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
藝術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傳播力的必然要求。藝術學科名詞的規范化收錄、闡釋、標注,藝術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科學標定,藝術術語分類標準的科學界定,是構建“三大體系”的基礎性工作。
2022年,國務院學位辦公布的學科目錄為藝術學研究提供了科學而標準的分類規范。可是,隨著藝術行業的快速發展,從傳統藝術學類別中發展出許多交叉學科,各學科從不同角度對相關術語進行定義,造成相同的術語定義各異、用同一個定義去闡釋多個術語以及多個術語的定義交叉重疊等問題。因此,對藝術學科名詞進行規范界定和分類,統一術語,明確概念,提升學術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成為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
學科名詞的審定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下設的藝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負責藝術學科的名詞審定工作。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研究起步于2000年前后,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比如推出一批藝術學科的工具書:《中國美術大辭典》(邵洛羊,2002年)、《中國音樂詞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2003年)、《中國藝術百科辭典》(馮其庸,2004年)、《中國舞蹈大辭典》(王克芬,2010年)、《中國書法大詞典》(施晗,2023年)。
盡管如此,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依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發布的《科技名詞審定原則及方法》中所提出的單義性、科學性、系統性、簡明性、民族性、國際性等原則,并結合藝術學科名詞審定工作中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在推進中國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原則:突出繼承性、反映實際原則;堅持民族性、彰顯特色原則;把握時代性、動態調整原則;強調專業性、科學分類原則。具體而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工作機制。健全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工作機制,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協調,除組建專門的機構和團隊外,各相關部門應制定和落實支持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的政策措施。
立足現有成果,融合優化提升。藝術領域現有的工具書,如詞典、辭書,是相關藝術學科階段性的知識總匯,這些工具書的編纂與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工作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互補性和關聯性。要把各類工具書作為藝術學科名詞審定的重要收詞來源。此外,還應加強成果的普及應用,比如將藝術學科規范化術語應用到教材中,開設藝術學科學術語網站,推動藝術學科規范化名詞的應用和傳播。
活用信息平臺,強化協同合作。2023年,術語在線平臺2.0版正式上線,該平臺基于學科通行知識體系收錄了各學科大量名詞術語,為開展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工作提供了可參考的案例。我建議搭建藝術學科數字化協作平臺,讓藝術學科名詞審定人員全面高效了解本領域國內外已有名詞術語信息,便于他們開展協同編纂與翻譯工作。此外,藝術學科數字化協作平臺也可以向社會開放,廣泛吸納社會各界的意見,提高藝術學科名詞審定工作的效率,提升藝術學科名詞的公信力。
總之,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化對于推動藝術學科建設、促進藝術事業發展、提升中國藝術學科的國際學術話語權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站在現有學術成果基礎上,發揚學術民主,堅持嚴謹求實,努力做好藝術學科名詞規范工作,為中國藝術學科建設、藝術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俞 鋒,系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全國藝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