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也趕來看首演,徐則臣原著改編話劇《北上》北京站成功啟幕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茅盾文學獎捧場,而且是在劇場里?這一幕,發生在11月22日晚,國家話劇院劇場,大型話劇《北上》的北京站首演現場。
《北上》是由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指導,杭州演藝集團、杭州話劇藝術中心、濱江區委宣傳部、拱墅區委宣傳部、臨平區委宣傳部出品,新華網聯合出品,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團、杭州話劇藝術中心、杭州墨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制作的運河題材大型話劇。
該劇作為中國文聯2024年重點創作目錄支持類項目、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舞臺藝術揭榜掛帥資助項目、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資助項目和2024年杭州市文藝精品工程重點扶持項目,通過演繹由杭州至通州、綿延運河兩端的人間世情,講述一段跨越百年的運河史詩,旨在通過文化意義上的努力“喚醒”大運河,并讓當下的人們與歷史建立起深遠的聯系,傳唱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壯歌。
古今共融 運河文化綿延千年
水流不息,文脈不絕。作為《北上》原著作者徐則臣的良師+摯友,北京站首演當日,著名作家莫言也來到了現場。
開場前接受采訪時,當被問及莫言怎么看待《北上》被改編成話劇,徐則臣打趣道:“電視劇、話劇……他肯定覺得不夠,還會鼓勵我去嘗試更多IP的改編。”
而今晚,也是書寫運河多年的徐則臣首次看到自己這部作品被搬上話劇舞臺,演出結束后,他感慨道,“我剛坐在臺下看,一直聽臺詞里講‘作者說’、‘作者又說’、‘作者還說’……但現在我這個作者只想說,‘這部戲演得真好’!”
《北上》首演現場,還為導演李伯男舉行了藝術總監授牌儀式,他也分享了執導這部作品的諸多感受:“從茅獎作品到舞臺,一場運河之旅,我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創作遠行,感謝諸位和我們一道共證此情。”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作為一條跨越時間、地理與文化的超大體量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積淀了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杭州、揚州、淮安、聊城、通州……運河沿岸重鎮景象各異,旅人們思古懷古、流連忘返。
從觀眾角度來看,《北上》并不滿足于以傳統的舞臺藝術形式呈現運河百態,而是不斷創新已有的文藝表達,通過榫卯結構拼接出的充滿思辨性和多義性的“船”、通過“古”“今”雙演區的錯落并置、通過漸強的樂曲動機共同拓寬歷史的縱深感,闡發運河主題的多義性,構建出一個開闊、厚重的舞臺世界,完美地實現了“船頭船尾都是故事,岸上水中都是人生”的藝術暢想。
從內容到形式,深切的古今共融奠定了話劇《北上》鮮明的創作特征與獨一無二的藝術氣概,而觀眾們也從這一文藝作品中獲得了重要的啟示:溯歷史的源頭、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
南北共振 杭產話劇煥發光彩
百年以前,詩人王維珍曾為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標志性建筑“燃燈塔”留下“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認通州”的詩句。千百年間,無數人曾登上競渡的舟船,在這條湯湯大河之上留下履跡。
而今,依托徐則臣曾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國家一級編劇解濤、青年學者解子昂幾易其稿,國家一級導演、文華獎得主李伯男精心打磨的運河題材杭產大型話劇《北上》也攜著沉甸甸的期許與熱望,來到北京與觀眾相見。散場后,觀眾們紛紛表示不虛此行,“看到了一個史詩般的運河故事!”
今年9月,話劇《北上》在運河南源端點杭州首演,對運河懷有深切感情的人們歡聚一堂,演出現場盛況空前,作品收獲了許多真摯的認可與切中肯綮的意見。
從戲中到戲外的“北上”,使虛構與現實在空間上遙相呼應——晚清時的小波羅、謝平遙等人出發時,有一艘好友相贈的大船,與一個溫暖的“旅行團”;今時今日,這支年輕的演職員隊伍開啟了“杭話”的“北上”,行囊中也裝滿了各位觀眾的厚愛。
和合共生 民族基因賦能創作
在話劇《北上》的創作歷程中,創作者、表演者與觀眾都感受到了一種共識:“北上”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方向。
通過這一動詞的向度,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這條河的興衰,永遠承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的內在力量。它或許生長在謝平遙慷慨自陳,眼含熱淚的那句“運河一直在!”中,也暗含于馬福德飽蘸深情的“我這個意大利的中國老頭永遠愛你們”中。
作為文明交融的紐帶,大運河是不同文明尋求心意相通和情感共鳴的重要載體,其船舶輻輳、舟楫千里,兼收并蓄、開放包容,足以承載一艘其上有不同國族、不同階級、不同身份與人生際遇乘客的船。
同樣,京杭大運河申遺之路漫長,我們都難忘杭州在運河綜合保護與發展事業上做出的重要努力。
適逢申遺十周年之際,來自杭城的文藝工作者們更應懷有發自內心的責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和充分弘揚千年大運河的當代價值,賦能文藝創作。通過話劇《北上》,也希望用藝術把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開來,把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11月23、24日,《北上》還將在國話劇場連演兩場。(攝影/尹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