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容本鎮:一幅光彩熠熠的文學圖景
    來源:《民族文學》 | 容本鎮  2024年12月12日11:02

    位于廣西西北部的河池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也是一片盛產文學、盛產作家的神奇土地。新中國成立至今的70多年間,這里走出了大批作家、詩人和評論家,赫然形成了一個隊伍龐大的多民族作家群體。河池市下轄的都安瑤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天峨縣、南丹縣、鳳山縣等,都形成了人數較多的作家群。駐地高校河池學院,被譽為“作家的搖籃”。據不完全統計,河池作家群共有中國作協會員50人、省級作協會員330人、河池市作協會員2800多人,共計超過3100人。若加上縣級作協會員和廣大文學愛好者,陣容就更加可觀了。

    據河池作家館展出的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河池作家群至今已形成了五個梯隊。第一梯隊以周鋼鳴、曾敏之、包玉堂(仫佬族)等為代表,他們承接20世紀30年代左聯文脈,開辟了河池作家白話文創作的先河,是河池作家中率先走向全國的先行者。第二梯隊以潘琦(仫佬族)、藍懷昌(瑤族)、藍漢東(瑤族)等為代表,他們的創作經歷了從寫民間故事、民俗風情到寫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不斷深入和升華的過程。第三梯隊的代表作家聶震寧、楊克、常劍鈞(仫佬族)等,都是創作成就突出、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作家。第四梯隊是河池作家群的主力陣容,主要以東西、鬼子(仫佬族)、凡一平(壯族)、紅日(壯族)、李約熱(壯族)等為代表,還包括包曉泉(仫佬族)、莫景春(毛南族)、黃土路(壯族)、翔虹(壯族)、韋馳(壯族)、譚自安(毛南族)、黃偉林(壯族)、張柱林、田湘、何述強(仫佬族)、周龍(壯族)、牙韓彰(壯族)、班源澤(瑤族)、金化倫、蘇滿勇、覃瑞強(壯族)、溫存超、譚為宜、鐘紀新、羅之勇、宋先周、潘瑩宇(壯族)、楊衍瑤(仫佬族)、童馨兒、桐雨(仫佬族)、瑤鷹(瑤族)、云海(壯族)、又見(壯族)、韋佐(壯族)等數十位活躍在當下文壇的作家、詩人和評論家。第五梯隊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銳作家和后起之秀,主要以費城(壯族)、劍書(壯族)、陸榮斌(壯族)、郭麗莎、藍定官等為代表。

    河池作家群不僅人數眾多、陣容強大,而且頻頻斬獲包括全國性大獎在內的各級各類重要文學獎項。東西以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和長篇小說《回響》先后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是廣西第一位榮獲兩項全國最高文學大獎的“雙獎”作家。他獲得各種文學獎、入選各種文學排行榜的作品不勝枚舉。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越南、泰、柬埔寨、瑞典、丹麥、捷克、馬來西亞等十幾種語言在海外出版發行,是作品被譯介到海外最多的廣西作家。他的《沒有語言的生活》《美麗金邊的衣裳》《耳光響亮》《回響》等多部作品改編為影視劇。東西是文學桂軍名副其實的領軍人物,是八桂大地一座巍然聳立的文學高峰。仫佬族作家鬼子以中篇小說《被雨淋濕的河》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是緊隨東西之后榮獲魯迅文學獎的第二位廣西作家。老一輩仫佬族作家包玉堂的組詩《春色滿壯鄉》獲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作品獎(“駿馬獎”前身),組詩《紅水河畔三月三》及同名詩集分別獲第二、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幾遄骷宜{漢東的《賣豬廣告》等作品先后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優秀作品獎和莊重文文學獎。毛南族作家譚亞洲的短篇小說《狩獵毛南山》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散文集《琴心集》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其作詞的歌曲《三月三 九月九》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等。瑤族作家藍懷昌的散文集《珍藏的符號》、仫佬族作家包曉泉的散文集《青色風鈴》、壯族評論家黃偉林的評論集《轉型的解讀》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幾遄骷壹t日的長篇小說《駐村筆記》、壯族作家李約熱的小說集《人間消息》、毛南族作家莫景春的散文集《被風吹過的村莊》同時榮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廣西成為當年全國獲得駿馬獎最多的省份之一,而這三位作家都同屬河池作家群。壯族作家凡一平的小說集《上嶺戀人》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小說《非常審問》先后獲《小說選刊》雙年獎和第十六屆百花文學獎。查閱相關資料,迄今為止,廣西共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53項,其中河池作家獲15項,占比28.3%。從新世紀以來的第七屆(2002年)至第十三屆(2023年),廣西共獲得駿馬獎13項,河池作家獲5項,占比38.5%。

