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有劇院的養老院
11月底剛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登臺主演滬劇《金繡娘》,12月初又收到來自加拿大的喜訊——沈慧琴獲得了北美婦女聯合總會頒發的社區特殊貢獻獎、加拿大區“才智夫人”……而她平常生活在上海,經常出現在她坐鎮的“快樂家園”——這是一個充滿海派文化,智慧養老的社區,不僅有高端養老環境中都具備的硬件設施,還突出了智慧型文化生活對于老年人的撫慰,在全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周期,老人更需要精神生活,更需要快快樂樂。因而,這里不僅有著各類文化主題樓,竟然還有一座劇場,名為“慧音劇場”,這在全國范圍內實屬首家。
上海已經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今年7月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上海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有568.05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37.4%。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削弱,反而會不斷增強。“老有所養、老有所育、老有所樂、老有所愛”,沈慧琴一直將這幾句宗旨記在心中。
每幢樓都有一個文化主題
首先,這里是一個“社區”而不僅僅是一個“院落”,第一期有15萬平方米,第二期有3萬平方米。幾乎每幢樓都有一個各自的文化主題。一號樓展廳舉辦了“海上繁花”地毯展,其中不同的紋樣喚起了住在社區里的老人不同的情懷,有的令人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家庭里的同款,有的令人想起土耳其,有的令人想起畢加索……七號樓則是旗袍文化展廳。
2018年起擔任市婦聯下屬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的沈慧琴,提出過“三件旗袍”的理念:“‘三件旗袍’就是——生活旗袍、職業旗袍和禮服旗袍。”搞活動最常見的景象,就是大家都帶著大包小包去衛生間先換衣服。這是因為不少人都誤以為旗袍是禮服,不是常服,但是在生活中、職場上,都可以日常穿著旗袍。她曾經與日本和服專家交流過女性服飾,對方的表達,讓她感慨萬千。日本和服專家主動表示,和服是把女性“掩藏”起來的,走路的姿勢十分謙卑,而中國旗袍體現的是女性的自信、健康與陽光。
也有人認為穿海派旗袍的女性“年齡偏大”。于是,她開始舉辦大學生旗袍設計大賽,期待看到“三件旗袍”在年輕人眼里是什么樣。去年,500多名大學生參與,覆蓋長三角。今年,美國大學生也來參與,設計作品達到了千余件。每年6月6日還設立了海派旗袍文化節,到今年已舉辦了10年,會員已逾1800人。旗袍廳里還有一個基于高科技技術的“魔鏡”——女性往前一站,就可以在屏幕上“換裝”,看看各自“穿上”不同旗袍的新鮮模樣,還能下載進手機,轉發朋友圈……其他空間里,還有有利于手腳頭腦配合的織布活動——色彩斑斕、材料豐富、審美高級。
劇院在社區里還在郵輪上
與眾不同的是,“快樂家園”還有好幾個劇場,養老院里一個有300多座位的專業級“慧音劇場”不僅僅是老人的快樂源泉之一,也是方圓數公里內各大機構要來借用的“熱門演出場地”。劇場的舞臺有12米景深,臺口10米寬,10米挑空,由上海社會科學院設計。劇場蓋完之后,沈慧琴成立了新東苑滬劇團。滬劇團的前身,是她曾經在七寶領銜的滬劇沙龍。沙龍有了固定排練、演出場地,就“升格”為滬劇團。沈慧琴17歲開始唱戲。不久后,文化站要成立文藝小分隊,她立刻報名,《盼星星盼月亮》唱了6句,就考中了,每周都去演出。但是當時藝術團要自己養活自己,所以演員還要“扳鋼絲,做籃子,賣給農副市場”。不過,“只要上臺就很開心”。她還拜師滬劇名家諸惠琴,誰料竟然為她將來進入房地產市場埋下了伏筆。
郵輪上的劇場,則是一連串意外。合作方以股權抵債的方式給了她五條300客位的塑鋼船。塑鋼材質偏軟,她還斥巨資擴容到500客位且加固、翻新、增加設備、拓展演藝空間,成為有劇場、有餐飲且掛牌的“演藝新空間”。在上海博物館推出古埃及文明大展的同時,其中一艘“上博號”聚焦“從尼羅河到黃浦江”且與展覽聯動,不僅在船上設有古埃及風情歌舞,還在候船大廳里專賣埃及展文創,成為最受歡迎的主題郵輪之一。關鍵還在于船上的互動國際化,中英雙語接待讓中外游客能夠欣然游覽。
文化要交融老少要搭伴
