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有朋自遠方來》第三季 形神兼備鋪展貴州之美
貴州衛視制作推出的綜藝節目《有朋自遠方來》已經播出三季。在“變”的節奏呈現加速度的當下,一個電視節目可持續不斷贏得市場的認可和觀眾的青睞,沒有讓人覺得“倦了”或是“膩了”,產生審美疲勞,大體是因為它契合了時代的需求,能引發深層次的共鳴,加上自身的呈現形式也有頗為稱道之處,概而論之,實現了“形神兼備”。以2024年年底播出的《有朋自遠方來》第三季為例,可以窺見創作者的匠心和用心。
這檔節目的定位是“對外交流輕綜藝節目”。每期邀請一位海外嘉賓來到貴州,與一位貴州朋友結成“搭子”,一起在路上,展開深度游,以邊走邊看的形式感受這片熱土。“輕綜藝”的定位,是為了回避那種傳統式的“硬宣教”“強灌輸”,力求讓理念、意識、思想等“大詞”得以“軟著陸”。這也是為了順應新媒介傳播的特征,搭建起一個輕松、歡快的場域,讓內容有效抵達,讓故事真正走心。
在節目呈現上,《有朋自遠方來》第三季追求“年輕態”。每期節目出場的兩位中外主要嘉賓,都是某個領域的“達人”,有觀眾緣、親和力、綜藝范兒,有自我主張,也能“搞事”,敢于嘗試,善于交流,相互之間有碰撞,一個能把話頭“送出去”,一個能“接得住”,兩人在鏡頭前經常有“旁逸斜出”的言行舉止,從而讓整個探訪的路途充滿“不確定性”,有著不期的驚喜,這正是現場的魅力。這兩位是節目的“主角”,是鏡頭聚焦的中心,在嘉賓的選擇上考驗著創作者的眼力與定力,以及因勢利導和深度發掘的功夫。
這檔節目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它對主要人物和敘事主線的“周邊”也給予充分尊重。比如一頭牛的闖入,一只猴子的介入,都被鏡頭“不設防”地記錄下來,也在后期剪輯時“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使之成為總體敘事脈絡有意味的補充,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動態性。
有國外學者依據敘事功能將作品中的細節區分為“關聯細節”和“自由細節”兩個類別。前者以因果為關系紐帶串聯起不同的事件,是作品必備的零件。后者則游離在情節的發展之外,看似可有可無,事實上,“自由細節”是頗見功力的地方,就像“閑筆”從來“不閑”,而是有著強大的功能性,關乎作品的真實性程度,關乎作品是否生動、形象,是否能夠感染人、打動人。《有朋自遠方來》第三季就存在大量的“自由細節”,它們往往閃著光,發著熱,讓節目變得“輕逸”起來。
“輕綜藝”的“輕”并不意味著“淺”與“俗”,而主要是外在形式上力求傳遞出一種松弛感和親近感,讓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內在價值上則有著“重”的追求,正所謂“舉重若輕”。《有朋自遠方來》第三季是新語境下加強國際傳播的一次嘗試。有時候,“他人之言”比“自說自話”更有說服力和號召力。《有朋自遠方來》第三季把準了對外傳播場域中的這個“命門”,通過外國友人實地探訪、親身體驗,以他們的視角發現貴州之美,以他們的感知呈現貴州之美。具體來說,包括山水之美、風物之美、風俗之美、人情之美、科技之美、人文之美等,是典型的“地域敘事”,邀請一方水土和生活在這方水土上的人們“登臺唱大戲”。當然,貴州之美也是華夏之美、中國之美,還是時代之美。系列節目不是對歷史和風物的簡單陳列,而是重點關注新時代中華大地上展現出的新氣象、新風尚和新格局。比如第三季第四期聚焦“云”之魅力,對貴州大數據的發展態勢和未來趨勢進行梳理,從而賦予節目鮮明的當代趣味和深厚的時代內涵。
《有朋自遠方來》第三季還在中外文化交融和文明交流互鑒的維度上進行有益探索。一個人如何看待一個事物,與他的人文背景、生活經歷、知識結構和文化立場等因素密切相關。當貴州本地人領著外國人深度體驗“我的家鄉”時,這個外國人感到驚奇的同時也在“向內轉”,腦海中當即浮現出一個熟悉的參照系,也就是與他自己的家鄉關聯起來,在“異”與“同”的對比之間完成一次有效的“對話”。比如來自阿根廷的話劇演員兼攝影師伊凡,得知貴州沒有平原支撐時,感到很驚訝,馬上就想到自己家鄉地形多樣,但所有城市都是有一個平原的。他遠看貴州萬峰林的山,想到的竟然是家鄉的烤餃子,即“empanada”。正是如此這般的“腦洞大開”,使得相互之間的地理距離漸漸彌合了,以一個空間為基點,不斷打開和拓展一個又一個的空間,從而讓節目變得更加豐滿、立體和多元。
(作者系光明日報文藝部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