    在河池作家群中,常劍鈞(仫佬族)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劇作家,他與梅帥元、陳海萍共同創作的壯劇《歌王》先后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七屆文華大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是一個囊括了全國最高級別戲劇獎的優秀劇目。他與張仁勝執筆創作的彩調劇《哪嗬咿嗬嗨》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演出獎、第六屆文華獎·文華新劇目獎。他與裴志勇(瑤族)擔綱編劇的彩調劇《新劉三姐》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十七屆文華大獎。此外,河池作家群成員獲得全國重要文學期刊年度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等獎項,入選各種文學排行榜的優秀作品數量眾多,舉不勝舉。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新中國成立至今,有四位廣西文聯主席和兩位廣西作協主席來自河池作家群,前者為周鋼鳴、藍懷昌(瑤族)、潘琦(仫佬族)、東西;后者是藍懷昌(瑤族)和東西。不少人擔任過廣西作協專職或兼職副主席,如包玉堂(仫佬族)、鬼子(仫佬族)、凡一平(壯族)、紅日(壯族)、覃瑞強(壯族)、李約熱(壯族)、田湘、莫景春(毛南族)等。廣西作協是一個全區性作家組織,能夠進入主席團的,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河池作家群現象是八桂大地上光彩熠熠的文化盛景,也是中國文壇一道獨特的文學景觀。探究河池作家群崛起的過程和經驗,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的課題。對此,我們可以從不同層面、不同路徑、不同角度進行探討和分析。本文試圖從外部因素和內在動因兩大視角、兩個維度進行考察、梳理和探究。外部因素包括地理環境、人文歷史、民族文化等要素;內在動因是作家們的內心信念和內在驅動力。前者為河池作家群的孕育、成長和崛起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滋養條件,后者則成為作家們不懈追求的精神信仰和強大動能。

