最接近南朝梁皇侃原著的《論語》紙寫本,還是傳世《論語》最古老的紙寫本,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主編劉玉才教授在序言中指出,希望通過研究這些單疏本,探討其與南北朝義疏體的關系。
高質量出版:助力新時代經學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輯奚彤云介紹,在出版過程中,叢刊采用了高清原色影印技術,最大程度還原朱墨筆批、藏印、殘字、書跡等細節,為文獻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圖像依據。精良的裝幀和詳細的目錄也為讀者的查閱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程蘇東看到,近年來,關于群經單疏本和日藏古抄本的整理和研究始終是文史學界關注的熱點。就單疏本而言,因為其保留了正義、義疏的原初形態,避免了經注合刻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訛誤,具有重要的版本學和校勘學價值。日本古抄本則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書寫、物質形態,為人們鉤沉中土佚籍、了解中日書籍史、文化交流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是重要的新興學術增長點。他說:“《群經單疏古抄本叢刊》同時關涉這兩個學術熱點,必將大力推動經學文獻、經學史、域外漢籍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成為出版史上的經典書系。”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杜澤遜指出,《群經單疏古鈔本叢刊》是經學文獻整理出版的精品,對于理解經學文本的流變具有開端性意義。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鍔認為,叢刊首次以“單疏”為主題進行系統匯編出版,具有開創性意義,將極大地推動經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群經單疏古鈔本叢刊》的出版,不僅是對珍稀儒學文獻的一次重要整理和呈現,也是新時代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高質量發展方向的彰顯,必將為未來的經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