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做人的工作”,深耕“閩派”文學品牌 ——訪福建省作協主席陳毅達
11月24日至25日,福建省作協第八次代表大會在福州舉行。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主席團成員,陳毅達當選為福建省作協第八屆主席。本報記者就此對陳毅達進行了專訪。
記 者:多年來,福建省作協堅持守正創新、銳意進取,取得了豐碩的文學成果。能否談談在您眼中,福建文學有哪些亮點和特色?
陳毅達:自福建省作協七代會以來,在中國作協的關心和指導下,在福建省委宣傳部的有力領導下,伴隨“閩派”文藝事業取得顯著成績,福建文學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閩派詩歌”“閩派批評”等亮點突出。一是繼續打響“閩派詩歌”品牌。《詩刊》社“青春詩會”“青春回眸”、《十月》雜志社“十月詩會”等知名詩歌品牌落地福建,與相關單位聯合舉辦“邵武詩會”“集美端午詩會”等詩歌活動,進一步擴大了“閩派詩歌”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提升了“閩派詩歌”的地域標識度。特別是連續3屆的福建霞浦海洋詩會,以及《詩刊》的寧德霍童溪詩會、《十月》的惠安詩會等系列詩歌活動,不斷吹響了新時代“閩派詩歌”繁榮發展的集結號。目前,福建省作協已啟動“新時代閩派詩歌繁榮計劃”。二是繼續擦亮“閩派批評”名片。依托福建省文聯“一會、一刊、一中心”文藝理論批評格局,在老中青新四代“閩派”文藝理論家評論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作協創研部、魯迅文學院與福建省作協持續舉辦六屆“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學術活動周)”,“閩派批評”日漸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極富地域影響力的高端學術交流品牌。三是努力凸顯“兩個計劃”效應。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作協“兩個計劃”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福建省作協實施了“新時代福建山鄉巨變”福建本土重點題材原創長篇小說簽約作品扶持項目,先后扶持福建本土題材長篇原創作品20多部,推出了一批具有中國風格、福建特色和新時代特征的優秀小說。福建省長篇小說和長篇報告文學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多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等。
記 者:面向未來,福建省作協將從哪些方面入手來推動“閩派”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有何具體的工作思路和計劃?
陳毅達:近年來,福建省委宣傳部積極推動“閩派文藝”創作高質量發展,福建省作協努力貫徹落實中國作協“兩個計劃”推進會精神,將進一步聚焦福建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福”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閩臺文化等福建地域特色文化,持續加大相關重點題材的文學創作扶持機制,進一步實施福建本土重點題材原創長篇文學簽約作品扶持項目,推動福建長篇文學精品創作生產。將進一步推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實施定點深入生活扶持項目等,努力推出一批堅守人民立場、唱響福建精神的優秀作品。將進一步推動福建文學評獎激勵機制,鼓勵作家積極創作參評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藝獎”,繼續發揮“福建省中長篇小說雙年榜”“福建省年度優秀文學作品榜”“福建年度文學好書榜”等文學獎項的引領作用,激發福建作家創作熱情,促進文學創作爭優。將持續深耕“閩派詩歌”“閩派批評”等“閩派”文學品牌項目,發揮創作與評論的“雙輪驅動”效應。同時,將進一步建立健全文學人才培養機制,通過提升各類文學人才培訓辦班水平,通過已堅持幾年的《福建文學》“文學下基層”改稿會和“新人專號”“長篇小說專號”,大力發現和扶持優秀文學新人。
記 者:依托特殊的地域優勢,福建省作協在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學交流合作、助力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方面有哪些創新做法和成功經驗?
陳毅達:福建在促進文學交流合作上,有一定的地理優勢。近年來,福建省作協努力立足區位優勢,密切與港澳臺作家的聯系,搭建交流平臺,增進情感認同,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后多次承辦兩岸青年文學之旅、兩岸文學交流會、“光耀海絲·情滿中華”海峽兩岸暨香港作家研討會,已堅持舉辦了12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以及閩港文學沙龍、閩港文學交流座談會、海峽兒童閱讀論壇等。特別是今年在海峽論壇首次設立文學主題板塊,與中國作協港澳臺辦公室等單位共同主辦2024兩岸文學論壇暨青年文學交流活動,140多位兩岸作家、青年圍繞中華文化與文學創作展開交流。此外,我們還與《香港文學》、阿根廷文化雜志聯合推出“福建作家專輯”。
近年來,福建省作協還主動融入文學援藏、文學潤疆、文學援寧工作大局,先后多次邀請西藏、新疆、寧夏等地學員參加福建省作協舉辦的文學培訓活動和主題采訪創作等,在寧夏的《朔方》、《福建文學》分別推出“閩寧青年作家作品專號”“寧夏青年作家小輯”,加強兩省區作家作品交流。
記 者:您如何看待文學“破圈”“跨界”的現象?福建省作協在推動文學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方面,會有哪些具體行動?
陳毅達:近年來,福建作家在文學作品影視轉化上令人矚目,蕭鼎的《誅仙》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網絡劇、游戲,藤萍的《吉祥紋蓮花樓》、柳翠虎的《裝腔啟求錄》和《這里沒有善男信女》、隨宇而安的《曾風流》、芥沫的《蕓汐傳奇》等被改編為電視劇,黃國敏的小說《山哈鬧海》等被改編成電視劇《那山那海》等。在去年于廈門舉辦的首屆中國電視劇大會上,福建省作協推薦了9位作家參會。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福建省作協將進一步加強與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文藝報》、中國作家網、新福建等主流媒體合作,同時將進一步加強與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平臺的合作,利用“好平臺”輸出“好內容”,提升福建作家作品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將進一步探索與福建省廣電局以及其他影視機構、互聯網平臺、高校研究院所的戰略合作,借助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等平臺落地福建,進一步搭建作家作品影視轉化的橋梁,推動文學與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相融相生,激發文化產業活力,釋放文學的廣譜能量。
記 者:福建省作協在文學閩軍隊伍建設方面,有哪些創新思路和具體措施?今后將如何繼續扶持新文學群體,培養青年文學人才?
陳毅達:近年來,福建省作協緊扣“做人的工作”要求,堅持不斷加強文學人才培養力度,“文學閩軍”不斷壯大建強。一是加強培訓提升隊伍。結合作協工作實際,制定長期執行的培訓計劃。近年來,堅持每年舉辦網絡作家高研班、中長篇小說骨干培訓班、詩歌創作高研班、文學新人班等共20余場培訓活動,推薦福建優秀作家參加魯迅文學院高研班等,不斷夯實新時代文學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二是擴展路徑團結隊伍。在福建省文學院持續開展“作家尋找讀者”活動,為作家和作品舉辦研討會、作家和作品分享會、新書發布會等,在《海峽文藝評論》雜志上開辟欄目,加大對本省作家和作品的宣傳和評介;依托網絡文學專業委員會、兒童文學委員會、青年作家委員會等專委會,延伸工作手臂,加大對“文學兩新”、兒童文學作家、青年作家等不同文學群體的引領力度,努力團結各類文學群體。三是加大對基層作協組織和文學工作者的關心和支持。今后,將進一步加強對基層作協組織建設的關注,經常下基層幫助協調相關管理部門在換屆、舉辦文學活動等方面予以必要支持,同時盡量將一些文學辦班培訓、文學活動放在基層,促進基層作協擴大影響,為基層作協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