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作品,會從新大眾文藝中產生嗎? ——“新大眾文藝:時代脈搏與文藝新變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新大眾文藝究竟新在何處”“新時代與大眾文藝的關聯”“新媒介如何推動大眾文藝的進步”……四月的上海,與窗外春景相輝映的,是一場關于“新大眾文藝”研討會上學者們的精彩發言和充滿活力的氛圍。這種情景讓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旭光感慨萬千: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瞿秋白先生到上海大學執教,深入民間探尋大眾文藝的生命力之源,提出革命文藝應當“面向大眾”,一個世紀后,當代學者又聚集于此,深入剖析新大眾文藝的結構與脈絡,展望新大眾文藝的發展前景。
學術研討會現場
4月12日,“新大眾文藝:時代脈搏與文藝新變”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由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基地)、《探索與爭鳴》雜志社、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出席并致辭。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曾軍、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旭光、上海大學特聘教授王光東、《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以及劉方喜、譚好哲、汪政、李松睿、楊輝、鐘媛、單小曦、周志雄、李瑋、吉云飛、文貴良、張永祿、朱軍、金方廷、蘇虹、錢文亮、譚旭東、楊位儉、朱羽、謝尚發、汪雨萌、聶世昌、唐小林、張高領、王瑋旭、蘇晗、汪一辰、汪靜波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三十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致辭
吳義勤在致辭中表示,新時代以來,伴隨著技術革新和媒介傳播方式的變化,文藝生產的機制和藝術形態也在發生重大變革和調整。一大批帶有鮮明人民性的新文藝形態涌現,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民既是文藝作品的接受者和閱讀者,也是文藝作品的生產者和創造者,文藝生態顯現出突出的人民性、大眾性等新審美特征,“新大眾文藝”正在成為新時代文學的重要現象。2024年4月中國作協與上海大學共同舉辦了“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基地)揭牌儀式暨新時代文學論壇”,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組織舉辦此次研討會,是為了全面深入論析和總結“新大眾文藝”這一生長中的文藝現象,更加深入探討新時代背景下新大眾文藝的內涵、特征及發展趨勢,更好地推動新大眾文藝的發生發展,研討新時代文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吳義勤指出,新大眾文藝對文藝生態的顛覆是全鏈條的,我們應積極擁抱、順應發展并認真研究。要注重自身觀念的調整;要注意在技術革新中涌現的新問題;要及時關注新大眾文藝崛起過程中展現的未來可能性。他強調,要進一步鼓勵和激發人民大眾創新創造的活力和熱情,引領創作者在創作中融入現實關切和時代經驗,以真實、質樸的視角展現新時代的精神風貌,讓文藝真正成為人民生活的精神鏡像。
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
成旦紅在致辭中表示,從互聯網的勃興到虛擬現實與混合現實技術的爆發,再到人工智能的不斷革新,借助新媒介與技術,文藝作品創作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創作也逐漸從學院走向民間,人民大眾開始成為創作的主體與表達的主體。同時,新大眾文藝的蓬勃發展既蘊含機遇也面臨挑戰:速食文化消解經典深度闡釋,算法繭房壓縮審美多樣性,跨國文化IP催生價值沖突,AI創作模糊人機創作邊界……學者們需積極回應技術變革與全球化交織催生的文藝生態新命題。
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致辭
馬文運說,上海作為新大眾文藝的重鎮,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大眾文藝》在上海創刊,到新時期作為中國網絡文學的發源地之一,是擁有最多網絡作者的城市,新媒體和電競游戲公司林立,市民文化節、詩歌節等群眾藝術活動蓬勃開展……時代召喚更多體現時代精神、貼近民眾生活的佳作不斷涌現。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總結經驗教訓,推動新大眾文藝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
研討會上,學者們圍繞新大眾文藝的理論構建與批評實踐,新媒體時代文藝創作與傳播的新趨勢,大眾文化背景下的文藝審美與價值互動,以及新大眾文藝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相互作用等主要議題,對新大眾文藝的概念、創作主體、理論批評形態、生產傳播模式以及在技術革新下催生的新產業形態等多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新大眾文藝:“新”在傳播媒介和創作主體
山東大學教授譚好哲強調,“新大眾”之“新”體現在媒介上,新媒體技術的革新導致文藝研究的對象經歷了顯著的轉變。研究對象是歷史的產物,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相較于過去的批評方式,網絡藝術的批評更傾向于情境性,與傳統批評文章存在明顯差異。網絡時代的批評迅速而直接,比如“彈幕是否算作一種批評”?他提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創作者,每個人也都有可能成為批評家”.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汪政提出,所謂的“新大眾文藝”亦可稱之為“新文藝大眾”。文藝如今已演變成一種時尚和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他以紫金山文學獎詩歌獎得主王計兵為例,闡述了民間寫作的廣泛影響力,認為新大眾文藝之所以新穎,主要在于其主體的轉變。傳統由精英階層主導的文藝身份限制已不復存在,新大眾文藝的創作意識更為自覺,體現在大眾同時擁有職業身份和文藝身份。新大眾文藝不僅貢獻了新的文藝形式,也改變了傳統藝術的形態。
