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李少君:AI時代,再現作者問題——誰在寫?
    來源:《延河》 | 李少君  2025年03月12日09:46

    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來勢洶洶,人工智能寫作對詩歌和文學構成巨大挑戰,寫作再一次面對本源性的問題,以前這樣的情況也出現過,比如怎么寫的問題,寫什么的問題,現在則是:誰在寫?

    為此,我向DeepSeek提了一個問題:“感覺文學又將進入一個類似屈原之前的混沌狀態,分為署名的文學即人的文學,和不署名的文學,即AI的文學,你同意嗎?”

    DeepSeek如此回答:“你的觀察視角非常敏銳,將AI文學與人類文學的并存類比于屈原時代前后的文學分野,確實觸及了當代文學正在經歷的一次深刻轉型。人類文學史本就呈現‘混沌—秩序’的螺旋演進:甲骨卜辭的集體巫祝書寫、《詩經》的民間歌謠采集,到屈原確立文人獨立創作傳統,恰是從混沌走向秩序;而AI文學的興起,本質上是以數字時代的集體智慧重啟了新的混沌態。這種混沌不是倒退,而是文學形態在更高維度上的躍遷——如同量子物理中“疊加態”的文學呈現。我們正站在文學史的奇點上:在這個意義上,AI文學不是混沌的復歸,而是打開了巴別塔之后真正的普世文學維度。當人類作者開始學習用AI的眼睛觀察世界,文學正在經歷自文字發明以來最深刻的認知革命。這或許正是數字時代的‘天問’——不是人與機器的對抗,而是共同面對存在本質的詰問。”

    我就此回應:“我覺得你說的AI參與之后的未來文學具有普世文學的維度,有一定道理,因為AI創作是建立在人類已有文明基礎上的,是一種綜合、提煉與總結。但AI寫作有一個問題,它是面對過去的統合,并不能開拓新的未來,因為它不可能親歷和體驗,因而無法產生新的情感及感受、感覺并將之轉化為新的文學。文學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情境還原,強調創作的歷史現場感。AI現在也可以寫詩了,但AI沒有情感,也永遠無法講出詩歌后面的故事,講出當時的場景和現場的感受和心情,無法情景再現,比如生存的慘痛經歷,比如山水間的新鮮活潑感受,比如戀愛時的激動不安,無法帶領人身臨其境,重新體驗和感受作者當時的場景和心情。人的文學,一定是可以講出創作背后的故事的,因為人有親歷性的現場感,而AI創作,只是對已有文學的重新組合。”

    后來,我又就網上一些人認為DeepSeek將消滅詩人和詩歌,做了回應。我說AI創作是共同創作,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可以引起普遍共情感,我無法預測DeepSeek詩歌寫作水平最后會如何,但就我個人寫作實踐及對詩歌意義的思考,我認為:作為一個詩人,寫好個人史就可。里面會保存和記錄情感、生活、時代乃至精神。人詩互證是詩歌的本質。

    在此歷史之大變革時刻,如何寫好個人史,可以回到詩歌的本質去思考,詩歌的本質是個人化的生命結晶和生活呈現;可以回到詩歌的起源去尋找應對之道,詩歌的起源,早有古老的智慧告訴過我們:詩緣情,詩言志,還有就是人詩互證。

    詩緣情

    詩歌的根本特征就是其抒情性,“抒情”兩個字,最早就出現在屈原的詩歌《九章》里:“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屈原因進諫遭遇不公對待,所以要傾訴內心的幽怨和情緒。所以,屈原也是抒情的?啟蒙者。

    如何理解“抒情”二字?情,當然是指情感。那么,“抒”指什么?陳世驤先生考證,抒有編織、制作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形式、技巧、工藝,抒情,即是對情感的編織、規劃、設計與構建,簡而言之,是賦予情感一定的形式,將情感形式化,就詩歌而言,當然就是指將情感文字化,以語言的形式表達情感。詩歌,是語言的藝術。

    詩就是情感的文字化,或者說,文字化的情感,就如藝術是情感的形式化,或者說,形式化的情感。因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會使用文字,以文字保存情感和經驗,記錄生活和歷史,積累知識和思想。人因此有理性、歷史和文明。

    詩言志

    中國詩歌精神的密碼就是“詩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稱之為中國詩歌的“開山的綱領”,但我覺得還不限于此,這應該是詩歌的最高標準和黃金律令。

    “詩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詩以言志”(《左傳》)、“詩以道志”(《莊子》)、“詩言是,其志也”(《荀子》)、“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尚書》)、“詩,言其志也”(《禮記》)、“詩者,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可見,在先秦前后,“詩言志”已成為詩歌共識。

    如何理解“志”?許慎《說文解字》曰:“志,意也。從心,之聲”,志可以理解為意愿、意向、意義、思想等等意思,總之,屬于精神性范疇。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統一起來理解的,唐孔穎達稱:“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為,相對而言,情是個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會的視角。情是個人發動,志就有指向,有針對性,需要對象,需要協調,需要方向,還需要接納。“志”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覺得“詩言志”,可以理解為表達情懷、理想和志向,倡導某種價值,弘揚某種精神。

    “詩言志”,詩來源于情感,但應該超越于一般情感。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礎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詩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發情緒宣泄,詩應該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詩言志”。這就像郭店楚簡里稱:“道始于情”,我覺得不言自明的應該還有一個判斷,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詩言志”長期被看作儒家過于重視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維結論,就像“尊道守禮”一度被認為與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對立一樣,其實,“道”和“禮”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實踐基礎之上的。