國際化理念,自創辦養老社區之初,就貫穿在沈慧琴的思路里。她最初是到荷蘭去考察養老機構的。她目睹了一位98歲的荷蘭老人,舉辦了一場歡樂的“生前”派對,對她觸動很大:“我們在老人過世后辦追思會,但是荷蘭老人在活著的時候快快樂樂地與親朋好友告別。”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其實是“快樂”。
沈慧琴當時已經五代同堂。她算了算,其女兒要照顧7位老人,加上女婿,兩個年輕人一共要照顧14個老人,萬一一位老人有點不舒服,一個年輕人就有的好忙進忙出了……2010年,養老社區選址在如今的華漕鎮國際社區一帶、現在的金光路附近時,這里還是一片農田。如今,這里才有了旁邊的國展中心、蟠龍天地,附近還有一個國際學校……在全球各地考察養老之際,她還發現養老機構附近必有一個幼兒園或者學校。“老人看到小孩子都是很開心的,尤其是看到那些外國面孔但是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小孩,特別有意思。”逢年過節,老人通過傳統文化活動如包餃子、寫書法等與這些“外國小孩”互動得特別愉悅。
“你是一位有遠大夢想的女性”
“快樂家園”由曾經設計過“臺北101”的建筑師李祖原規劃,致力于設計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筑。沈慧琴非常欣賞他有關“金木水火土”循環的設計思路,于是在還沒有拿到“養老用地”許可的階段,就派留學回來的女兒登門“三訪”李祖原。第一次,吃了閉門羹;第二次回復說“人不在”;第三次,她女兒一早蹲守,眼見著李祖原進門就繼續與門房說要見建筑大師,“我媽媽要做個養老社區,四合院的樣子,在上海……”估摸著他聽到了,主動開門:“我一直想做一個四合院風格的老年社區,明天買機票,我跟你去見你媽媽。”
當時,大部分養老機構為了盈利,不會選擇四合院這樣“浪費土地”的方式,甚至會把2.9米層高的樓房“壓縮”到2.6米。所以,共同追求文化內涵,讓他對沈慧琴的項目產生了興趣。沈慧琴直接拿著藍圖與他見面,談及家里五代同堂,談及曾經投身過房地產,但是也明說當時的土地指標還沒拿下來……李祖原說:“我觀察了蠻久,覺得你是一位有遠大夢想的女性。”于是,他分文不收,一直設計到第27稿,從2011年到2013年,土地指標還是沒有松動。沈慧琴很不忍:“要不,等土地指標拿下來之后我們再推進?”他表示,沒關系,繼續推進。
過年的時候,沈慧琴抱著50萬元現金放到李祖原的桌上,表示:“這點心意,先讓你們團隊一起過個年。”李祖原當下就流淚了:“我也老了,能在大陸做成這件事是我一生的榮幸。”沈慧琴表示:“3年了,如果我們還是拿不下土地指標,也算是有點緣分。”結果,2014年3月,“養老用地”批給民營企業的政策壁壘打破了。當年3月29日上午,“快樂家園”打下第一根樁,陽光燦爛。
2017年1月8日試運營開始時,“快樂家園”大概是理念太過超前,所以第一批老人都坐不滿一個圓臺面——而工作人員已經不低于60位。與沈慧琴理念同步的,是一位剛退休的記者。她倒樂得很,“你們那么多工作人員就照顧我一個人,蠻好蠻好……”時至今日,“快樂家園”入住率接近了80%,也是微利,畢竟開發成本相當高。
“滬劇的臺詞都在教我做人”
養老產業的收益,可能在未來,目前,還是需要其他實業支持。現在回頭看看,沈慧琴的個性和膽識,使得她總是恰到好處地踩準時代的步伐。
1993年之初,她覺得單純憑唱滬劇的愛好是不能有穩定收入的,因此去徐家匯的一個成人學校學電腦,當時閔行的東區開發辦要招人,她前往應聘,一試就成。
此時,恰好開發辦有一棟樓想賣掉。她主動舉手道:“我來試試”——她想起老師諸惠琴有朋友認得媒體記者。于是,她打電話到報社刊登了廣告。然后,從開發辦申請了經費刊登了一則中縫廣告。
沒想到的是,購房電話一下子就打爆了,沈慧琴第一天就接待了一位抱著25萬元現金的客戶上門說是要買房。1993年的時候,這樣的場面并不多見,數錢數到晚上還沒收工。當時還有一位搭檔是男同志,來問她下班了嗎?她覺得按財務流程,兩人一起數更合理,馬上請他來幫忙。她至今記得晚上還請同事吃了六個餛飩。
幾天之后,又有一位60多歲的胖老太來看房,一口氣要買兩套。當時交通遠不如現在方便,沈慧琴就找來一輛自行車,讓老太太坐在后座上,推著她去現場看房。誰料,在下橋的時候,自行車平衡不好掌握,兩人摔到了地上。她看的房子在六樓,也沒電梯,她們繼續扶持著走上6樓,看了兩套房。老太太贊嘆道:“小姑娘,你這么誠心,摔了也沒怨言。這樣,兩套房我都買了!”
之后一個月內一棟樓很快就都賣完了!原本是隨便試試,沈慧琴卻充分顯示了能力。不久后,新東苑房產公司成立——“東”就是“東區”,“苑”就是要建造“花苑”式的房產。
“經歷過房產起伏、經歷過養老產業,促我思考,也幫助我學到了很多。唱滬劇讓我懂得了做人——每一句臺詞,其實都是在教你怎么做人——第一步,始終是要端茶送水搞衛生……”她對“快樂家園”的未來始終充滿了信心:“老人首先需要的是快樂,有了快樂才會有健康。養老一直不賺錢,有人問我——你的利潤點在哪里?我說,我的‘利潤點’,就是老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