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勤:AI時代,文學版權保護亟需加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
去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角度,提交了關于“加速網絡文學出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提案。提案指出,隨著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文化形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國界,人工智能為網絡文學翻譯帶來創新增量,但AI翻譯也面臨著標準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小語種語料儲備不足等諸多挑戰。同時,網絡文學在海外市場的侵權問題頻發,給創作者和出海機構造成巨大損失。對此,吳義勤表示,推動網絡文學出海,要在實踐中探索如何結合新技術、不斷提升文學翻譯質量,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版權保護工作。
一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在創作質量、傳播廣度及文化影響力上均取得顯著成績,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了新貢獻。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網絡文學創作、翻譯方面是否也面臨著新的問題?網絡文學在版權保護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新進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吳義勤。
作家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文學的未來路在何方?
隨著近年來國內外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的接續問世,由人工智能參與創作的作品不斷涌現,一時間人工智能參與文學創作在文學界、學術界引發爭議,不禁讓人們思考,作家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到底有沒有情感?文學的未來路在何方?
在吳義勤看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的工具,為網絡文學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新可能,也增添了強勁活力,網絡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將更加多元化,網絡文學在生產、傳播、運營等諸多方面都面臨新一輪的變革。
首先是一系列人工智能寫作平臺的出現,使得人機協同創作的趨勢空前加強。人工智能寫作平臺的出現整合了相關資源,提供了大量的詞匯語料庫,既方便了創作者搜集、查找資料,也在不斷地為創作者提供靈感支持,成為網絡文學作家的重要助手,或將開啟全新寫作模式。同時,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網絡文學受眾的精準定位和分析,能夠使網絡文學平臺在細分市場中更好地服務讀者。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有別于人類編輯的個人情感和閱讀喜好,不會為個人傾向所干擾,在許多創作者看來具有更公正的閱讀視角。由人工智能分析、篩選,平臺再給予作品不同的推薦方式和流量扶持,這或許將是日后網絡文學平臺運營的基本模式。此外,在去年提案的基礎上,結合對2024年網絡文學海外傳播情況的觀察,吳義勤注意到,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網絡文學翻譯帶來新的機遇。人工智能翻譯工具可以承擔大量作品的海外翻譯工作,實現語言文字的轉換,使得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學作品快速抵達海外讀者成為可能。
數智時代,文學版權保護任重道遠
實踐越來越證明,人工智能的跨越式發展日益成為一把雙刃劍。在文學創作領域,人工智能帶來的直接挑戰是版權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加強版權保護已成為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這既關涉廣大文學藝術科技創作者權益和版權產業的規范健康發展,也關涉我國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吳義勤表示,當前最現實的一個挑戰是人工智能生成文本主體版權歸屬不明晰,一方面人工智能依賴于本身的邏輯運算和信息量龐大的數據庫,這些數據庫、語料庫來源內容面臨是否合法的質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數據庫中的作品,許多并未取得作者本人授權,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版權歸屬也是人們爭論的焦點。
不僅如此,人工智能參與寫作是對數據庫內容的重新排列組合,而且人工智能創作工具往往基于社會熱點和讀者興趣點進行創作,生成的內容存在明顯的同質化傾向。人工智能對網絡文學生態平衡的打破,以及人工智能作品的原創性爭議,極易引發原創者的焦慮和抵制情緒。加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網絡文學盜版亂象頻出,作家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犯。
面對愈發嚴峻的版權保護態勢,吳義勤表示,我們不僅要在未來持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建立有前瞻性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相關標準的研究與細化,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等;也要發揮行業優勢,提高版權保護的專業化水平,如加大對人工智能開發者的版權執法檢查與版權保護安全評估監管力度;同時,還要完善技術支持,如開發更高效的數字指紋技術和使用區塊鏈技術,讓每個人工智能參與創作的作品享有獨特的數字身份,可追溯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來源,保證人類原創作品和人工智能創作作品的版權。
吳義勤表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版權保護工作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需要切實推動多方主體共建充分尊重和保護版權的網絡清朗空間,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