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少年對“自己的文學”的信心
少年時期,是兒童向成人的過渡階段,是身體發育,心靈也要跟隨適調的階段,也是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階段,在這一階段,海量信息以各種方式觸及少年,在整合與內化中形塑著其人格和行為處事的原則。在知識網絡化、信息碎片化的當下,如何用文學和閱讀的力量幫助孩子安然度過這一階段,絕非易事。其中,少年文學如何參與,又面臨著哪些機遇與危機?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當代少兒文學創作與研究國際論壇暨《全國優秀作文選》四十周年刊慶活動上,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就此展開熱議。
將成長看成自己的基本命題
上世紀80年代初,作家曹文軒就反對將主題較為深入的兒童文學作品冠以“成人化”的標簽。他曾提出過一個口號,指出當時的兒童文學不能忘記中學階段這一塊廣闊的“貧民區”。針對這一階段的創作,便是少年文學。在曹文軒看來,少年小說雖與成長小說在定義上有一定區別,但成長應當被少年小說視作自己的基本性質——好的少年小說、有深度的少年小說,應將成長看成自己的基本命題。
“少年小說或曰成長小說的出現與格局的形成,表明了兒童文學對一定年齡兒童成長的關注,這種作品與這一年齡階段兒童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與心理等契合。閱讀這樣的作品,對于他們的成長無疑有很重要的意義。”曹文軒表示,當許多兒童進入少年期,會發現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痛苦的過程,本是一片沒有太大動靜的心田,忽然在一場春雨之后,變得生機盎然。“然而這片心田生長出來的并不都是一樣的東西。它們是互相排斥的,傾軋、沖突,無休止地發生著。當然,這其中總有一股新鮮、向上的力量,在各種混亂的力量中企圖直線向前。”與這一時期復雜的心理狀態對應的文學作品,不會向著曾經不言自明的“兒童文學”靠攏,而是要“遠遠地甩開它,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飯”。
“作為個人所處的現實世界,和作為個體的自我,是成長小說的兩個要素。”評論家陳香說,“成長小說所呈現的,既是個體的經歷和變動,更是個體激烈的內心沖突與細微的情感、精神變化。”她提出,“改變”是成長小說中的一個關鍵詞,也構成了作品的敘事維度。同時,“成長”是一個“尋找”的過程,成長小說中的成長需要彰顯一種更為穩定的價值觀,提供一種“度過磨難和沖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的動力。當對近十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成長小說進行研讀時,陳香發現了兩個重要的變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具代表性的成長小說中,少年面對的窘迫往往是外在現實的困擾,近十年來,成長主題則從外界的壓迫困擾,轉化為“主體性”生成的過程。同時,與當年作品中更多展現作家成長記憶與經驗的回望性書寫相比,如今的成長小說與現實主義書寫擁有了更為密切的關系。
“少年小說敘事的主要目標是一種進步性的解放。其中,成功的少年小說必須描繪年輕人對個性化的渴望,和對自由地掌控生活、表達自我的渴望。”英國評論家凱倫·蔻茨表示。
娛樂環境下,如何恢復對文字的信念
曹文軒曾經提出的“貧民區”,在經歷了兒童文學黃金十年的發展后,是否已經“脫貧”?這一點,學界并未給出確鑿定論。但當跨入21世紀后,我們面對著少年文學創作領域中另一層意義上的貧乏。2018年,評論家李東華曾經在《少年文學的缺失意味著什么》一文中表示,新世紀原創兒童文學的版圖上,少年文學的缺失與其說是一種“丟失”,更可能是一種“退卻”。隨著兒童文學的讀者成長為“準成人”,他們自身知識、情感、經驗的豐富與發展,理應倒逼作家升級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及作品的文學性,并深入讀者的精神世界。事實情況是,無論是市場,還是作家、評論家,對少年文學自身的創作規律、所承載的內容,尤其是對寫作對象在這個時代具體、新鮮的生活,都缺乏細致深入的研究和探尋。
本次論壇上,評論家李利芳印證了李東華之前的判斷:一直以來,兒童文學創作與研究界對當下少年文學發展整體水平持不滿意、不理想的判斷。“少年寫作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少年寫作與少年文學幾乎沒有融合度。功利性教育背景下,文學在少年精神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被嚴重忽視,所有這些問題似乎愈演愈烈,而我們卻一直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路徑與舉措。”
她提出的“功利性教育”,也導致了作家陸梅談及的這樣一種情況:“客觀上,課業和升學的壓力幾乎擠占一切,少年文學的‘理想讀者’似乎不再閱讀”。身處網絡時代,每個人都被撲面而來的信息所填滿、所顛覆、所改變、所困住。網生代的孩子倘若在學習之余能有自己的碎片時間,也多被游戲、動漫、密室逃脫等各種迭代更新的二次元世界所吸引。“當媒介生態、閱讀形態、娛樂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時,身處這一歷史轉折中的文學創作和文學審美、文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都被互聯網和新媒體全面改寫。”陸梅說。
在這種“功利性教育”的壓力下,李利芳也認為,如果提供給青少年的文學作品本身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與情感共鳴度,就很難與電子文化產品積極抗衡。她表示,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文學內外兩方面:“從文學內部來看,深耕少年文學創作的作家群體沒有形成氣候,少年文學種類、主題、題材都不夠豐富,復雜性敘事與文學思想深度探索不深入,少年文學缺少名家名作;從文學外部來看,少年學業壓力與生活方式嚴重影響了文學閱讀,少年文學發展缺失有利的生態環境。”李利芳指出,如果這種情況長期持續,文學追趕少年生活變遷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在狹義的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之間,作為過渡帶的少年文學就會越來越萎縮。“這樣一種斷裂性的現狀只能迫使少年人去尋找其他即時娛樂的替代品來滿足精神需求,由此少年文學從閱讀到創作傳承都會面臨一系列典型問題。”
“也許真正困難的,是在整個媒介環境、教育環境、娛樂環境下,怎樣讓少年們重新恢復對文字的信念,重新建立他們對‘自己的文學’的信心。”陸梅說。她表示,這個在世界范圍普遍存在的難題,也是對包括她在內的作家的考驗,“像我這樣的寫作者和更優秀的寫作者,都有一個基礎信念——寫下去,直面困難,直面鮮活復雜的世界。這個‘直面’的第一步,是走向少年們,走進他們的生活和心靈。”
“少年寫作”所帶來的啟示
還有一種可能,則如陸梅所期待的——作為同齡人的代言人,總會有一些少年寫作的孩子,會不拘于一次元、二次元,以文字的力量來構建一個更多元、更深闊的新宇宙,比如郁秀的《花季雨季》、蔣方舟的《正在發育》、韓寒《三重門》……當我們將對少年寫作的期待投注向少年群體時,是否會找到一些更為在場的聲音?
