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貽九十歲著書,勾勒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張錦貽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4年10月第一版,168.00元
張錦貽
張錦貽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研究專家,她將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中國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事業,著有《民族兒童文學新論》《中國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等學術專著,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兒童小說選》《中國少數民族兒童文學選(1949-1999)》《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故事精選》等作品選本。2010年,張錦貽的著作《改革開放30年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獲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理論批評獎,以褒獎她在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張錦貽1935年生于浙江杭州,是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子,1952年考入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求學,從此便扎根北方,大學畢業后在內蒙古師專任教,在那里最早開設了兒童文學課程。后調到內蒙古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一直從事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研究。客觀來說,少數民族文學和兒童文學都非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中的熱門學科,少數民族兒童文學更可稱得上是“冷門”。這個研究領域多年來乏人問津,有些人是不感興趣,有些人是不屑一顧,有些人是剛涉足進來就被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難度嚇走了,也有些人苦于籍籍無名而離開了。而張錦貽卻坐穩了這張冷板凳,她堅信這份事業的重要意義和特殊價值。她心懷各民族少年兒童的成長,心系各民族兒童文學的發展,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此地。
如今,年屆九十歲高齡的張錦貽依然堅持讀書寫作,依然在為這份崇高而孤獨的事業努力著。近期,她出版了洋洋43萬言的學術著作《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4),為我國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又增添了一部重量級的創新成果。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一書從兒童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相結合的角度切入,全面梳理和總結了建國七十年來我國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的發展源起、階段、規律及成就,揭示出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作品的多樣性,以及民族性、地域性、兒童性、現代性相融合等特征,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于行文中。這部發展史,不是純客觀地記錄、記載,而是切實地記敘當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少數民族作家真情實感地反映各民族兒童身心成長的文學創作的歷程和狀態,反映洋溢著不同民族兒童文學作家的生命理想和生活夢想的創作境界和意義。在筆者看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還具有突出的特點。
首先,史料搜集的難度極大。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在較為偏遠的邊疆地區,要深入他們的地域,了解他們的文化,跨越語言和文字的障礙,搜集他們本民族的兒童文學代表作品,這個過程十分不易。筆者曾久居新疆,為搜集新疆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作品,想盡辦法與自治區作協、出版社、作家聯絡,花費了兩三年的時間和精力。而張錦貽需要去了解全國的少數民族作家,其難度不言而喻。為此,張錦貽時常到少數民族聚居的草原、大山、鄉野中去,深入民族生活實際,認識民族文化心理,了解民族兒童閱讀,認識了很多兒童文學民族作家,搜集了大量不同民族的民間作品和當代創作。筆者在新疆調研期間,遇到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兒童文學作家提到張錦貽,均充滿了敬仰、欽佩、親近和愛戴,將她看作是少數民族作家的代言人。
