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太陽山下
    來源:文學報 | 沐墨  2024年10月22日09:16

    1

    瑞金以東,在日出之鄉的敘事中,贛閩古驛道貫穿了舊時青燈,戰時煙火,氤氳茶香。從盤山村野、林中秘境,到飛瀑如練、直到日光之巔接通自汀州而來的風。

    即使那時群山阻隔,遙望無邊,這條古道總像傳說中的彩練,把光芒都送往山下的人間。土地革命時期,它是上海到中央蘇區(瑞金)的紅色秘密交通線。我想,這也是它被稱太陽山的原因。同時,作為贛江源頭之境,從精神地理而言,儲存深久秘密,積厚源遠流光,是必然的。

    也許,是古道、源頭的指引與召喚,從山腳清幽的貢潭到山中蔥蘢的陳埜,關于日出東邊的傳奇,從驛道出走的腳印,太多。一個深居山腳的貢潭青年,也許在不經意間聽到古驛道自遠方而來的風聲,也許是偶然發現了觀音崠頂古寺的青燈搖曳,總之,當擴紅的風刮到了村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出山。兵荒馬亂的時期,他二十五歲的內心也一片荒蕪。終日掄鍬舞鋤,讓他深感到陷于山溝沒有出路。他獨自一人走出了觀音崠,來到紅軍隊伍,經歷五次反“圍剿”斗爭,迅速成長為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六團的炮兵連班長。

    1934年10月10日,他從一個老鄉手中接過一雙新制的布鞋,便開始了長征。這雙布鞋,其實很普通,因為在瑞金,它無處不在,幾乎出征的戰士都擁有一雙。但它的意義,來自老鄉的饋贈,是一種情感的銘記。更重要的,它象征著一種特殊的資格被擁護。因此,它叫紅軍鞋,鞋幫上繡著:“殺敵立功”。這大概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雙布鞋,那么合腳,又是那么正式。

    這個青年的名字,叫江耀輝,與他故地的鄉名一樣大氣,自帶光芒。這個名字,哪怕放在他戎馬的一生,也相當應景。但他戎馬的一生,卻鮮為人知。他一直記得,出征前老鄉對他說的一句話,這雙鞋,穿到紅軍的腳上,就是量天尺。后來,江耀輝穿著它,不僅越過雪山草地,走出崢嶸歲月,還以文字的方式量出了它曾有的深度。

    2

    《紅軍鞋》是上世紀80年代中學語文教材里的一篇文章,若不去深究,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作者江耀輝,竟是瑞金走出的老紅軍。初讀,只覺得震驚,其文筆、才情力透紙背,完全超出了我對深山溝里出身武將的想象。有人說,這是江耀輝通過口述的方式,創作完成的作品。我不了解那個時代口述著書的情況。但我認為,作為中央軍委開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年”征文獲獎的稿子,以汕頭市地委黨校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的水平,江耀輝親筆撰文是游刃有余的。

    誠然,江耀輝二十五歲前的履歷,母親早故,父親再娶,貧困多子的家庭,可能使他失去以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然而,江耀輝二十五歲后的人生,軍隊以及他工作的機關單位,應該給他提供了不少學習的滋養。

    細細品讀《紅軍鞋》的文字,江耀輝的講述心有深淺,話有哲思,細訴著歲月的滄桑與歷史的深沉。關于遵義一戰,文字是這樣記錄的:打得正有勁,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細一看,原來一粒子彈頭穿過鞋子,緊貼在腰部。語言質樸無華,敘述的方式卻充滿機智和懸念。江耀輝的平靜,給人一種生死之外的超然。進了紅軍部隊,行走在槍林彈雨之中,經受著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嚴峻考驗,江耀輝的內心肯定承受了很多。因此,他對待一雙來自故鄉的布鞋,是如此的珍視,以致他總把鞋子別在腰間,不舍得穿在腳上。

    當時,在瑞金中央蘇區,黨與群眾的魚水深情,佳話頻傳。盡管群眾自己的生活也十分困難,他們還是毫不吝嗇拿出糧食、衣被、鞋襪、食鹽等支援紅軍。可見,在那支前行的隊伍中,也一定還有很多把新鞋別在腰間的戰士。他們不舍得穿,或省著穿,是因為他們用生命懷揣的這雙新鞋,就像懷揣著革命必勝的信念。幸運的是,他們大多數人看到了“紅軍鞋”穿到解放,變成了“解放鞋”。一些人從紅軍,變成了解放軍,又變成了建設者。

