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童心和時代的星辰大海作證—— 新時代重慶長篇兒童小說札記
春風催春花,新雨養新苗。重慶長篇兒童小說創作正沐浴著新時代的東風,蓬勃發展,呈現出花繁果碩、清香遠播的喜人景象。
作家們的目光聚焦于“中國故事”“重慶故事”,創新性書寫本土兒童生活和民族文化,刻畫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展現新征程的壯麗圖景,為小讀者獻上了眾多富有童趣的暖心之作,不斷拓展著長篇兒童小說的審美疆域。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遵從兒童文學市場規律的同時,也在始終不渝地捍衛兒童文學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他們的作品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以兒童為中心,關注兒童成長;根植于大地,書寫時代的星辰大海。
堅持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觀,是重慶長篇兒童小說的靈魂。這既保證了兒童小說的兒童性,也保證了文學性。長篇兒童小說從題材到結構到語言到思想,皆應推崇兒童主體性,皆應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當然,這也考驗作家的心性、才氣與技藝。但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發現兒童,尊重兒童,吸引兒童,引領兒童。
同時,兒童本位不意味著“只寫兒童”。時代巨輪滾滾向前,其光影自然映照在兒童文學里。同時,兒童既渴望閱讀熟悉的生活,也向往探索更廣闊的世界。理想的兒童本位,應當是以兒童感興趣的、可以理解的方式,引導兒童去感受遼闊的時代、無限的“我們”的精神世界。這是一種更深刻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方式。
李姍姍的《羊群里的孩子》,以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四川大涼山地區為背景,以精準扶貧政策為敘事動力,從一個彝族男孩的童真視野反映脫貧攻堅。她通過兒童化的情感邏輯與自然意象,將時代精神與童年精神相融合,將浪漫主義的情懷與現實主義精神相融合,生動地反映脫貧攻堅的大主題,構建起個體成長與時代變革的雙重敘事維度,為山鄉巨變留下文學記憶。小說以具象化的呈現方式將鄉村振興轉化為兒童可感知的生活圖景,通過“小切口”的敘事策略,證明了兒童文學在記錄時代命題上的獨特價值。作者將政策話語轉化為情感敘事、將文化符號嵌入成長主題的創作實踐,為鄉村振興題材文學提供了“兒童化轉譯”的可行路徑,實現了社會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雙重抵達。
劉輝的《夢里天宮有多遠》,是一部現實主義兒童長篇小說,講述鄉村孩子鐺鐺的航空夢。鐺鐺是大巴山的留守兒童,對山外充滿好奇,通過書籍、電視及父親寄來的電子播放器而迷上航天,自制火箭模型。科學課王老師發現其天賦并給予鼓勵。故事展現了鄉村孩子的追夢之旅與社會助力,激勵有夢想的孩子勇往直前。
深度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負載國家認同、民族標識、文明特征,是新時代兒童小說發展的一個趨勢,而重慶兒童小說在這方面也有良好的探索。
曾維惠的《中國媽媽》以跨文化視野與兒童本位敘事,以中國援非醫療隊六十年的奉獻為書寫背景,通過兩代“中國媽媽”的成長與傳承,將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與中華文化基因熔鑄于兒童文學的詩意表達中。“雙線交織”的敘事結構實現歷史與當下的對話:一條線索以非洲小鎮的援非醫生高楠為核心,通過母親的《援非日記》追溯醫療隊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另一線索則聚焦中非孩童林思齊、程中、程華的互動,以童真視角解構宏大的家國敘事,具象了跨文化的情感共鳴,讓國際主義精神在兒童認知中完成從“他者”到“自我”的內化。
