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語詞“破壁”走向文化“融通” ——當代網絡文化中的“語詞”與大眾文化變遷
    來源:文藝報 |   2024年12月20日09:26

    社會流行語詞集中體現了一段時間內的社會文化風向,也是洞悉時代文化心理的重要載體。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學、短視頻不斷催生著大量社會流行語詞,這些詞匯從互聯網社交平臺的“玩梗”,逐漸進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表達體系中。研究社會流行詞與網絡文化、青年亞文化乃至大眾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從語詞“破壁”走向文化“融通”,是未來重要的學術研究方向。

    ——編 者

    階梯與浮橋

    邵燕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網絡文化關鍵詞選擇的標準是關鍵詞而非流行詞,它是要在無數流行詞中被選出,每一個詞都積淀著一種語境里的文化內涵。它不是死掉的,是穿透時間來看,每一個依然都旺盛成長的。

    《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2018年出版,剛剛新出的增訂版增加了35個詞條,修改了25個詞條,增加了9萬余字。此外,它更大的意義是告訴我們這是一本活在當下的詞典,在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更新,一直記錄我們的生活。也就是說,最初在《破壁書》里沉淀的這些語詞本身也蘊含著網絡亞文化梳理的歷史。

    《破壁書》的任務之一是把關鍵詞學術化,讓網絡文學研究一代學者為自己立法。回顧6年前,我認為破壁是一個共同的趨向,一個次元彼此之間的破壁,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間的破壁,二次元青年文化進入主流文化這樣一種進程似乎是可期的。但是6年過去了,面對今天的文化狀況,我特別想說,這個世界壁壘越來越高、越來越深,我們網絡文學研究者乃至人文學者,要在層層壁壘中繼續破壁。

    今天,很多壁壘在互聯網文化中是用一種梗似的語言爆裂出來。這與這一代青年的生存狀況有關。今天的二次元在中國確實是特殊的一代。在新增詞條之中,最大頭的部分是社會流行詞,我們增加了“內卷”“躺平”“擺爛”“雞娃”“EMO”,打工人在原有“搬磚”基礎上又加進了“社畜”“996”等詞,我們能感覺青年一代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們還新增了“PUA”“凡爾賽”這些詞,背后都能看到壁壘,破壁也是一個重要需求。這些關鍵詞很像我們說的“梗”,一個關鍵詞產生于一個具體的語境、一個具體的事件,但是最后要能留下來,能流傳,反而要脫離具體語境,靠它的語言能量去流行。在這個意義上,我希望關鍵詞仍然作為一個文化部落的化石存在著,它像是打破壁壘的階梯,但今天它似乎更像一座浮橋,它似乎相互連接著,我們能通過這些浮橋去產生某種意義上的連接。面對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去觀察、記錄和表達,記錄鮮活的體驗和感想,把我們的生命經驗用詞匯的方式保留下來,成為連接彼此的那座浮橋。

    “時髦詞匯”的位移

    趙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我對語詞研究一直很感興趣。世紀之交網絡還不發達,那時就有了一些社會流行語詞典的出現。比如1998年出版的《時髦詞典》收錄了很多當年流行的語詞,如“有氧運動”“另類時裝”“建筑風時裝”“不對稱風格”“前衛派”“貝貝裙”“芭比娃娃”。還有《媚俗通行證——語詞筆記》也收錄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詞。還有《當代流行語》書后附錄了1949年到1988年的流行語,列出每一年比較流行而且比較有意思的詞,做一些相關解釋。

    在以前我們叫作時髦詞典、流行語匯或者文化關鍵詞,它們是從哪來的?是從主流文化來的。主流文化的語詞是經過了當年的傳播媒介進入到流行話語當中,成為日常生活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社會流行語詞和主流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發生很大變化,突出體現在語詞上。老一套的語匯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與此相伴新的語詞開始出現。《時髦詞典》所收錄的就是涌入中國的新語匯,到了世紀之交新的詞匯出來之后,編撰者又覺得可以把這些語匯收集起來編一本詞典,對這些語匯做一些解釋。改革開放以后到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新的語詞出現了好多,也記錄著時代流行文化的變遷。