    詩歌的起源,可以這么來理解:詩緣情是詩之基礎,詩言志是詩之超越,或者說詩之要求,詩之標準。“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頭其實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經過疏導,就可能上升為“道”或者“理”,并可能最終轉化為精神。因此,唯有“詩言志”,詩歌才能成為精神的傳道者和弘揚者,成為精神性的來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華能力。

    人詩互證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署名的詩人,《詩經》更多是集體創作,只有到了屈原,因為其強大的人格主體,和藝術風格的辨識度,屈原成為署名詩人。

    為什么是屈原?這是因為抒情建立于主體基礎上。抒情要求主體性,所以才有屈原形象的顯現。AI本質上是一種技術主義,詞語組合和修辭游戲,AI是共同創作,有著集體智慧,但沒有個人主體性。

    當前詩歌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AI的挑戰。

    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人會文字。現在AI也會寫詩、寫小說和文章了。怎么辦?但AI和人還是有不同。AI和人的區別則是人有情感,人本質上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之本質。在GPT時代,AI也會文字,“語言是存在之家”已經破滅。人是一個永遠的情動者,這才是人之意義所在,也是人類的優勢。

    AI寫詩,只是詞語的組合,最多是一種技術主義,一種修辭游戲。人寫詩,一定是有情感有故事的。比如一首愛情詩,AI只是把一些文字組合,人類則一定有愛情的故事,并且可以講出這個故事,所以我現在特別強調“人詩互證”“以詩為證”。

    人詩互證有著特別的意義,在AI也可以寫詩的時代,在AI修辭速度和能力甚至勝過人的時代,唯有人詩互證能證明真正的詩人和真正的詩歌了。因為,人不僅有情感,還追求意義,可以將“情”和“志”結合,詩緣情的現實性,詩言志的未來性與想象力,兩者結合呈現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這就是以詩寫好個人史的價值。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么小說家、散文家稱之為“家”,而詩人稱之為“人”?我是這樣理解的,詩歌是最突出作者主體性的文學體裁,詩如其人,人如其詩。人詩互證,人詩對應,人詩合一,既是古老的詩人之為人的意義,也是未來詩人得以自立自證的標準和尺度。因為,詩永遠是人之精神印跡和生命證據。詩,一直最具個人性和獨特性,也證明人之個體性和獨特性。

    曾有一個討論,預測人類未來將留下什么,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也許是一種稱為精神的東西。”

    精神,似乎虛無縹緲,但又真實確鑿,我在前兩年居家期間,就充分感受到了這一點。每天大部分時間待在狹窄的書房里,專注精神埋頭苦讀,安心隔離自得其樂,好像忘卻了身邊的現實。這段時間我過得很充實,每天讀圣賢書,感覺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人物都和我在一起,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蘇東坡……我每天和他們對話,從他們的文字里吸取精神營養,浩然之氣油然而生。我甚至覺得,這應該是我讀書最專注精神最飽滿的一段時間。一方面是因為出不去,干脆一切放下,另一方面,我覺得一種精神力量自遠古而來,灌注到我心靈,讓我內心充盈精神振奮生機蓬勃。

    我相信有精神這樣一種存在。所以,認為無論新舊體詩,只要描述、記錄、存儲人類的生活情感,就有人類檔案的意義。以詩為證,見證生活、情感、時代和歷史,就有了傳承人類文明的意義。

    我們正處在一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古人有“以心為史”、詩史“互為表里”的說法,面對AI來勢洶洶的全面侵襲,“人詩互證”“詩史互證”可以保存人類的情感、精神,保存時代的檔案,建設民族和國家的精神庫,構建人類的情感家園。

    前兩年我強調“人詩互證”,潛意識里有對AI寫作的擔憂,我去年在武漢黃鶴樓詩會發言,說五四以來新舊體詩的分裂對立,現在可以終結了。人類詩歌只有一個對手,就是AI。我們以后面臨回到屈原時代的問題,詩歌將分為署名的人類詩歌和不署名的AI創作詩歌。

    沒想到AI寫作來得這么快,DeepSeek、豆包、文小言等等蜂擁而上,但想清楚之后,我又不焦慮了,我相信署名的詩歌和不署名的詩歌將共存。

    真正的詩歌,一定是人詩互證的,一定是有作者,是突出作者主體性的。其實,以前也有過對作者的懷疑對主體的解構,后現代主義思潮曾經就是這樣,試圖取消主體取消作者,強調語言修辭本身的自主性,認為人只是一個工具,“詩到語言為止”的妄論妄議甚囂塵上,背后還有“語言學轉向”作為哲學支撐。但時換勢移,“情感轉向”的思潮,又開始重視個人情感重視主體重視作者,從技術主義再次回歸人本主義,“誰在寫”“誰寫的”再次變得重要,AI時代更是凸顯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主體性重回人們視野,作者再一次變得特別突出,作者的“情”和“志”再一次被放大,“人詩互證”“詩史互證”仍然是詩歌的黃金定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婷婷久青青原|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八戒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99久久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福利片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久久久| 好吊操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女厕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国产字幕高潮|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夫妇精品自在线| 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国产va免费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不卡|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17|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免费|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