    先說外部因素。首先是邊遠獨特的地理環境。河池市位于云貴高原南麓,山脈延綿,峰叢高聳,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素有“喀斯特王國”之稱。貧瘠的土地,艱難的生存環境,獨特的地理空間,鑄就了人們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精神特質以及在嚴酷大自然中超強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智慧。面對險峻的大山和貧困的故鄉,作家們沒有聽天由命,沒有怨天尤人,沒有等待沉淪,而是以堅強的性格、隱忍的毅力和熾熱的情感,書寫自己的故鄉,吟詠腳下的土地,懷念自己的親人,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把自己出生、成長和生活的地理空間,轉化為創作的題材、背景和場域,轉化為傾訴內心情感的對象,轉化為寄寓自己美好理想的伊甸園。他們勇于正視現實中的苦難與掙扎,直擊社會中的荒誕與不公,揭示人性中的美丑善惡。他們把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轉化為五彩繽紛的文學作品和廣袤深邃的藝術世界。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故鄉,客居異地,但無論走多遠,無論離開多久,卻始終情系桑梓,魂留故土。東西早已不是住在窮鄉僻壤整天頂著烈日干農活兒的那個小男孩,但無論他取得多大的成就,無論身上有多少光環,他的心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那個叫谷里的小山村,沒有離開過住在小山村里勤勞、慈愛、善良的老母親。他的散文《故鄉,您終于代替了我的母親》,把一位平凡、質樸而偉大的母親寫得令人肅然起敬,把隱藏在大山深處的谷里屯寫得蕩氣回腸。壯族作家凡一平的“上嶺村系列”,把自己的地理故鄉變成了文學的故鄉,把原先默默無聞的上嶺村變成一個彌漫著濃郁文學氣息的村莊,性格各異、活靈活現的各色人物,復雜曲折、跌宕起伏的鄉村故事,古老淳樸、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令人心生向往,流連忘返。仫佬族作家鬼子以桂北地區為背景精心構建的“瓦城”以及在“瓦城”中發生的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故事,把生活的艱辛、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彷徨無奈寫到了極致,讓人感到痛徹心扉的同時,又從作家的悲憫情懷中感受到一絲絲光亮和暖意。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河池作家熱愛故土而不囿于故土,關注家鄉而不局限于家鄉。他們打破地域界限和思維局限,不斷拓寬視野,更新觀念,自覺學習借鑒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敏銳地捕捉時代律動和審美趨向。河池是劉三姐的故鄉,劉三姐傳說、劉三姐歌謠、劉三姐形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在作家們的眼中和筆下,劉三姐的形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和樣貌。她的本質沒有變,也不能變,她永遠都是一位充滿正義感、聰明美麗的歌仙,但在新的創作中,她的形象、她的歌謠,總是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時代元素和時代色彩,一代又一代跳動著時代脈搏、契合時代審美風范的“新劉三姐”的出現,足以說明作家們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和創作理念。對故土鄉村的每一絲變化,作家們保持著敏銳的嗅覺和觸角。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舉國關注的鄉村振興行動,都極大地激發了作家們的創作熱情和投身一線的強烈欲望。潘紅日(壯族)、李約熱(壯族)、莫景春(毛南族)等都曾在駐村第一線櫛風沐雨、披星戴月,他們都在作品中真實地記錄了鄉村“浴火重生”的艱辛、陣痛和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動地描繪了新時代新農村的壯美畫卷和精神風貌。

    其次是悠遠深厚的人文歷史。盡管河池地處邊遠,交通閉塞,很多地方在古代都實行土官治理制度,但強大的中原文化仍較早地在這里扎根、傳播、產生廣泛影響。朝廷謫官、流寓文人、外地客商、地方士子等,源源不斷地為當地帶來中原文化和儒家思想?!疤K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晚年被貶謫宜州,在窮困潦倒中設館授學,用儒家文化教化當地士子及百姓,受到當地百姓的敬重和愛戴。黃庭堅客死宜州后,宜州人民為紀念這位大文豪,修建了以他的名號山谷道人命名的山谷祠。千年以來,山谷祠多次損毀,又多次重建,成為宜州人求學、讀書、祭祀的神圣殿堂。北宋時期在宜州出生的馮京,是廣西歷史上第一個三元及第狀元,也是廣西僅有的兩個三元及第狀元之一,曾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馮京為官清廉,政聲卓著,至今仍是宜州人引以為豪的歷史名人,建于宜州的馮京公園,是河池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區。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河池地區考察游歷數十天,足跡遍及宜州、金城江、南丹等地,留下了兩萬多字的游記作品。羅城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的初仕之地,他在這里留下的廉政風范、廉政文化和詩歌作品,已成為令后人敬仰追慕的寶貴精神財富。被譽為“嶺南才子”“兩粵宗師”的清末壯族大學問家、教育家鄭獻甫,曾應邀擔任宜州三大書院山長,常年講學授課,培養了大批當地學子。抗日戰爭時期,河池地區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大西南后方的交通要道,高官政要、軍人將士、文人學者、商販行旅等,頻繁往來于重慶、貴州、河池、柳州和桂林之間,河池沿途城鎮成為各色人等的落腳點和信息集散地。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竺可楨校長在率領浙江大學西遷過程中,曾一度在宜州立足辦學。浙大西遷,不僅彰顯了中國學界的錚錚鐵骨和民族氣節,同時也給宜州帶來了“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和崇文重教的濃厚風氣。巴金、田漢、豐子愷、司馬文森、徐悲鴻、馬一浮、徐松石等著名作家、藝術家和文化學者都曾在這里駐足停留,都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和著作。當代河池作家和河池文學,就是在承接千年文脈的歷史傳統和海納百川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和發展壯大的。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學傳統,不僅培植了當代河池作家悠遠的歷史眼光和文學情懷,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資源和創作靈感。

