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樓》:南腔演北調“第一樓”煥新
由何冀平編劇、北京人藝1988年推出的《天下第一樓》,以扎實工整的文本成為無數劇迷心中的經典之作,30多年近600場的演出,更是證明了它的長演不衰。近日,香港話劇團攜粵語版《天下第一樓》在天橋藝術中心登臺,這個在北京老字號烤鴨店里發生的京味故事,竟然可以跨越方言的表達煥發活力,香港話劇團以“南腔”演“北調”,讓這座“天下第一樓”以新面目出現在北京舞臺。
對北京觀眾來說,《天下第一樓》的劇情再熟悉不過,它取材于京城老字號“全聚德”的發跡史(劇中名為福聚德),以傳統飲食文化為載體,講述了一家飯館的興衰。接受老掌柜臨死前囑托的盧孟實,一邊籌謀振興烤鴨飯莊,一邊周旋于老掌柜兩個不務正業的兒子之間,映照出時代的浮沉,展現動蕩時代中渺小個體的命運跌宕。
2022年,香港話劇團首次搬演《天下第一樓》,如今“港味”《天下第一樓》在京演出,觀眾的第一感覺是臺詞與原著基本無改,這也是該劇在北京人藝演出三十幾年延續的傳統。但本版也有個別調整之處,一是原劇女性角色“玉雛兒”,因發音在粵語里不甚好聽改名為“洛英”。此外,何冀平還為此輪演出特別加戲一場,在第三幕盧孟實掌摑洛英之后,加了一小段兩人相互理解的對手戲。
個人以為最好的調整在全劇的尾聲。原劇中,盧孟實離開福聚德,玉雛兒叫人拿來了盧孟實準備好但還沒有掛上的對聯,老掌柜的兩個兒子念出對聯就迎來全劇終。而在港版里,對聯從舞臺遠處慢慢推向前臺,最后一幕則是盧孟實與已故的老掌柜一桌二椅坐在臺上,盧孟實口氣滄桑地道出:“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與此同時,用水溶布制作的對聯逐漸溶解損毀直至消失殆盡,仿佛與風云變遷一道化為灰燼。
港版《天下第一樓》的成功上演又一次說明,真正的好戲一定要有久經考驗的劇本,一劇之本過硬,才能經得起時間、方言甚至不同語種的變換。《天下第一樓》內容容量無疑是巨大的。劇中各色人物身處不同階層、不同關系,照見的是不同人生的酸甜苦辣,寫出的是世態炎涼與人性悲歡。劇中跑堂常貴中風倒地時,劇場里安靜得呼吸聲都聽不見。而全劇結尾處“掛旗”的場景,仿佛又回到了開場,漂萍破碎的時代里世道輪回,不過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已,可依舊有盧孟實這樣掙扎著向上的人,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不被人們看不起,活出一把鮮活的生命力。
何冀平在上世紀80年代創作《天下第一樓》時,不僅扎進全聚德烤鴨店后廚體驗生活,和大廚都成了好朋友,她本人也成功考取了二級廚師證。這種扎根生活的創作精神,才造就了過硬的劇本。此次香港話劇團演員的表演也著實可圈可點。該團前首席演員謝君豪廣為北京乃至內地觀眾熟悉,這也是他自2016年在京出演《南海十三郎》后的又一次回歸。《天下第一樓》中他每一幕亮相,身體姿態都會“說話”,前期盧孟實的充滿力量和第三幕他的英雄末路,從體態背影上就可見一斑。
《天下第一樓》與粵語方言傳遞的氣質也非常符合。九聲六調的粵語抑揚頓挫,語音、詞匯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特色,念讀出來鏗鏘有力,頗具古樸之氣。這種古意與劇中盧孟實一肩扛起福聚德的大義十分相符,結尾處由盧孟實念出對聯文字更是十分貼切。
《天下第一樓》是2024天橋戲劇展演的閉幕大戲,也是天橋藝術中心2025年開年的第一臺大戲,讓誕生在北京的《天下第一樓》以另外一種全新的面貌“回家”,這對北京演出舞臺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在北京土地上孕育的作品廣收能量,生長出一樹繁花,涌動不竭的生命力,《天下第一樓》可謂為經典作品再煥光彩做出了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