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我想從這條窄路,記錄身心如何溶解到更大的事物中去 ——中篇小說《火空海》創作談
    來源:當代(微信公眾號) | 七堇年  2024年11月17日16:04

    “攀巖是一種享受失敗的運動”,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心中震撼不已,記憶深刻。那時我已經攀巖一年半,但因為缺少練習,又妄圖出手不凡,在能力之外的線路上一爬到難點就容易脫手,腳滑,掉落擺蕩,狼狽不堪。教練形容我上了巖壁就像有“路怒癥”,我會罵臟話,大吼,其實都是出于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那時候我完全沒有學會享受失敗。想想真夠荒謬的,人類好不容易進化了幾萬年,終于會造出汽車與火箭,但最開心的仍然是變回猴子的時候:奔跑,跳躍,攀爬……我把它形容為:返祖的快樂。

    其實無論是高手還是菜鳥,到了巖壁面前都一樣:挑戰一條自己能力邊緣的線路,一直掉落,一直失敗,直到突然通關,成了,再來幾遍,直到把它爬得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又進階下一個難度,繼續失敗,屢敗屢戰……直到過關。如此幾年,驀然回首,當初認為“絕無可能”的線路,現在不過是熱身而已。那一刻的成就感無可比擬,恰如帕斯捷爾納克所說,“人不是活一輩子,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而是活那么幾個瞬間”。就為了這些瞬間,自己跟自己死磕——我正是被這種熱血精神徹底折服了:古樸,悠久,是人類最閃光之處,但在這個越發倦怠而茫然的時代,越發稀有,也越發珍貴。

    我想寫下一些關于攀巖的小說,于是有了《火空海》這樣一個英雄之旅式的故事,關于攀巖和攀冰如何改造了一個人,讓他看到“人這一生為何而來”。一個人受到更高的召喚,猶豫,出發,經受歷練,墜入至暗時刻,又克服萬難,歸來時,已不是當初那個人。

    查詢到維基百科的解釋:“火空海”本是部分藏語文獻中對從公元624年至1026年的403年間所使用的紀年方法。藏語中“火”(???)是“三”的異名,“空”(????,虛空、空白)是“零”的異名,而“海”(????????,音譯為“加措”)是“四”的異名。藏文數字異名書寫習慣為先寫低位,故“火空海”即“403”之意。

    在小說中,火空海僅是一座山峰的名字。我認為它隱喻的恰是“一段逝去不可追回的”時間,那段萬物有靈、眾神始終俯瞰我們的時間。如今的我們生活在去魅后的世界,上帝死后,我們只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回歸自身,但說到底,“自我”是個弱小的神。

    在大眾刻板印象中,人們也許很難將一個女性作家與戶外運動聯系在一起。事實上,我一直早睡早起,寫作之外的時間都花在了運動上,隨著羽毛球、健身房、旅行和徒步都漸漸不能再滿足精神強度,我掉到更大的坑中:熱衷滑翔傘,洞穴探險,攀巖,登山,攀冰。山地運動簡直是個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一度我還很喜歡滑雪,但自從在俄羅斯雪場摔了個飛天大跟斗之后,我就停下來反省了一下:不要貪心,坑挖太多,人生不夠。

    那是我身陷存在危機、虛無泥潭的幾年。攀巖、飛傘等運動給了我存在意義上的出路和解脫,我開始真正接受活著的無意義,享受徒勞的藝術、無用之美。人生如登,無非是些上上下下的體驗。辛辛苦苦上去(或不一定能上去),僅在頂峰停留一瞬就立刻下撤,什么也不圖,就是圖個過程。每一位運動高手都是這樣:注定要身懷絕技地離開這個世界,但在離開之前,就要花費一生,練就這項絕技。

    與寫作的主觀性與模糊性相比,體育和戶外運動的成就感是確切的:一座山峰,登頂了就是登頂了;巖壁上一條線,拿下了就是拿下了。這種確切的正反饋,以及運動過程中的心流感,如此迷人,讓我欲罷不能。所謂心流感,無非就是極致的專注、忘我,以至于完全感覺不到時間的狀態,全身心溶解于當下,溶解到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中去。曾經,寫作也能帶給我這樣的心流感,但坦白說,如今越來越少了。寫作太“人”了,源于人、關于人,但我想活得不那么人類中心主義一點,動物一點。

    縱觀當代文學,或許因為大部分作家們都生活在城市中,大都經歷類似的成長軌跡和時代背景,所以有大量作品關于日常之困,普通生活:小鎮,北漂,中產,中年危機,家庭代際,親密關系,婚姻圍城,女性處境……這些題材占據著大半壁江山。普通生活的各個角落,能寫的也幾乎寫盡了。杰作自然是不少,但杰作之外,更多是呈現一種同質化。

    我缺乏對城市生活的興趣,也對婚姻家庭毫無了解,我熱愛的山川、自然、戶外運動題材,幾乎沒有什么人寫過。它既不是自然文學,也不是游記,更不是傳記、非虛構。我想,嗯我就要寫這個:一些反日常的題材,一些“小路上的人”。

    從溯源上說,戶外運動其實是城市化的副產品。農耕時代沒有戶外運動這回事,那時候每個人都在跟土地打交道,一個農民不會質疑種地的意義,采藥人天天都在攀巖,獵人天天都在登山、徒步、越野跑。勞動與生存是如此天經地義,一點也不虛無。人與自然彼此鑲嵌,直到工業革命將人從土地上剝離,放到資本和市場那雙看不見的手上一頓拿捏。在一系列異化、物化過后,現在的我們,總覺得“哪點兒沒對”:互聯網將我們在虛擬中拉近,卻在現實中把我們隔遠,直到AI足以取代我們。這些花招如鏡子,迫使我們想一想、看一看:什么是人,人是什么?

    我常覺得這種“哪點兒沒對”,又說不上來“是什么不對”的懸置狀態,代表著現代人的普遍困境。不僅是登山者,任何人都處于一套社會定義的攀爬系統中,從講師到院士,從墩子到廚師長,從P4到P8。是系統就有系統困境。戶外人又是這類困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類:他/她顯然心懷一個更自由,更本真的世界,但又通常困于城市中,要對付工作、生活瑣事、親密關系,面臨主流價值觀的審視。

    甚至在戶外運動的內部,也變成了功績主義的競賽。誰出了什么成績,誰拿到了代言,誰賺到了更多……阿爾卑斯式的看不起喜馬拉雅式的,自主的看不起商業的,鄙視鏈確鑿。有時候我很悲哀地發現,當戶外變成了“戶外圈”,本質上,它又成了一個“人的江湖”。

    對于熱愛山野的人來說,多一寸就陷入消費主義陷阱,少一寸又逃脫不了江湖引力,他們處于夾縫中,進退兩難。所以這類主題其實是關于“存在”,一個不想被外在標準定義的現代人,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存在。在這過程中,戶外運動只是一條路徑,一條賦予自我價值的路徑。

    如果說文學已經是小眾的,那么這樣的題材,真是小眾中的小眾,窄之又窄的路。選了這樣的“賽道”顯然沒有效益上的明智,只能說明我從來都是一個喜歡走小路的人,在戶外,在生活,在寫作中,都是如此。

    但至少,我找到了一條路。哪怕它再小,再繞,走起來也是風景宜人,自我愉悅的。還有什么比這更幸運呢?既然現代性的荒原上,人類已經常常感到無路可走。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小说|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牛牛|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青春草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91精品天美精东蜜桃传媒入口| 500av导航大全精品|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国产精品黄大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 亚洲伊人精品综合在合线|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 国产精品第44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视频|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