    其次,世紀之交,伴隨著網絡文化誕生了一大批新的語詞。年輕人是接受網絡最早的一批人,大量的新語詞在互聯網誕生。雖然有很多網絡用詞不斷被創造出來,但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大面積普及,因為在青年亞文化的語境中,之所以會發明網絡用語,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一種互聯網“黑話”被發明出來的,是為了形成門檻,一般人進不去。但是,隨著年輕人開始從網上走到網下,新的語詞逐漸進入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有了從主流文化到青年亞文化的位移,所以今天的青年亞文化應該從語詞角度受到更多關注。

    網絡文藝的大眾化可能性

    湯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這些年網絡文學逐漸從邊緣進入主流視野。從研究角度來說,很多研究都基于網絡文學研究中的關鍵詞,比如“爽感”“數碼人工環境”“模組化敘事”,還有比如“人設”“萌要素”“數據庫寫作”“游戲化向度”等等。除了網絡文學外,社會流行詞中體現大眾文化心理變遷也是特別重要的向度。我最近寫了一篇關于谷子(Goods)經濟的文章,它其實是二次元的風吹到了三次元,已經成為最年輕的消費概念,帶動了實體經濟的增長。當大量的社會流行關鍵詞不斷地突破了次元之壁,逐漸被大家通用的時候,值得考慮的是,網絡文學是否可以討論大眾化、人民性這樣的維度?今天,面對青年亞文化逐漸破壁、與主流文化有所融合時,我想,對于破壁之旅以及自我立法和代際溝通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網絡文化能折射出不同社會文化心理,對于研究而言,可以通過對文本內部的研究來實現外部研究這樣一種目的。但最難的是,如何以科學的學術思維方法和淺近的普通白話來解釋二次元的各種現象,并且順利與各種亞文化圈的詞匯相融合。一篇不帶網絡話語的網絡研究論文基本是隔靴搔癢的,那些網絡原生術語不僅生動,而且一個一個在網絡文化中都生了根,需要建立一套網絡文學批評話語才能真正建構一整套網絡文學評價體系。

    文化關鍵詞的演變特征

    王玉玊(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破壁書》中的“關鍵詞”包含三個維度的特征,首先是持久性,也即在比較長的時間內持續流行;其次是典型性,也即這個詞可以體現出它所屬的網絡亞文化的某種核心特征;最后是破圈,也即它可以超越自己誕生的圈層,為更廣泛的人群所使用,這意味著它內嵌著網絡文化整體性的底層邏輯,或能體現出較為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

    考察詞的流變,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情況。比如一些詞的初始形式已經不再流行,但它的衍生形式正被大量使用。比如“雷”:“雷人”“天雷滾滾”這些用法在今天聽來比較有年代感,但由“雷”衍生出的“雷點”卻在今天被頻繁使用。當年的“雷人”是更具公共性的概念,“天雷滾滾”意味著所有人都認為某人/某事很“雷”、不合常理。但當“雷”演化成“雷點”后,就有很強的個人性。從“雷”到“雷點”的演變過程,其實是一個社會觀念多樣化的過程。在關鍵詞的變遷中可以看到社會文化生態層面的變化,其中有廣闊的學術闡發空間。

    此外,社會流行詞按照時間劃分,可以分為論壇時代的詞、貼吧時代的詞和直播短視頻時代的詞。在貼吧時代,有大量社會流行詞是從百度貼吧中誕生,它有非常強的話語生產能力。而到了直播短視頻的時代,大量的流行詞從直播以及短視頻平臺涌現出來,比如“整活”“打工人”“土味”,都是《破壁書》增訂版中新加入的關鍵詞。詞匯生產場域的變遷,記錄著網絡空間的變化歷程,而誕生于不同網絡空間的詞匯,又包含著不同的風格特征與內涵指向,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翻譯”與“化大眾”

