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怎樣的“編輯力”
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并重塑出版業生態?AI技術狂飆,怎樣的“編輯力”是尤其稀缺的?
據前不久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出版業中已實現全流程、全產業鏈應用,促進出版業生產質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為出版產業賦能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當前新質生產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出版業,編輯這一傳統職業與新興力量之間的互動引人關注。”近日,“輯客出發”編輯沙龍暨上海圖書出版單位青年編輯論壇,以“新時代編輯力的變與不變”為主題展開交流。上海市出版協會理事長胡國強談到,“變”的是與時俱進的出版理念,回應不同時代讀者需求,采用新興技術手段和呈現方式,加快實現出版的融合發展;“不變”的是將作者的作品以最好形式呈現給大眾、服務于社會的初心。
新技術賦能老行業孵化智能體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下,出版事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重塑。出版角色、出版產品、出版流程和出版邊界等發生了顛覆性變化。
在AI技術加持下,出版的功能已經不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多的是知識與智慧的孵化器。未來,出版人的生產方式也不再是與轉化為圖書的知識開展對話,而是和一個動態發展的智能體系開展對話。
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出版行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徐菁介紹了AI大模型在出版中的應用、智能體定義及發展趨勢、AI知識庫運用案例等。“智能體可以打破業務孤島,整合所有數據庫,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比如,智能薦書系統與智能編校查詢系統,首先準備知識資源,其次建立智能體人設、任務需求等,再根據問答結果,調整提問方式或手動干預知識庫分段,最后完善發布,前景廣闊,是各行業AI落地較為可靠的方式之一。
不難發現,新時代背景下的知識生產與傳播呈現出新特點和趨勢——知識生產的去中心化和非核心化;知識傳播的即時性和廣泛性;知識獲取的個性化和精準化;知識形態的多元化和融合化。
“有感情”地持續做更難的事
上海市編輯學會副會長、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鮑靜表示,“有感情”是編輯能夠持續做好工作的關鍵所在,“不變”的編輯力來自對內容質量的堅守,價值導向的引領,專業精神的傳承。
時代浪潮中,編輯力經歷著深刻變革,也堅守著不變的初心。上海人民出版社沈驍馳將多年來深耕于主題出版領域的經驗凝練為“乘時代之風”與“破發展之浪”,總結出新時代編輯所需的政治引領力、高效執行力、蓬勃創造力與思維轉化力。“主題總是跟著時代在走,但出版的變化才剛剛起步。新時代的編輯更要聆聽時代的召喚,在主題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
科技期刊作為科技成果的記錄平臺和傳播載體,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分子植物(英文)》是全球第一本影響因子突破20分的植物科學研究類期刊,以國際化辦刊和論文質量“第一”為辦刊理念,關注學科前沿和熱點,堅持“科學”至上、內容“為王”,服務于科技強國建設。《分子植物(英文)》編輯部主任楊簫談到,編輯部注重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宣傳推廣,提升國際影響力;搭建多層次學術交流平臺,構建圍繞期刊的生態科群;創辦姊妹刊《植物通訊》,聯袂助力學科發展。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胡怡純分享了從區域國別基礎研究到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出版思考。她歸納為三個服務:加快外語專業區域國別方向教材建設,服務人才培養;深耕高質量區域國別基礎性研究出版,服務學科構建;大力推動區域國別應用性研究出版,服務國家戰略。
據悉,此次活動為上海市編輯學會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4年度學術合作項目。上海市編輯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王焰表示,上海圖書出版單位青年編輯論壇是上海市編輯學會品牌活動之一,至今已舉辦七屆,為凝聚上海編輯智慧、展示編輯時代風貌發揮了積極作用。編輯力是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研討編輯創新,歸根結底要聚焦出版的高質量發展。“期待青年編輯們緊跟時代的步伐,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的要求,不斷錘煉自己,快速成長。”王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