    再次是斑斕多彩的民族文化。河池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境內有壯、漢、瑤、苗、仫佬、毛南、侗、水8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約85%。在河池市所轄的11個縣(區)中,有5個是民族自治縣。境內多民族交錯雜居,和睦共處,守望相助,共存共榮。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多民族聚居的河池市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典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和諧的典范。同頂一片天,同居一座山,同飲一江水,同耕一垌田,同上一所學校,同在一個單位,同住一棟公寓樓,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互相通婚,互為親戚。許多家庭就是一個“多民族”之家,比如仫佬族作家潘琦家就有四個民族,他在散文《我家開放四朵花》中寫道:“我家是個民族大家庭,有仫佬族、壯族、瑤族、漢族四個民族,各個民族過端午節的方式都不盡相同。全家只有妻子是壯族,在我們家屬于‘少數民族’,可在晚飯問題上,她說話最算數。”散文生動地記述了一大家子一起動手準備端午節晚餐時妙趣橫生、其樂融融的溫馨情景。潘琦一家就是民族團結的生動寫照和縮影。各民族錯雜而居,親近相處,友好往來,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孕育形成了博大包容、斑斕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各民族在交融中,又保留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和鮮明色彩,如各個民族的重要節慶、傳統服飾、民間歌謠、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婚嫁儀式、殯葬習俗、生產生活習慣等。于是,在河池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上,劉三姐文化、山歌文化、銅鼓文化、密洛陀文化、白褲瑤文化、“三尖”文化、依飯節文化、儺文化、民族民間宗教舞蹈文化、長壽養生文化等民族地域文化大放異彩,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自然形成。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素有山頭尖、筷頭尖、筆頭尖的美談,“千年仫佬,三尖羅城”已成為羅城響亮的文化符號。羅城文化積淀深厚,民族團結和諧,作家藝術家人才輩出,文藝創作成就顯著,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廣西文學創作強縣”“廣西書法之鄉”等榮譽稱號。河池作家們吮吸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斑斕多彩民族文化的豐富營養,又緊跟著日新月異、闊步前進的偉大時代節拍,從而鑄就了感知生活、洞察生活、剖析生活的開闊視野和敏銳目光,身上凝聚和透射出多元、多維而獨特的文學氣質。他們腳踏堅實的土地,又仰望高遠的天空;筆尖對著美麗的南方,眼睛又遠眺著遙遠的世界。在風云際會、龍騰虎躍的中國文壇,河池作家蓄勢而起,策馬揚鞭,呼嘯向前,一展多民族文學勁旅的雄風。

    然而,僅有地理環境、人文歷史、民族文化等這些外部因素,還遠不足以說明和解釋河池作家群現象。若要更深入地探究原因,還需從作家自身尋找,從內因的層面和維度去尋找。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深刻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起根本性、決定性作用的。在第五次仫佬族文學發展交流會上,談及仫佬族作家與河池作家成長成功的奧秘,潘琦將其概括為七種“氣”:成在志氣,贏在和氣,貴在大氣,清在正氣,硬在骨氣,傲在底氣,雅在才氣。這七種“氣”,就是蘊藏在作家身上的內在氣質和品格,就是內因。但我更愿意用一個詞來概括和表達:信念。我以為,當河池作家們把文學當成一種信念,才會產生出強大而持久的內在驅動力,才會孜孜以求、百折不撓地跋涉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才會把文學當成一生不可舍棄的事業和追求,河池文學創作才會呈現出不可阻擋的發展態勢和強勢崛起的景象。

    把文學當成一種信念,就是發自內心地對文學崇敬和景仰,就是對文學有一種矢志不渝和堅定不移的追求。有了信念,就有了方向、目標、動力和韌性,就有了不到長城非好漢、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和信心,就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雄心和壯志。