    李強(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青年教師):不同的社群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經驗共同體,這些共同體都有自己的“常識”,不管是被動碰撞還是主動擴散,這些“常識”走到了更多人面前,這就是所謂的“破壁”過程。“壁壘”的顯形是有一定契機的,比如,同一個文化圈層的人可能并未意識到彼此有所謂的壁壘,但突然某個時刻,一種新現象、新現實,一種新的共同體的經驗進入了這個圈層,此前的“常識”解釋不了這個新共同體帶來的經驗,“壁壘”才真正顯現。在這個意義上,壁壘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大可能被人為規定。相反地,壁壘不是阻隔之物,它能被意識到,證明了網絡文化仍在自由流動,人的生存經驗正在自由連接。人們意識到“壁”的存在時,就已經踏上了“破壁”之途許久了。

    可以把視野拓展到整個文學的歷史中來看,例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人們談論較多的是五四新文化到大眾的破壁。只是之前學界沒用“破壁”一詞,而將其描述為“大眾化”,實際上是要“化大眾”,在大眾的文化中注入啟蒙、革命等理念。“趙樹理方向”算是一個成功的“破壁法”。趙樹理在《也算經驗》中提到的“翻譯”概念比較有啟發性,他說要把知識分子的話翻譯成普通農民的話,最終形成一個照顧到群眾習慣,當然也照顧到知識分子習慣的敘述方式。就當下來說,語言工具層面的翻譯的確可以被AI替代,但文化思想層面的“翻譯”是人文學科的獨特意義所在。從圈層的“常識”到大眾常識的“翻譯”,需要有熟悉不同圈層習性,理解不同共同體審美經驗的人來推動。這也是我自己的努力方向之一。

    青年學人的“自我立法”

    李靜(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代際、性別、地域依然是描述當代文學狀況的關鍵維度。即便這些標簽屢被反思,但我們依然不得不使用它們作為分析和研究的工具,對此也不必過于排斥,不同標簽的疊加或可增加我們認識事物的深廣度。

    當代文學研究面對著最新的文化現實,因而總是需要發明各種概念加以總結回應。比如從代際的維度觀察,近幾年的“后青春期”“殘酷青春”“青春的消失”“同代人批評”等說法都各自有其現實針對性。在當代文學批評領域,代際的正向價值,被加諸“青年寫作”。青年寫作被視為更新既有文學秩序,產生異質美學的革命性力量,而“青年性”也隨之成為被爭奪與被定義的對象。不容回避的是,與“青年性”在理念價值上的正當性并行不悖的,是現實境遇中青年問題的復雜與難解,僅停留于理論推演是遠遠不夠的。比如,青年作者建立自身合法性,往往需要被比附于某位前輩大家,這與“青年寫作”的理念豈不有著明顯距離?理念與現實間的壁壘,才是最應著力之處。

    青年學者在學術制度中獲取自我言說的勇氣與能力并非易事,這里不妨引入我所處的學院現實作進一步展開。其中印象最深者,有如下三次:

    第一,2021年參加北大文研院工作坊,工作坊主題定為“作為歷史課題與思想課題的青年”。在涉及當代青年文化的部分,我列舉了當時引起爭議的B站紀錄片《后浪》,這則在五四青年節發布的視頻,本意是迎合青年,卻被許多人抨擊為“媚青”,也暴露了其對青年的高度選擇性,即都市有產青年。一邊是反對“媚青”,一邊是反爹味、反說教,青年文化中內蘊著平等多元的訴求。正是從這次工作坊后,我對當代青年文化有了更多自覺,也意識到背后更多的結構性問題。

    第二,2022年我組織了一期青年文藝論壇,主題是“細描90年代——80、90后學人視角與問題”。這一選題當然是近年來當代文學界對于20世紀90年代投射了更多關注,但論壇重點除了“90年代”,也特別強調“80后”“90后”研究者的代際視野。這源自我們研讀相關文章時產生的差異感,年輕學人沒有經歷過所謂文化黃金時代的80年代,進而迎來90年代的巨大轉折,并在轉折中體驗到沖擊、困惑。“90后”是被大眾文化、消費主義文化哺育起來的一代,所以會有與師長們非常不同的生命體驗,“思想包袱”比較少。而且,90年代又是我們生命起源的時刻。所以我們帶著強烈的探尋生命之根的熱情,加入對于90年代社會秩序的追問中。如同論壇中石岸書在《作為起源的漫長90年代——80后的代際視角》談到,“80后”有責任把“短二十世紀”和90年代的連續性講述出來,以此定位自己,并且承擔起自身代際的歷史責任。這次論壇讓我去思考個體經驗、歷史敘述權與代際主體性等問題。

