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在興化頒獎 魯敏、魏微等獲獎
11月9日下午,第六屆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獎頒獎典禮在江蘇興化舉行。魯敏的《金色河流》、魏微的《煙霞里》、李宏偉的《信天翁要發芽》、郭寶平的《范仲淹》、林棹的《潮汐圖》等5部作品獲獎。興化本土作家顧維萍的《大河之上》獲特別獎。
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本屆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評審委員會主任畢飛宇,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鄭焱,興化市市委書記陳劍鋒,江蘇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丁捷,以及丁帆、王彬彬、何平、王存玉等專家學者出席頒獎典禮。
活動現場,畢飛宇向獲獎作者表示祝賀,對本屆獲獎作品一一進行點評。他表示,本屆獲獎的作品聚焦社會現實、關注時代進程,從歷史、社會、人性等多個角度展現社會變遷和人文精神。他希望更多的文學愛好者通過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的舉辦,潛心創作、不斷進步,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
鄭焱表示,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越來越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關注與認可,成為鼓勵作家創作、引導讀者閱讀、促進文學進步的重要窗口和重要渠道。本屆獲獎作品題材豐富、內容厚重、思想深邃、文質兼美,體現了當代中國文學長篇小說創作的藝術水準。
陳劍鋒表示,興化作為“中國小說之鄉”“中國文學之鄉”,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已在此成功舉辦六屆,逐漸成長為中國頗具影響力的文學獎項之一。興化市將繼續支持辦好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進一步加大對文學創作的鼓勵激勵力度,推動文學創作和文化生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從左至右依次為:郭寶平、魏微、魯敏、林棹、顧維萍
獲獎作家魯敏、魏微、郭寶平、林棹以及興化市作家顧維萍先后登臺領獎并現場發表獲獎感言,未能到場的李宏偉則委托理想國經典館主編吳曉斌代為領獎,并發來視頻分享獲獎感受。
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于2011年設立,獎項以興化籍文學家施耐庵的名字命名,旨在鼓勵當代漢語長篇敘事藝術的深度探索與發展,推動漢語長篇敘事的創新與繁榮,進一步提升漢語長篇敘事作品的影響力。
附:第六屆施耐庵長篇敘事文學獎頒獎詞
魯敏《金色河流》
魯敏翻轉了這個歐也妮·葛朗臺式經典傳奇,以資本原始積累和再度分配的豐滿細節,透視數十年經濟社會的滄桑劇變,抵達兩代人溝壑縱橫的心靈深處。魯敏的敘事主干堅牢,枝葉扶蘇,筆酣墨飽氣韻生動,既充分試驗了融媒體環境中漢語的彈性,也有力捍衛了文學邊緣化時代長篇小說的尊嚴。
魏微《煙霞里》
《煙霞里》是一部創作目標堅定、尊崇內心誠懇體會的純正的小說。從譜系上說,它來自《紅樓夢》小說“所見者大,取材者微”,魏微對大時代、對日常生活和人物關系的處理,對細節和人物幽微處的了然于心,猶如一個風中的手勢,讓人欲說還休,欲言又止。
李宏偉《信天翁要發芽》
在對人性與荒誕的洞察、凝視中,李宏偉展開了一場獨屬于小說家的“思想操練”。小說以非凡的語言修辭、超拔的歷史想象、新穎的敘事視角,豐富了當代小說表現歷史、敘錄生活的審美風格與精神內涵。
郭寶平《范仲淹》
以立體、全面的生活細節,鋪設寒門貴子自強奮發的遭遇與心跡,在真實的歷史場景與復雜的政治生態中,捻出“人在歷史中成長”的命運伏線,寫透了范仲淹從寒門子弟成長為國家棟梁的智慧、勇氣與擔當。小說筆墨嚴謹,詳略有致,兼具史學價值與文學魅力,為當下的歷史人物寫作提供了一個扎實可靠的典范樣本。
林棹《潮汐圖》
巨蛙的世界行旅所折射的歷史景觀與時代轉型,融合在各色的行家俚語與粵語方言中,點染出嶺南之地的蕓蕓眾生在波譎云詭的現代歷史中不斷嬗變的情感、觀念和經驗。歷史與幻想交織,現實與虛幻共舞。小說文字清奇,視角獨特,在書寫生命尊嚴的歷史流轉中,重構近現代歷史的嶺南經驗與審美形態,為“新南方寫作”拓展了新的藝術空間。
顧維萍《大河之上》
《大河之上》的村莊,亦如哈代筆下的愛敦荒原,是小說理所當然的主角之一。鄉村與人一樣承受著榮辱,經歷著喜怒哀樂。作者以對家鄉生活的熟稔,對故土風物人情的深厚情感,寫出了世事的輪替和時代的變遷,寫出鄉村的粗糙與細膩、妥協與不屈,以及其在成長過程中的迷惘與追求。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