其次,創造性的時間分期。本書沒有按一般文學史常用的時間劃分法,分為“十七年”“新時期”“新世紀”三個階段,而是匠心獨運地將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按時間線索細分為五個階段:新中國成立至五十年代末期(最初十年),六十年代初期至中期(文革之前的六七年),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文革之后的六七年),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末(十幾年),二十一世紀(二十年)。這樣的劃分主要依據的是時代的政治背景以及在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中實際顯現出的相對集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作者沒有割斷文學與時代政治背景的聯系,在文學內部談文學,而是借助開闊的視野,在每一編的第一章,都結合時代的歷史特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因素,對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有一個宏觀整體的總結評價和歸因分析。然后具體選取每一時期的兒童小說、兒童詩歌、兒童散文、兒童戲劇、童話寓言的代表作家作品一一呈現。在第五編中,作者還結合新世紀的現狀,特意加入了圖畫故事(繪本)的專題研究,全面打撈出少數民族兒童文學涉及到的全部文體實踐。
第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民族性。張錦貽的民族觀一直是與時俱進的,甚至是超前的。她提出:“兒童文學的民族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概念,而是在時代猛進、生活巨變中不斷地發展和豐富。”因此,她在每編的末尾專門寫了一篇附記,闡述這一時期兒童文學民族性的呈現方式和特點,將五篇附記連綴起來,就可以直觀地看到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的整體流變特征與趨勢。如,第一編的附記客觀指出當時還未出現專門為兒童創作的少數民族作家。第二編附記認為少數民族兒童文學較少受到“左”傾思潮中因批判“童心論”而出現的公式化、概念化潮流的沖擊,反而較為充實。第三編附記中,作者欣喜地發現改革開放后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其創作觀念有所更新,表現手法有所革新,充分利用本民族獨有的生活積淀,開掘出歷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地域的意蘊。第四編附記認為兒童文學的文化指向和市場開拓對少數民族兒童文學創作產生深切影響,更加重視兒童形象的塑造和描繪,不再把兒童文學看作簡單的寫作,真正厚植于生活土壤,開始對人性的挖掘,而不再僅僅是以往作為風景畫、風情畫、風俗畫的描繪。第五編附記提出新世紀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體現了人與自然的文學潮流,張揚了詩性美學傳統,有明顯的尋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傾向,也展現了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體現出民族心理狀態的新變,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深層內涵。兒童文學的民族性,似乎是難以捉摸的,但是張錦貽在努力為其把脈,努力捕捉其中的線索,洞察其中的規律。
張錦貽在研究少數民族的當代創作時,沒有割斷其與民間文學的緊密聯系,因為民間文學中深刻蘊含著少數民族的民族傳統。民族傳統是民族歷史發展的沉淀,是結合成一個民族的人們世代傳承的一種精神形態。在張錦貽多年的研究體系中,她一直既重視各民族廣泛流傳下來的民間兒童文學,又關注當代民族作家的兒童文學創作。在《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的緒論部分,作者十分詳盡地追溯了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的起源,像南方的少數民族神話,如苗族的《苗族古歌》、彝族的《梅葛》、納西族的《創世紀》、壯族的《布伯》等;北方少數民族的英雄史詩,如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維吾爾族的《烏古斯傳》等;民間敘事詩如彝族的《阿詩瑪》、白族的《青姑娘》等;英烈傳說如高山族的《日月潭的傳說》、維吾爾族的《阿凡提的故事》等,還有各民族的詩歌、童謠、民間故事等。
張錦貽一直堅持文本細讀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地記錄著厚厚的讀書筆記,她治學極其嚴謹,從沒有浮躁矯飾,從沒有空話套話,從不故弄玄虛,每一句話都落在實處,每一句話都基于她的認真閱讀、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斷。她在研讀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作品時,真正發現了這些作品的獨特之處——她擅于發現他們的一地一腔、一族一調,感受到南北不同民族的“不同風貌風情、別樣童思童趣、殊異情韻情致”。“我每年都會寫一些論述我國各民族兒童文學狀態、趨向、走勢的論文。”幾十年來,她默默地做著新作品評和史料積累的工作,她曾經評論過的新作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演變為珍貴的研究資料。這是一份具有補白性質的工作,也是一項乏味而枯燥的工作。學術界正是有這樣不計得失、勤勤懇懇做基礎史料工作的鋪路人,后來的研究者才能有跡可循、有據可查,文脈才能傳承、延續下去。
張錦貽對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作家飽含深厚的感情,她將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兒童文學作品,看作是從遙遠大山里走出的淳樸而又活潑的孩子,認為她們有“說不盡的獨特獨異,說不盡的清新清純,說不盡的瑰麗瑰瑋”。張錦貽看重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中的生活氣息和生活場景,褒獎其中拙樸自然的童心和意趣,可以透過評論看到她對“大山里的孩子”的熱愛和呵護之情。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是張錦貽多年來學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和中國兒童文學發展史上都具有典范性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