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山下一塊田》研討:一首鄉村兒童生活的抒情小夜曲
研討會合影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像《新華字典》里的每個字一樣”,在散文集《米倉山下一塊田》研討會上,在兒童文學領域深耕了20多年的青年作家李姍姍深情地回憶起童年生活,她將情感融入了這部洋溢著詩意和溫情的兒童生態散文集。
4月10日,由文藝報社和重慶出版社主辦的《米倉山下一塊田》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高洪波,重慶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何浩,重慶出版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嶺出席并講話。施戰軍,海飛,梁鴻鷹,楊平,徐德霞,陳暉,李利芳,徐妍,張文敬,郭艷,王林,張國龍,李紅葉,馮臻,徐峙等近20位專家學者和作者李姍姍與會研討。研討會由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郭艷主持。
《米倉山下一塊田》是一部充滿詩意與溫情的兒童生態散文集,李姍姍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生動展現了川北鄉村的四季風物,描繪了兒童心靈成長的軌跡。《米倉山下一塊田》以季節為序,分為“春播”“夏花”“秋收”“冬藏”四部分,通過第一人稱視角記錄了一個孩子眼中的綠水青山,真實反映了鄉村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本書是對鄉村生活、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的深情致敬,以文學的形式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能夠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感受到自然之美、鄉村之韻和文化之魂。
吳義勤表示,《米倉山下一塊田》猶如作者獻給家鄉的抒情小夜曲。此書選材賦有鄉土特色,聚焦于鄉土兒童生活,從孩子的視角生動描摹出農事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表現四季輪轉間鄉土兒童的成長歷程,傳達對鄉村生活的深刻認識。書頁間蘊含的細膩親情、濃厚鄉情感人至深,主人公熱愛勞動、樂于助人、親和友善的品質能傳遞給讀者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會潤物細無聲地塑造兒童向善向美的價值觀。文字清新、樸實、自然,富有童真童趣。
何浩表示,作品以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筆觸,為讀者描繪出既陌生又親切的田園景象,那既是作者個人的精神原鄉,也通過對那山、那水、那人的回望,喚醒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人性與自然相融相依的美好時光。本散文集以孩童的視角深情書寫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的淳樸鄉風,融入二十四節氣的農作智慧與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學,豐富的文學意象串聯起歲月、親情、記憶和故鄉,呈現了大地的美、勤勞的人、溫暖的愛和勇敢的心。
高嶺談到,《米倉山下一塊田》寫就人類與土地跨越時空的原始對話,蘊藏著城市化浪潮下鄉村兒童特有的生命律動。作者在城鄉二元結構中尋得詩意的平衡,既未粉飾鄉村生活的艱辛,也未回避成長的困境,讓成長的傷痛在大自然的撫慰下得以升華。為小讀者們打開一扇同自然和文學深度對話的大門,引領他們走進人類最純粹的耕種時光,領略鄉村、田園與大自然的美麗,激發孩子們熱愛大自然、敬畏大自然。
《人民文學》原主編施戰軍談到,作者用明敏的筆觸生動繪出一方天地中的時光之詩、田野之美、生命之戀。山巒起伏一般的書籍外封立體設計別出心裁,文字描寫引人入勝,有著表里如一的美好。作品細節的刻畫讓讀者過目不忘,如“火笑”一詞,形象模擬出火柴劃出之后發出的聲音,又喻指鄉村所有生命形態總是充滿生命的笑意。勞動哲學是作品的底色,猶如無形的地核一樣存在。鄉里親情、伙伴友情,最后都歸為萬物共情和作者心底的真情。
與會專家認為,《米倉山下一塊田》體現了作者的兒童本位觀念,借由兒童視角再現了上世紀市場化經濟初期川北山鄉深處的風貌民情,以一塊田地的景觀變化折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作品是對鄉土童年的重構,還原了生命的本真狀態,充盈著哲思。《米倉山下一塊田》提醒數字化時代的孩子們多多關注鄉土和自然,回歸新時代的人情倫常,在鮮活的生活里探尋個體成長之路。作品文風真誠自然,語言清新純凈、明麗灑脫,在散文中注入了小說筆法和童話筆法,是新時代兒童散文的跨文體探索。
李姍姍
李姍姍動情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和本書的創作經歷。她談到故鄉豐富多彩的大地景觀,這是她記憶中最寶貴的珍藏,也是最重要的寫作資源,自己的文學啟蒙源于小時候的閱讀,而文學也將一直陪伴著她的成長。(攝影:王泓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