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日記手稿
二〇二五年是中國現代文學館建館四十周年,也是阿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我們懷著崇敬與欣喜之情,將這部歷經時代滄桑、凝聚人文精神的《阿英日記手稿》呈現給讀者。
《阿英日記手稿》(全二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5年3月版
阿英先生(1900—1977)是著名的文學家、劇作家、文藝理論家和藏書家,也是革命文藝事業的先驅者、實踐者與組織者。他以熾熱的理想、淵博的學養和敏銳的史家眼光,在文學創作、古籍整理、社會活動等領域縱橫深耕,其筆端始終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其人其文皆為時代的注腳。
本次影印整理的《阿英日記手稿》,在《阿英全集》已收錄文獻的基礎上,新增阿英之孫錢榮毅先生近年發現的四種未刊手稿,即“煙臺日記(一九四七)”“大連日記(一九四七—一九四八)”“沈陽日記(一九四九)”及“華北文聯日記(一九五三)”,并首次全文影印 “平津日記(一九四九)”。在這些撰寫于解放戰爭至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珍貴記錄中,阿英以親歷者的筆觸還原了歷史現場的肌理——在膠東調研和幫助當地開展文藝工作,在大連工廠組織工人創作,在天津從事文化事業建設工作,更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下簡稱文代會)黨組成員身份參與第一次文代會籌備,見證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中華文學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中國作家協會前身)的誕生。
尤為珍貴的是,《平津日記(一九四九)》中翔實記載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召開前后的歷史細節。阿英作為會議組織核心,如何落實中央指示,協調各方意見,奠定文代會基本格局,日記的記載填補了史料中有關文代會制度構建在微觀領域的空白。而日記中對北平文化市場復蘇的觀察——從舊書肆的轉型到新文藝刊物的涌現,從戲曲改革討論到大眾讀物的編印——更構成了一幅共和國初創時期文化生態的全息圖譜。
這些日記的學術價值,早已超越個人敘事。它們是文藝與社會互動的鮮活檔案——既有對群眾文藝運動“從田間到車間”的實踐總結,也有對古籍搶救、文獻整理的學理思考;既有經濟政策與民生萬象的速寫,也有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側影。阿英以“戰士”的激情與“史家”的冷峻,將個體經驗升華為時代精神的切片,為研究中國文藝制度的建構、社會轉型期的文化治理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資料。
二〇二四年十月十四日,錢榮毅先生在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歌以詠志 星漢燦爛——新時代文學成就展”暨“三紅一創 青山保林”紅色經典展的開幕式上,將《平津日記(一九四九)》等手稿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此次影印出版,既是對這份熱誠的回應,亦是對百年紅色文藝傳統的接續。透過泛黃的紙頁與遒勁的墨跡,我們觸摸到的不僅是歷史的溫度,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那是阿英及其同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以筆為劍、以文載道的奮斗精神,是黨領導的文藝事業從篳路藍縷走向繁榮興盛的密碼。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文學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站在文化強國建設的歷史節點,重溫這些手稿,既可銘記“文藝為人民”的初心,亦能激發守正創新的活力。愿這部《阿英日記手稿》能夠成為一座橋梁,讓昨日的星火照亮今天的征程,讓中國式現代化敘事在傳統的根系上綻放新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