    首先,把文學當成一種信念,就能在作家心中形成一種強大的內生動力。很多作家開始寫作時,或許并沒有把文學創作當成一生的事業,只是不停地寫,長年累月地寫,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和打擊,仍然持續不懈,心無旁騖,寫著寫著就放不下、離不開了,寫作就成為一種內心的需要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東西曾表示過,他選擇寫作,首先是對寫作感興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糊口和謀生,是為了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窮則思變,他不甘心像祖輩那樣在大山里當一輩子農民,年復一年地留在遠離城市文明的貧困山溝里。但要想選擇一條走出大山的路并非易事。他選擇了考大學,選擇了寫作。因為,做生意沒有本錢,學音樂買不起樂器,當運動員沒有條件,從政不敢奢望,只有寫作的成本最低廉、投入最少,有了筆和紙就可以寫作,就可以在文學的天空自由翱翔。他一路堅持寫作,居然讓自己走出了偏僻的大山,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他在文學創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找到了生命的樂趣和幸福,文學也漸漸變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陽光和空氣。常劍鈞、鬼子、凡一平、李約熱、何述強等,都是靠寫作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又都把寫作當成了一生的事業和不懈的追求。許多中青年作家也如他們一般,抱著心中的信念,孜孜不倦、無怨無悔地跋涉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

    在河池,文學不僅是作家心中的信念,也廣受平民百姓的尊崇和熱愛。在人們心目中,文學是崇高和神圣的,文學創作成為受人追捧的行為,作家成為受人敬重的對象。人們熱愛文學,談論文學,聚會聊天時只要有作家在場,文學往往就成為談論的話題,作家就成為聊天的主角。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中若有人癡迷于寫作,不會被人嘲笑,只有高興、鼓勵和祝福。河池人對文學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熱愛。濃厚的文學氛圍,先行者的示范引領,相互激勵的文學場域,吸引著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紛紛集結到文學的旗幟下。記者、編輯、教師、醫生、法官、律師、警察、公務員、公司職員、農民、打工者、個體老板、自由職業者等等,他們紛紛從不同地域、不同方向奔赴文學,投身文學創作的隊伍。分布在各行各業的作家們,一邊致力于做好本職工作,一邊在文學創作中揮灑著自己的才氣和激情。這種文學的基因和對文學的執念,也傳承到了大學生和中小學生之中。他們崇尚文學,熱愛寫作,仰慕作家,為自己母校走出去的校友作家感到驕傲和自豪。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成立文學社,編印???,舉辦讀書會,積極參加征文比賽活動,為成為未來的作家學習觀摩、演練技能、積蓄力量。被譽為“作家搖籃”的河池學院,不僅源源不斷地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文學創作人才,為河池文學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作出重要而獨特的貢獻,自己也形成了一個“河池學院作家群”。

    團結合作、包容互助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是河池作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品質,是形成良好文學生態的重要保證。作家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交往交流直率坦誠。探討創作、點評作品不遮不掩,直陳利弊,有觀點碰撞和意見相左,有高聲爭辯和面紅耳赤,但沒有惡意貶損、詆毀和拆臺行為,沒有互相鄙視、文人相輕的惡俗陋習。有誰發表作品,有誰獲獎,沒有妒忌,沒有不服,有的是高興、祝賀、看齊和追趕。潘琦擔任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時,十分強調文藝家隊伍要樹立團隊精神,要有“一人得獎,大家光榮;一人成功,大家祝賀;一份豐收,大家喜悅;一人幸福,大家分享”的胸襟和氣度。河池作家們以實際行動體現了潘琦老部長的主張和愿望。河池市文聯主席潘紅日不無自豪地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河池作家群的每個作家都能在團結的氛圍中迅速找準定位、獲得助力。年輕作家也很容易獲得前輩作家的關注和扶掖?!泵坑凶骷壹尤胧〖壱陨献骷覅f會,或在大刊名刊上發表作品,或獲得重要文學獎項,潘紅日和作家們都第一時間表示祝賀,為之感到高興。對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作家和后起之秀,則熱情鼓勵,積極扶持。近年來,河池市文聯、作協先后推薦近50名作家進入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少數民族作家培訓班等班次學習深造,是廣西進入魯院學習人數最多的地級市。邀請名家前來講學授課、組織全國名家到河池進行文學創作交流活動、召開作家作品研討會和讀書分享會等各種文學活動,為河池作家尤其是年輕作家們提供了很多學習交流和拓寬視野的機會。加強與刊物的聯系與合作,在河池市下屬11個縣(區)和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河池市中級人民法院成立文學創作閱讀中心,成為全國擁有創閱中心最多的地級市。