    第三,2024年,出于研究需要,我向13位“85后”“90后”批評家發放了批評問卷。發放問卷的訴求是了解與我同齡的、同樣在學院體制內的青年批評家們,是如何定位自身工作、習得批評能力并且有哪些具體困擾。我一方面希望借此引發代際自覺,呼吁同齡人對自身工作更具主體意識,同時也吁請更加關注青年批評家的處境。對青年文化的關注,對青年作家與學者的推崇,應直面其中的復雜性與難題,合力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真知灼見。

    增強現實及其想象力

    王鑫(山東大學文學院助理研究員):知識上的破壁是相對容易的,體感上對于媒介感知比率的破壁比較困難。今天信息繭房中的人們,彼此之間感知比率也不一樣,無法共享身體感覺的話,就很難共情和理解,只能用一些別的方式來對話。我最近在關注一種虛擬世界與現實的“破壁”技術——增強現實,尤其是增強現實帶來了怎樣的想象力。增強現實就是將數字信息實時集成到用戶環境中的技術,也就是將虛擬疊加到現實世界。增強現實可以在事實上創造出一個虛擬和現實的連續體。

    如果說虛擬現實是我們要跨進現實之外的想象空間,增強現實可能要把一個想象空間拉回到現實。其實把想象空間拉進現實并非什么新鮮事,但增強現實將虛擬內容疊加到現實中必然要經過數字化步驟。近年來一直在討論的一個概念叫做“數碼人工環境”,我把它定義為一個人和物都受到控制論控制的環境。其實最開始我腦子里出現的是想象虛擬現實、賽博朋克、元宇宙之類概念,把現實完全拉進一個虛擬環境中,令人們生活、工作、學習都受到算法邏輯的支配。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視覺、聽覺甚至嗅覺信號都可以被采樣,再被重新編碼,在自動化系統中形成新的東西和新的邏輯。因此,這不僅是虛擬系統或數字編碼對于現實的控制,還有虛擬產物對于人的感知更新,進而對現實邏輯進行更新。

    如果說此前人們努力在互聯網上創造所謂的虛擬現實,今天面臨的問題是,這個虛擬產物反而將現實本身他者化了,這已經遠遠超出把視覺形象帶進現實打造景觀維度,而是帶著某種系統性的算法生成的,甚至是以一種超出理性的方式在重設現實。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跑步的時候戴一個AR眼鏡,跑道上都是金幣,跑一步吃一個金幣,這樣的話,會讓跑步這種本真性的鍛煉運動,變成了一個貪婪的積累。這是一種可理解的重設。而另一方面,大語言模型完全超出了普通人可理解的范疇,它每時每刻都在重新設定世界的邏輯,比如什么是工作、什么是藝術、什么是人類。

    因此,我關注這種重設的能力,并關注這其中想象力的變遷。回到破壁的話題,可以想象,當我們將會生活在越來越難以敘事、越來越不共享語境、不共享規則的環境中,那破壁一定是日益艱難的事。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打開這個“大游戲”,創造新的玩法,讓虛擬以某種開放的、可變的、不斷生成的甚至不可認知的規則去改寫、調整現實。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網絡流行詞的出現,都意味著一小塊公共領域被照亮,它攜帶著獨特的游戲規則和生命經驗,通過數字化路徑闖進了更“大眾”的視野。而對它們的采擷和記錄,正能夠不斷豐富和調整我們對“當下”的認知和共識。

    (本文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第110期青年文藝論壇部分發言摘登,康春華整理)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6|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午夜|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热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本大道国产|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广告|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草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首页|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 国产精品特黄毛片|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 久久99久国产麻精品66| 91情侣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