    夕陽落入群山的身后,天地的盡頭暗淡著。遵義一戰,差點讓江耀輝終結在青春里,幸虧腰間別著的這雙布鞋救了他。越往前走,路越是艱險,戰斗瞬息萬變,生死未卜。紅軍的隊伍在艱難中跋涉,翻過深雪覆蓋的山峰,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他們從瑞金一步步“量”到延安,早已忘了途中的艱辛與酸楚,但他們不會忘記,那些連鳥也飛不過去的地方,是懷里那雙老布鞋幫他們“量”過去的。

    其實,這雙布鞋也并非如我們所想的那么耐穿。耐穿的原因是,它不過偶爾被穿起。更多時候,它像護身符,暖身寶,抑或隱秘的防彈手段,不管它放在身上哪個位置,都讓人感覺踏實、溫暖。這種溫暖源自氤氳在心中,連硝煙也無法摧毀的,那股淡淡的鄉思情,以及濃濃的家國情懷。不管穿起,還是脫下,江耀輝的心,始終沒有一絲一毫的偏移和動搖,哪怕一次因負傷而被掉隊的擱置,也不曾使他退縮。

    直到有一天,他那件在風雨和硝煙中褪色的軍衣被縫上一顆嶄新的紅星。江耀輝的目光開始明亮起來,腳步越來越堅定,他的腳下依然踩著被子彈穿破,被道路磨損的“量天尺”。量天尺,多么凜然、有力的比擬,我在心底暗暗佩服群眾的想象,更佩服江耀輝擁有一顆文藝家的心。那么多年過去了,那雙鞋,那個老鄉的話,竟那么清晰地映在江耀輝的腦海里。無疑,江耀輝以自己一生的信念,銘記了來自人民群眾的供養與智慧。《紅軍鞋》就是證明。

    那時,有千千萬萬個江耀輝,他們都是普通的戰士,懷里揣著一雙親人縫制的布鞋,布鞋上印滿了戰火的征塵和散碎的月光,糅合了汗水、雨水,甚至鮮血的味道。但他們咬著牙,穿過炮彈的襲擊,堅定地前行。試問,世間還有什么,比這“量天”的“尺”,更讓人驚心動魄呢?這一把把“尺”,不僅量出中國未來的路,還量出了軍人的血性和溫度。

    3

    然而,江耀輝又是千千萬萬普通的戰士中,極不普通的一員。入伍不到五年,他以雄鷹般的機警和天賦的戰斗力,在炮兵連如火炬般功績卓著。

    翻看江耀輝的個人履歷,入伍之后,他從戰士、班長到生產管理員、副官,到管理股長、連長,后來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又屢立一等二等戰功。不難發現,勇氣和拼搏,一直是他最大的天賦。實力,是他最硬的名片。但江耀輝卻認為,個人榮譽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事。因為他見證太多的炮聲轟隆、鮮血淋淋、悲愴血腥,和戰場上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自己頂多是幸運的。

    1949年4月渡江戰役,江耀輝隨大軍打過長江,一路南下。同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此時,全國各地捷報頻傳,紅旗飄揚在大江南北。江耀輝的隊伍走在歡歌鑼鼓的路上,夾道相迎的群眾紛紛向他們投來致敬的目光,認為他們就是英雄。然而,只有江耀輝明白,榮耀的背后是無數人默默無聞的犧牲和奉獻。這一路,他靠著一雙量天的鞋,不過是想走一條回家的路。這一雙鞋,隱匿著曾被死亡擦傷的孤獨,還蘊含著他十五年行軍生活的思考。

    當江耀輝穿過黑暗寂靜的戰場,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已年過四旬。在部隊首長的關心下,他與連隊衛生員夏淑珍結為連理。而后,江耀輝放棄了榮歸故里的機會,從部隊轉業到廣東,繼續投身社會建設的浪潮。在以埠頭著稱的城市,江耀輝憑借自己的才華,從普寧稅務副局到汕頭市地委委員。淬火成鋼,砥礪成長,他沒有辜負青春。褪去軍裝,行走職場,他沒有虛度中年。直到最后,葉落歸根,他沒有忘記故鄉。