視頻發言中,凱倫·蔻茨和美國評論家莎拉·施韋貝爾不約而同提到了來自S.E.欣頓的《追逐金色的少年》。欣頓15歲就寫出了這本小說,18歲時小說出版問世,獲得了許多同齡讀者的青睞,也成為青少年文學的經典之作。談到這本由青少年所寫、關于青少年、為青少年而寫的書時,作者曾告誡成年作家:如果你不自己來說,那就不要說,因為說出來的就是假的。青少年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他們討厭任何虛假的東西。莎拉援引學者邁克·卡登的話表示,在這個基于年齡段的文類中,成人為模仿真實的青少年聲音而創作的小說本質上是具有諷刺意味的,其中所謂的“青少年聲音”不可能是真實的。
矛盾的是,即使青少年才華橫溢,但在商業出版領域也會遇到很大障礙,他們創作的圖書更可能給人“稚嫩”和“業余”的感覺,而不是“真實”。所以即使到了幾十年后的今天,《追逐金色的少年》所取得的成功依舊十分罕見。“盡管他們的創作前景不太明朗,有兩個趨勢值得注意:青少年正在越來越普遍地成為此類小說的共同創作者,出版商也正在探索一個介于青少年和成人之間的新的細分領域,這些書籍的作者多為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以自己的青少年經歷為基礎寫作。”對此,凱倫則進一步分析為“青少年自白寫作”:“一方面,自白者試圖揭露自己的所思所為,另一方面,他們試圖表達自己遭遇的經歷,想要用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并期待他者回應、理解和共鳴。”她同時表示,21世紀的科技進步和社會表達方式的變化,重新激活了青少年小說從性別、階級、種族、家庭角色、制度等議題中尋求突圍的書寫。
“從未成年人的整個年齡段來看,少年時期是獨立創作文學可行性最強的時期。”李利芳表示。她提出,少年在學科知識儲備,文學理解與表達能力,認知、情感、思想發展等方面,都處于一個迅猛的上升期,且青春期身心劇烈變化帶來的表達沖動,都使得少年寫作能夠成為一種少年表征自我、實現自我價值、自然記錄少年情感與少年生活的原生態文學資源。
回到國內領域,這種“新鮮”的聲音其實早已出現。在評論家徐妍的觀察中,20世紀末,由《萌芽》雜志社策劃的“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催生了青少年文學創作的熱潮。當時許多青少年寫作者以反叛的方式表達自我,試圖以亞文化的立場來表達自身。徐妍認為,作為21世紀以來中國文壇一個特別的寫作現象,青少年寫作自此步入繁榮發展的階段,并發展出依靠于青春圖書市場的“粉絲文化”。在韓寒、郭敬明等成為青少年亞文化寫作、時尚寫作的領軍人物的同時,張悅然等作家則突圍出了一條純文學寫作的路徑,在創作手法、文學觀念上結合文學史上主流的現代主義,文化觀念融合了青少年所推崇的亞文化。數年后,當青少年寫作在圖書市場陷入危機時,純文學青少年寫作慢慢“突圍”:笛安、徐璐、七堇年雖然在小說中注入了青春文學的時尚要素,但始終堅持純文學品格;周嘉寧、顏歌、蔣峰、鄭小驢、霍艷等無論如何在先鋒、寫實、玄幻、懸疑的小說樣式中變化,都不逾越純文學底線;文珍、甫躍輝、張怡微等學院派青年作家更是后來居上。“純文學青年作家的種種努力,都在表明:不死的純文學在大時代中往往置之死地而后生。”徐妍說。
其實在談論青少年的同齡寫作時,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寫作能力本就是青少年整體知識結構和審美理念的體現,這些素質除了言傳身教,最主要的培養渠道就是范圍廣、質量高的閱讀。那么當這一議題回歸到更為廣泛的創作群體,又會給成年作家帶來怎樣的啟示?
“少年實際閱讀的文學口徑更寬,廣泛涉及面向成人的文學與網絡文學,它鮮明地標識出少年的自主審美判斷與潛在的審美能力,可以成為成人專門為少年創作文學時的美學參考,對于確立少年文學的評價標準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李利芳說。她表示,這提醒了成人作家的少年文學創作要與少年寫作建立起鮮活的對話關系。同時,這也提醒了兒童文學學界要將少年寫作、少年閱讀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重視其在深入認識理解新時代少年、推進少年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實踐與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