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水《問學記》:在文字間感悟“問學”真章
揚之水的《問學記》中那些文人文心文事,看似是簡單的文字述說,讀來確能使人心有所悟。“有事,弟子服其勞”,這句話無論何時讀來都會讓我的心為之一顫。揚之水是這句話之精神的踐行者,她曾在日記中這樣記述與徐梵澄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不過,稿子需要一一抄定。我表示愿意承擔?!焙唵蔚膬删湓挘褤P之水甘之如飴的弟子之勞盡述。
書中所記述的那些先生們,作者謂之“藹然長者”,她通過《問學記》,讓這些“藹然長者”集中出場,以文人散淡軼事的方式給我們講述著文心的構建和文人的自覺砥礪之路。以此,揚之水通過《問學記》將他們推為眾人之先生。徐梵澄先生說:“我向不以靈感為然,學識方為第一,所謂厚積薄發(fā)是也。”這使讀書人更知手不釋卷乃拙之達途。說到谷林先生,揚之水有著這樣的文字描述:“的確心無點塵,渣滓日去,散散淡淡瘦出的一剪清癯。”這心無點塵、渣滓日去,非日日向學、日日自新自醒難以建功。面對金性堯先生的女公子,揚之水“不敢再問是否還能讀書,而心里知道,不能讀書,對先生來說,生之樂趣也就沒有了”。把讀書視作人生之樂趣,是金性堯先生一家?guī)Ыo揚之水的印記,揚之水又把這種印記帶給讀者。說到“空如有”的金克木先生,揚之水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裝備這樣的頭腦,要讀多少書?若要靠買書來讀,該需要多大的書房呢?”“這樣的頭腦”,是怎樣的頭腦呢?揚之水以未明之言言明了一種讀書人所能達到的化境,使人讀來心向往之。
“衛(wèi)星總設計師胡海鷹說:‘熱愛是一時的,剩下的全是責任;喜悅是一刻的,剩下的全是投入。’”揚之水說:“我認同這里的后一句。其實所有的投入,都是心甘情愿。”揚之水曾任讀書雜志編輯長達10年,她盡于編輯之責,問學一眾“藹然長者”,問學書海,問學于心,終得所愿,個中辛勞可見一斑。豈止《讀書》十年,觀之《問學記》的代序和附錄可知揚之水是一生問學,在這一點上,可為讀書人表率。揚之水說:“80年代令人感念不置者,對我來說第一是對學歷的寬容?!必M止那個年代,又豈止于學歷這一個端口,肯于一生問學的揚之水獲得的又豈止是寬容,她獲得的是一種生命的風云之氣。
《問學記》的閱讀,一開始對我來說并不輕松,隨著逐步的深入才漸次變得順暢,其中的意趣和閱讀的福祉也隨之而來。我相信有這種感受的讀者不止我一個,而問學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世上沒有一步白走的路,自然也沒有一本白讀的書。問學者,當讀《問學記》。當下中國已進入全民閱讀的時代,問學之路已是眾生之路,從這個角度來說,揚之水的《問學記》已具備了普遍的推廣意義。
(作者系中宣部版權管理局社會服務處一級調(diào)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