    1966年,江耀輝舉家遷回瑞金,但他沒有回到貢潭去住,一來年久失修的兩間老土屋已不能住人,二來他還想留在城里發揮余熱回報桑梓。于是,他們一家在城區河背街張氏老宅寄居。老宅屋內空氣差、濕氣重,一到春天,地上、墻壁上全是返潮的水珠,木頭的床腳、椅子都朽壞了。最糟糕的是,江耀輝那條負傷的老寒腿,一遇到這種天氣就發病。幸虧妻子夏淑珍懂醫,妻子專業的護理使江耀輝從骨縫的疼痛中回過神來。那時,夏淑珍是縣人民醫院擔任護士長,在臨床護理、管理、科研等方面水平領先。她隨江耀輝從汕頭某醫院調回瑞金,作為從戰線上下來,有著極高醫學水平和較長醫齡的老同志,她堅守在臨床護理一線。甚至,沒人知道她是戰斗英雄江耀輝的妻子。當然,也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江耀輝是誰,更不會把他與《紅軍鞋》的作者聯系起來。

    直到后來,他積極捐資助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牽頭捐款修復明代古石橋云龍橋,關于他的身份,也只是人們所看到的,一個普通退役轉干的軍人,一個自愿返聘,閑不住的老頭。

    江耀輝一家人住在深巷,平靜地生活,在一條真正的返鄉路上,不依憑過往的榮耀,以及任何外力的影響,自我約束和求索。江耀輝每天堅持讀書看報,還熱衷于紅色尋親,參與社區、學校的活動,向縣城中小學生宣講紅軍長征的故事。據江耀輝女兒江抗美回憶,那時,江耀輝家里的一個角落,墻上貼著一面五星紅旗和一幅毛主席的畫像。每到國家的重要節日,他都會拿出國旗和畫像輕輕撫摸,擦拭干凈,追憶自己的崢嶸歲月。

    當年他要返鄉,汕頭曾撥出專款五萬元安家費給瑞金縣政府,但不知為何,他仍是選擇了借居張宅。直到他們一家搬遷到縣民政局招待所附近,才有了自己的家。那是一棟青磚砌成的7間老式平房,住著不少單位的家屬,鄰里關系和睦。院墻周圍長著茂盛的樹木,院里種一些瓜果蔬菜,養幾只雞,家長里短,滿眼的煙火氣。江耀輝在這一住就是二十年,故鄉的云,故鄉的水,故鄉的人,他是如此眷戀。

    二十多年間,他的腳步一直沿襲著“長征”的節奏,一刻沒有停息。我想,盡管如此,他也一定多次回過生他養他的貢潭。在那個只剩他家一扇老墻的觀音崠茶場,為了觀看一只飛鳥,他一次又一次地仰著覆滿深雪的頭。

    這二十多年間,江耀輝布衣蔬食,嗇己奉公,始終不曾在他魂牽夢縈的貢潭留下一磚半瓦,甚至,在瑞金縣城幽居二十余年,他也不曾置過一絲半毫的家產。執拗的老人明白,晚年最后的天倫之樂,應該留給自己和子女。故鄉,回來過,居住過,余熱完盡,已經足夠。

    我想,江耀輝牽頭辦的那么多善事,一定有那么一些出自他干癟的荷包,還有他一生不變的黨性。即使他因身心的衰老,已不能再去工作,回到自己的平房,回到子女的身邊,心思也還是在人民的事業上。雖然,那時他已經不太能夠再現超凡的經歷,但普通人的平靜生活讓他擁有了真正的晚年,也讓他始終保持住了清澈的本心。

    誠然,這樣的回歸,這樣的離開,都是江耀輝想要的。除了鄉愁,他什么也沒帶走。1992年,江耀輝在汕頭因病辭世。日出之東,在他最后的視線里定格,成為永遠牽惦。

    日出之鄉的白云,碧水,坳口,竹影,還有,崠頂對望大地的古寺,古老的驛道,古老的村落,站在陽光下,站在風雨中,似乎都在恪守著什么。自然遠比人事恒久,但有的人,從不畏懼遺忘。因為他的光芒融化了漫漫長夜,生命匯入了時間長河。

    在那條時間的長河里,他一定還會悄悄地回來。順著韓江,渡過贛江,來到太陽山下。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三级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鸦窝|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电影|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的天堂AV|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国产精品99在线播放|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综合91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浪潮|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