    作家們因熱愛文學、執著于文學而營造出來的熱情氛圍,也深深影響和感染著當地許多工商界人士。他們對文學也懷著一種崇敬與熱愛,文學似乎也成了他們心中的情結。他們樂于與作家交朋友,樂于參加文學界的活動,樂于為文學活動提供贊助和支持。甚至有企業明知在經濟效益上難有回報的情況下,仍不惜投巨資興建具有地標性意義的文學文化設施,如河池作家館、東西文學館、凡一平文學館等。他們要讓這些文學文化設施成為當地百姓尤其是青少年的求知殿堂。企業家們為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和地方文化建設慷慨解囊的善舉,透射出一種超越功利、立足長遠的大情懷和大境界。

    探究河池作家群現象,不能不談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我以為,當地黨委、政府對文學意義、文學作用、文學力量的深刻理解和認識,才是他們重視和支持文學的根本原因。是文學打開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情感,提升了他們的胸襟和格局。因此,在他們的施政理念、施政策略、施政實踐中,就自然而然地融入文學的靈魂和要素,使之成為施政行為的應有之義。他們明白,文學和文化建設,不是可有可無或無足輕重的軟任務,而是施政的重要領域、重要任務,是不可忽視、不能偏廢的職責所在,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和有機組成部分,是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文化品牌的特殊需要和重要抓手。他們還明白,作家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作家們心中那桿秤所掂量。更重要的是,作家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民心、民意和民情。這是一種施政壓力,也是一種施政動力。明確了責任和使命,有了壓力和動力,他們的胸襟與格局便會豁然開朗,對文學和文化事業的重視支持也就順理成章。早在1984年河池地區文聯成立時,時任地委書記韋成棟就欣然受聘擔任名譽主席,表明地委、行署對文聯和文藝工作的重視與支持。

    由于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河池市經濟落后,財政困難,但對文學創作和文藝事業的支持力度卻是“大手筆”。設立“劉三姐文學藝術獎”“河池文學創作人才小高地”;資助出版“21世紀河池本土作家文叢”“河池作家文選”叢書,推出文學作品38部。大化瑤族自治縣還推出“大化作家文選”叢書共10部作品。宜州編輯出版“1979—2019廣西宜州文學作品典藏”4卷。河池市及所轄11個縣(區)都創辦有文學刊物,并有專項辦刊經費,有固定辦公場地,有的縣還落實專門的人員編制。雖然都是內部刊物,但對培養文學新人、助推文學新人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后來活躍在廣西文壇乃至聲名遠播的河池作家,都曾在這些雜志上發表過作品,留下過足跡。2022年,河池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河池市壯大“河池作家群”實施方案》,由市財政每年撥專項經費支持本土文學創作,大力推動河池文學事業繁榮發展,開創了一個地級市支持本土作家群建設的先河。這一方案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河池多民族作家群進一步發展壯大,河池作家群現象將更加令人矚目。

    當文學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其所煥發出的創造力和沖擊力是巨大的,所溢出的社會影響也是巨大的。河池多民族作家群已成為河池市一個響亮的文化品牌,為加強和深化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樹立民族地區鮮明豐滿的文化形象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也為提升民族地區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提供了新的啟示和借鑒,拓寬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国产区香蕉精品系列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一色屋精品视频任你曰| 91精品国产麻豆福利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不卡|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999国产精品|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精|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86|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园产越南| 国产精品 猎奇 另类视频| 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精品午夜国产人人福利|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久久福利资源国产精品999|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小视频免费无限app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国产综合精品女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亚洲精品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