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金石學史研究與刻帖書法新探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李亦奕  2025年01月13日08:45

    以金石學史的方法感觸歷史

    金石學,是“研究中國歷代金石之名義、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圖像之體例作風;上自經史考訂、文章義例,下至藝術鑒賞之學也”。西漢時期已開始對古代文字和銅器進行研究,但未成體系。至宋代,由于恢復禮制,重視經學,興起收藏和研究古器物的熱潮,形成著錄、校勘、鑒別、考訂金石的專門而系統的方法,遂形成一門獨立的學問。元明漸趨衰弱,清代倡導儒家經典,推崇“樸學”,以顧炎武為代表的學者,強調“經世致用”,注重考據,遂將與小學密切相關的金石學推向高潮,以金石為主要師法對象的清代碑學也隨著金石考據學的興起而繁盛。

    刻帖是將墨跡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傳拓后供人們臨習和鑒賞,是保存和傳播書法作品的重要復制方法。據文獻記載,刻帖始于五代,自宋元至明清從未間斷,均有刻帖存世。后衍生出研究考訂刻帖源流、時代、體例、拓本真偽和文字內容等的學問,也形成以名家墨跡、法帖作為師法對象和審美風尚的帖學流派。

    吳大澂藏龍節 局部 河南印社提供

    王國維嘗謂“金石之學,創自宋代,不及百年,已達完成之域”。宋代金石學興盛的表現之一,即出現了一批重要的金石學奠基之作,如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劉敞《先秦古器圖碑》、呂大臨《考古圖》、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金石錄》等,從而確立了金石學證經補史的學術傳統。衍至清乾嘉以降,金石學研究達到鼎盛,范圍擴大至鏡鑒、兵符、磚瓦、封泥及至甲骨、簡牘,也為清代碑學書法的興起推波助瀾。

    而刻帖作為學習書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同樣盛行于宋代,其中北宋淳化年間的《淳化閣帖》收錄了先秦至隋唐千年間帝王、名臣、書家墨跡,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匯刻叢帖,被譽為“法帖之祖”。之后,《潭帖》《絳帖》《大觀帖》等匯刻叢帖和各種單帖層出不窮,對法書在當時的傳播以及后世的流布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

    宋代之前的書法遺跡多賴金石保存,隨著宋代刻帖風氣的開啟,宋代以后的書法也多借刻帖的流行而發展。宋之前的金石和宋以降的刻帖代表著書法的兩種不同審美和流派,就像書法的兩個翅膀,共同維護著書法的平衡和持續發展。為系統地研究書法古跡,深挖傳統,推動書法的全新發展,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自2020年開始,采用“品”方式從金石書法研究入手,先后舉辦了“緣于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已成功舉辦了“漢隸十二品新探”“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書廿九品新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四次展覽,形成了廣泛而深遠的文化影響力。

    刻帖作為金石之后的重要書法史料,在書法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繼上述金石系列研究展之后,為了全面展示中國金石文化藝術在宋、元、明、清的歷史面貌,近日,中國國家畫院和西泠印社共同主辦“金石學史研究與刻帖書法新探”,本次展覽旨在全面梳理、展示中國古代金石、刻帖,以金石學史的敘事方法去感觸歷史,將上古三代金石到明清刻帖及其當代創作做一體呈現,不僅是對碑學審美的體系性構建,也是對帖學在當代發展的新體系化闡釋。展覽共征集金石、刻帖360余件。同時開展的金石學史與刻帖書法新探創作展,采用邀請和投稿相結合的方式,經評審共有118件書法篆刻作品入展,43篇論文入選,基本展現了當代書家、學者對金石學和刻帖的全新理解。

    讓金石學研究煥發時代新彩

    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認為,此次展覽作為一個范式,將對當下的書法展覽生態起到“清醒劑”和“強心劑”的作用。首先,展覽展出了大量的經典范本,有助于提升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審美。其次,展覽突破了以往專題性的限制,從文明史的角度,選取了書法作品以及種類繁多的器物,如陶器、青銅器、磚石、碑帖等,這樣的展覽格局更大、視野更廣。第三,展覽的范式已經從書法的框架中跳出來,不再局限于討論篆書或隸書,而是關注整個金石學史,這樣的展覽更接近對文明史跡的關注與研究。

    在《中國書法》雜志社社長朱培爾看來,此次展覽是一個有趣味、有思想、有學術、有藝術的古今對話展,展覽將金石、碑帖與書法相結合,通過對比,不僅展示了書法藝術的歷史演變,也反映了現代書法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和變化。同時,將金石拓片與現代書法作品做對比,有助于觀者意識到現代書法在某些方面的蒼白和不足。例如,當代書法在追求大尺幅作品時,容易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擴張,忽視書法藝術的精神內涵和情感表達。此次展覽不僅展示了書法藝術的多樣性,也提供了一個反思和探索的平臺,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創新發展書法藝術。

    從金石到碑帖,此次展覽展出的藏品幾乎涵蓋了文字研究領域的所有門類,特別是《東漢·曹全碑》拓本、《唐·九成宮醴泉銘》拓本、《淳化閣帖》拓本等都是首次露面。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書畫保護與修復研究所所長陸宗潤表示,這些拓本對于書法史的研究有極大幫助,它們不僅為書法愛好者提供了學習范本,還為鑒定和研究碑帖的真偽、優劣提供了重要依據。“鑒定在碑帖研究中占據基礎地位,只有通過科學的鑒定方法,如比較法和考據法,才能確保研究材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而文字學、藝術學、材料學的介入,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現有的碑帖考據和版本研究具有促進作用。”陸宗潤說。

    金石學研究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從古代器物到民間刻寫都在金石學的研究范圍內。過去20年間,金石學的研究越來越具體化和體系化,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金石學的地域性研究也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擁有豐富文物資源和考古發現的陜西省,其出土的《石鼓》《毛公鼎》《散氏盤》等珍貴文物,都是中國金石學史上的重要篇章。再如“天下漢碑半濟寧”,濟寧是發現和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區之一,這些西漢時期的手寫體和刀刻文字,為研究漢代書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以地域性梳理和研究作為切入點,無疑是對金石學史研究的重要補充和深化。

    從金石學和帖學的角度出發,不僅關注書法的字體和字形,深入探討藝術創作、文化和歷史,而且在古今文明之間建立一種對話機制,并通過這種跨時代的對話,提高公眾對中華文明的理解,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金石學史研究與刻帖書法新探”展覽所帶來的這種綜合性的研究視角和方法,顯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自制| 国产在线午夜卡精品影院|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青青青高清在线| 91麻豆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精品哟哟哟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国色天香|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最新 国产 精品 精品 视频|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d动漫精品专区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91gav|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热久久视久久精品18| 久久精品国产2020| 96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