晏菁的《郵票里的舊時光》,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元元與鄰家戴爺爺之間溫馨動人的情誼。融匯了廣博的中華國粹,如方寸郵票中的文化瑰寶、古典神話的奇幻韻味、音樂藝術的悠揚旋律以及民俗風情的斑斕畫卷。書中深情描摹的知己深情,蘊含了深沉的家國眷戀、悠久的歷史感懷及高雅的藝術追求,引領著小讀者體悟中華傳統文化中那份獨特的情懷韻味。
兒童小說書寫時代,書寫英雄,是重要的,也是具有難度的。重要無需多言,難點在于找到時代精神、英模人物和兒童個體成長之間的契合點。
于愛全的《左手敬禮》從每個兒童心中的或隱或現的英雄情節這個“切口”入手,以童年視角審視成人世界,用細膩的情感,講述獨臂英雄——全國公安一級英模、重慶刑警陳冰如何戰勝逆境,用左手書寫忠誠與擔當。陳一冰每與苦難斗爭一次,就讓讀者受震撼一次,被感染一次。左手敬禮,是陳冰獨特的致敬方式,也是他對生活的獨特態度。兒童在閱讀中感受到英模的精氣神,受到了新時代的紅巖精神的熏陶。
非遺技藝、地域文化和童年書寫領域,是當前兒童文學創作的熱點之一。非遺技藝、地域文化書寫與兒童文學創作的互動,既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童年精神建構的紐帶。地域文化通過自然景觀、非遺技藝與民間傳說等元素,為兒童文學注入獨特的美學基因。
劉澤安的《爺爺的嗩吶》,巧妙地將鄉村、青少年與非遺編織在一起,展開了一幅關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城嗩吶吹打傳承的絢爛畫卷。書中的牛老師,是一位懷揣深厚傳統文化情結的語文老師,毅然投身嗩吶藝術的傳承事業。鳳凰組合的四位少年,在嗩吶聲中找到了共鳴,不斷地成長與蛻變。作品兼具地域色彩、時代氣息和人文關懷,啟發讀者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傳統文化。
藍鑰匙的《星星不說話》,以魯東小鎮為背景,用回憶和寫實手法,如實再現故土少年的童年記憶,散文化的敘述中呈現著淡淡的傷痛和伴隨著傷痛的成長。寧靜的生活、金色的田野、純真的伙伴,共同吟誦出了一首齊魯大地上的東方女孩青檸如夢似畫的成長詩篇。作品開辟出獨特的敘事路徑:既非沉溺于苦難的悲情書寫,亦非涂抹理想主義的糖霜,而是讓成長的陣痛與親情、原鄉的饋贈達成微妙平衡。
張雨荷的《魚水謠》的靈感,源自她童年生活過的長江邊上的一個美麗的古鎮。陸青水、安瑤以及蔣文歌三個家庭的瑣事與憂樂,被她描寫得細致入微。她將打魚船、渡船、水碼頭、釀酒坊、糕點坊、茶館等,作為古鎮的見證。古鎮的風俗習慣、風土風貌、民間信仰等點綴其中,使得作品洋溢著濃郁的巴渝小鎮氣息。
以兒童文學滋養童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是近年來重慶兒童文學的一個亮點。
南風子的《紅寶石口琴》,以重慶酉陽南腰界革命根據地為背景,通過割漆少年黑陽雀的純真視角,講述了他與新來的音樂教師白鶴之間的傳奇故事。兩人因為音樂,由格格不入到相互溫暖,再到守望相助,最后亦師亦友,成為南腰界紅軍文藝的“雙璧”……人物不落窠臼,塑造了獨具特色的少年紅軍形象。傳承了革命精神與紅色基因,探討了生命教育、詩意生活和人格完善等多重主題。弘揚了一種陽剛之氣、浩然之氣,有益于當下小讀者的心靈成長。
總而言之,這些作品細膩地捕捉兒童世界中的純凈情感與豐沛想象,創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感、開拓性和價值引領性的人物形象,傳遞著人間溫暖與大愛,以美打動、感染、啟悟兒童。他們用紙和筆,為時代的星辰大海寫真。而時代,亦慷慨饋贈,贈予他們文學的桂冠。
【作者簡介:南風子,本名彭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文學院創作員。創作“紅色少年詩意傳奇”系列長篇兒童小說《紅寶石口琴》等。長篇兒童小說《花田米童》、兒童文學評論集《新時代重慶兒童文學研究》、散文集《桃花源情書》分別入選2023年重慶市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2023年重慶市文聯主題扶持項目、2021年重慶市文藝創作重點扶持項目。曾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大獎、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