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度的科普 ——評“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系列圖書
《流浪地球》在中國大陸上映后,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元卓在看完電影后手繪了6幅圖片,深入淺出地給自己的女兒講解其中涉及到的科學知識和專業術語。這讓他看到了科普的巨大潛力以及科普能夠給科研人員帶來的巨大滿足感,同時也激發了他結合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手繪科普圖書的想法。起初,他從10部經典科幻電影中選擇了3個領域的100個知識點,以手繪形式講解了其中的科學知識。但是王元卓的科普創作并未止步于此,截止到2023年5月,他已經完成了四本“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系列手繪科普圖書。而且每一本都獲得了相應的獎項,也得到了科普從業者和科普愛好者的眾多贊譽。
做好科普并不容易,一來需要科普人員對擬開展科普的領域有深厚的理解和扎實的知識儲備,二來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外行受眾解釋清楚一個專業領域的問題。這就要求科研人員既要做到厚積薄發,還要放下自己的身段,用接地氣的方式,做有溫度的科普。縱觀這四本手繪科普圖書,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這套繪本集科學性、知識性、嚴謹性、趣味性、通俗性、思想性和娛樂價值為一體。雖然繪本中的知識點來源于大家比較熟悉的經典科幻電影,但是對于觀眾來說,觀看科幻電影是一種文化消費,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很少去深入思考其中提到的科學概念或者出現的科學現象。王元卓老師獨辟蹊徑,以科學家的眼光從中遴選出了值得深入探討的科學話題,進而拓展開來,條分縷析地進行科學解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觀看電影“正餐”之后的“甜點”。
其次,這是科研人員積極利用自身專業知識開展科普的良好示范。《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強科普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事業,自覺承擔科普責任。注重提升科普能力,運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開展科普。”有學者主張,科學普及是科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有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相互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科學工作者。這個系列繪本的完成恰恰是上述要求的一種體現。作為一個科研人員,王元卓老師積極地參與科普工作,不僅完成了系列繪本的出版,而且還在自媒體上開設了賬號,以視頻的方式向更多的公眾講述相關的科學內容,做到了把科研成果做成科普,同時又用做科研的態度對待科普。
再次,這是從恰當的角度為目標受眾“量體裁衣”的一套科普繪本。做好科普的前提是搞明白自己的目標對象,有人認為,我們的科普“很少把精力用于研究傳播對象,只是想著怎么把系統的科學知識分解和軟化,在包裝上作功夫。至于傳播對象,只是籠統地定位為‘大眾’。這樣做科普,就像把水潑到沙子里。雖然很努力,但是沒什么反響。”“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系列手繪科普圖書是從青少年的視角出發,有效地把握住了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興趣指向,并以此為基礎對相應的科學內容進行闡釋和解讀。
科學力量的作用需要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擴散,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于科普工作。手繪科普圖書能讓科學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它讓科學從更加廣泛的公眾群體中獲得理解。要先做有溫度的人,再做有溫度的科普。“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系列手繪科普圖書做到了這一點,為青少年讀者打開視野,讓讀者們用科學的眼光來看科幻電影,同時對科學有更加理性的認知。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