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單小曦深入辨析了新大眾文藝的創作主體和傳播方式。她認為,依托數字新媒介創作的文藝形態,展現了雙重特性。從媒介構建的角度來看,它是“新媒介文藝”;而從主體性和人民性的角度,它則是“新人民文藝”。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副主編鐘媛選擇從“載體”一詞入手理解新大眾文藝的變革。對她而言,要深刻理解新大眾文藝,必須具備雙重視角。每一次載體的變革都引發了革命性的變化。新大眾文藝獨特的生產與傳播機制是變革更為本質的原因,它代表了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現象,并蘊含了技術史的廣闊視角。從大眾文藝的內在來看,新大眾文藝的載體革命導致了民眾參與度的根本性轉變。
兩本由AI作者創作的詩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文貴良從近期所見的新詩集中展開討論,涉及余秀華、王計兵、華清、安靜等多位詩人的作品,以及人工智能虛擬機器人“微軟小冰”的詩集《陽光失去了玻璃窗》,第一本中國媒體機器人員工的詩集《萬物都相愛》等。特別是通過比較王計兵的《退行的火車》與華清的《火車》,他指出新大眾文藝的顯著特征是重新喚起生活的本真,以獨特的方式展現個人生活,用新穎的語言描繪生活的廣度和質感。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劉方喜談到,新人工智能構成了新大眾文藝發展的最新動力,其中,DeepSeek的出現標志著這一輪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回顧歷史,大眾成為文藝創作的主導力量始于新一代互聯網的興起,社交平臺的普及使得普通大眾轉變成了內容的生產者。DSR1推理模型的構建則象征著文藝美學的勝利。只有當大模型出現時,文藝自動生產的時代才真正開啟,機器時代對于文藝精神產品的生產來說,已經到來。劉方喜認為,新人工智能所終結的并非文藝本身,而是文藝的精英主義和等級制度,同時,它也不排除利用生物藝術進行文藝創作的可能性。
素人寫作部分作品
《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從作家的跨界和素人寫作的興起出發,提出新媒介時代的作家是“有故事的人”。創意時代是一個普通人可以發光的時代。從過去的知識分子為大眾發聲,到現在每個人都能拿起筆來,參與到自我生活志式的寫作中,寫作的民主化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素人寫作所展現的多樣性和質樸的美學風格,拉近了人們與真實世界的距離。素人寫作的興起,將現代個體重新拉回到日常生活的軌道上,從代表性的寫作到每個人都能寫作,文學開始更加關注普通人敘述故事的能力,日常生活的豐富性也因此得以重新展現。
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作品,會從新大眾文藝中產生嗎?
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創作文學作品?在這個時代,經典文學作品將誕生于何種領域,是否會在新大眾文藝中產生?專家和學者們從網絡文學、微短劇、音樂、戲劇等多種形式入手,探討了這一問題出現的可能性。
“我最關心的問題依然是:網絡文學能不能誕生出經典作品?”中山大學教授吉云飛深度剖析了網絡文學生產機制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他認為今天網絡文學是深度用戶的主導,并非技術、資本或普通讀者,平臺僅僅起一個支撐的作用。根據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瑋的統計,網絡文學作家的數量已超過2000萬,網絡視聽作品的數量接近1.5億。許多非文學專業的創作者正涌入創作領域,其中不乏理工科背景的作家。互聯網技術正在消除不同媒介之間的隔閡,使得文字、影視、動畫等共享敘事內容、元素和結構。“然而,我唯一擔憂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可能會改變這一底層邏輯,從而引起創作主體、接受方式以及內容形式的轉變”,人工智能能否產生文學作品?在她看來,最終的問題在于我們如何保護人類的創意,并促進人機融合,以推動新的大眾文藝的發展。
上海大學教授譚旭東提出,隨著大眾文化語境的興起,特別是電子媒介的普及,文學不再局限于經典文體的創作與接受,而是經歷了創作改編和跨媒介形態的多樣化發展,“在討論文學創作時,我們實際上涵蓋了改編和創造性傳播”,文藝形態變得多樣化,并與大眾的趣味和需求相結合。隨著數字媒介從科技教育領域向大眾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所的不斷滲透,作家和藝術家對自身角色的理解也在變化。“我們今天的文藝創作實際上是在參與公共文化,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上海大學副教授謝尚發以刀郎的兩張專輯作為新大眾文藝的典型進行分析,探討新大眾文藝可能呈現的特征。從2004年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到2023年的《羅剎海市》,刀郎的作品經歷了20年間的兩次現象級傳播,其流行程度的起伏映射了大眾審美趣味與技術媒介演變之間的互動關系。刀郎的作品雖被貼上“土味”標簽,卻不斷突破界限,這反映了新大眾文藝可能正在重塑“經典性”的標準——通過強調人民性來消解精英話語的評判霸權。非學院派出身的刀郎打破了音樂壁壘,印證了“大眾文藝創作者”概念的擴展。
最近流行的微短劇
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提出,當前網絡文學(文藝)已成為最具代表性和活力的新大眾文藝形式。網絡文學作為一種高度活躍的文體,將讀者喜愛的寫作模式進一步放大,形成了一種內在交流方式。基于全人類共有的情感需求,網絡小說所呈現的虛擬情感體驗為讀者提供了情感的觸發點,使之產生共鳴并沉浸其中。他認為,短視頻和微短劇的流行實際上是網絡小說的濃縮,其背后的戰略在于提升敘事的效率。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雜志社副研究員李松睿觀察發現,當前許多刊物的內容正從純文學向更廣泛的文藝領域拓展,趨向于融合多種媒介特性和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回顧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至今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歡迎的戲劇,實際上代表了當時的英國大眾文藝。”李松睿認為,只有那些在市場中獲得大眾青睞的藝術形式,以及在新大眾文藝領域中孕育出的作品,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經典文學。
與會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