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服務人民 ——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文藝工作做出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十分親切,在娓娓道來中講述了黨對文藝工作的眾多判斷、原則、原理和工作部署,為包括雜技工作者在內的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加強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文藝工作,關切文藝事業發展。以雜技為例,延安時期,出身吳橋雜技之鄉的馬列主義學院炊事員張金奎在一次聯歡會上表演了幾個幼時練過的雜技功夫,受到群眾的歡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知道后非常重視,親自加以考察并成立了延安業余雜技團。毛澤東對張金奎說,給你幾個小鬼,你來訓練他們,不許打不許罵,這是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開展新中國外交工作,北京成立了匯聚優秀藝人的中國雜技團,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審看出國訪演節目,給予鼓勵和肯定。黨中央對雜技藝術的重視和指導,為雜技事業的繁榮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加強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從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到在兩次全國文代會、作代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再到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文藝工作擺在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位置。廣大文藝工作者擔負歷史使命,勇做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擔當起文藝為時代立心鑄魂的重任,創演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在我的理解中,“人民”指的是追隨歷史前進方向的民眾,特別是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辛勤工作的勞動者、貢獻者。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握人民需求,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許多雜技節目的編排、表演都更加貼近生活,贊美平凡英雄。以中國雜技團節目創演為例,“鉆圈”是雜技晚會中的主要節目之一,古代叫“沖狹”,演員以靈巧的軀體在僅容一身鉆過的狹小木圈中進出,花樣百出,卻絕不碰到圈壁。現代以來,鉆圈由地面向空中發展,圈疊到半空,演員以騰起的跟頭從高圈中穿過,靈巧之外,又平添了勇敢、矯健和驚險。之前中國雜技團在編排這個節目時選取的是時尚動漫題材,名字叫《圣斗——地圈》,表現的是古代武士訓練有素、勇猛頑強。如今,這個節目的編排已轉為現實題材,名字叫《烈火雄心——地圈》,反映的是消防隊員救助百姓的英勇行為:舞臺背景上一片火海,已經鏖戰多時的隊長弓腰喘息著,強撐著拿起對講機,再次發出號令,“在火海和百姓之間是我們,我們就站在這里……”烈焰蒸騰,建筑已燒得只剩殘垣斷壁,消防隊員在燃著火苗的破損門窗(圈框)間穿梭,運物資,架設備,救人滅火,團結協作。隨著劇情發展圈框在不斷加高,最后是一個眾人疊架而起的3米多高的圈框,一名消防隊員全力助跑,騰身而起,準確穿過……勝利到來之時,隊長開始清點人數,他大聲地一個個叫著隊員的名字,有一個名字卻久喚不回,正當大家焦急之時,這位受傷的隊員在另一隊員的攙扶下踉蹌著歸隊,大聲回應……消防員為了人民的利益、赤膽忠心、不畏艱險的精神風貌被生動地詮釋出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不能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2024年初,中國鐵路文工團曲藝雜技團上演了新創情景劇《鐵路雜技薈——勇攀高峰》,受到觀眾們的稱贊,因為幾乎每個節目都是一個有正能量的小故事。《哥哥的獎章——對手技巧》以男女對手技巧表現哥哥獲得了全國鐵路系統“火車頭獎章”,妹妹也想要,于是哥哥便激發她的上進心,鼓勵她自己爭取的故事;《小站故事——球技》以男女拍球技巧表現鐵路情侶的特殊生活,聚少離多的他們在車站短暫相聚,相互關心、歡聲笑語;《攻堅克難——高椅》以不斷向上的疊椅技巧展示鐵路人科技攻堅的生動畫面,贊頌鐵路人像釘子一樣扎根在一線、成長在基層、建功在崗位的職業精神。談到這臺晚會的創作歷程,團員們表示“我們的作品有原型,我們是到鐵路基層職工中抓取題材,再把雜技技藝和故事情節對應起來,有機結合”。
雜技工作者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中,不僅“身入”基層、也“心入”“情入”基層,在作品中謳歌好人民奮斗故事,刻畫最美人物。
創作更多的精品力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
對于什么是好的作品,習近平總書記說到了判斷標準: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對于如何創作這樣的好作品,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兩點。一要戒浮躁,他說,人類文藝發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制濫造,不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二要不斷創新,他說,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
近年來,雜技藝術的創新發展突出體現在雜技劇的創作上,這是一種大體量、顛覆式的創作,因為傳統雜技主要表現的是技巧的“能不能”,而雜技劇需要表現的是反映生活的“像不像”。讓雜技有一個從炫技到敘事的藝術探索過程,對于這樣的跨越式發展,雜技人表現了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創新精神。2022年中國雜技團創作了一部特警題材雜技劇《呼叫4921》,劇中父子兩代都是警察,兩代人都為了履行打擊犯罪、護衛人民的職責而英勇犧牲。劇目剛剛上演我便看了一次,為其平實質樸的講述而感動。一年后有機會看了第二次,我驚訝地發現,這個劇改動很大,人物和故事還在,但具體情節及其藝術處理卻大不一樣了,修改量幾乎像創作了一個新劇,結構更復雜、情節更曲折,人物形象更飽滿。除此之外這個劇還有巡演版、駐演版等修改版本,雖無法一一看到,但可以肯定的是創作者一直在打磨、調整,力爭其藝術效果越來越好。
近年來北京雜技團每年都在推出新劇,小不點大視界系列作品《斗水》《涿鹿之戰》《四季》,從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挖掘素材,又創造性地把先祖群落中的小孩作為切入點,以小見大,適合雜技演員年歲較小、目標受眾是親子家庭的特點,精心的選材、籌劃、編排,全身心投入演出,使這些劇目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取得雙贏。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雜技人在勇攀雜技藝術高峰的征程中頑強拼搏、永不言棄。
用優秀作品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當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些光靠正規的新聞發布、官方介紹是遠遠不夠的,靠外國民眾來中國親自了解、親身感受也是有限的。而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這方面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雜技在對外宣傳上具有獨特的優勢,雜技沒有語言的障礙,又雅俗共賞,除了參與國家層面的文化交流,還有大量自主開展的對外商演以及論壇、展演、比賽等學術活動,在中外藝術交流中,雜技的表現頻率高、時間長、范圍廣。
2024年1月28日,在第43屆“法國明日國際馬戲藝術節”上,中國雜技團原創作品《玄·多維集體球技》和中國鐵路文工團的《弈中乾坤·扯鈴》,在來自世界15個國家和地區的21個雜技、滑稽節目中,以絕對過硬的技藝實力,包攬本屆賽事兩枚金獎。《玄·多維集體球技》節目以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為精神內核,《弈中乾坤·扯鈴》的創作立足于中國傳統“圍棋文化”,兩個節目充分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雜技技藝對中國傳統文化理念進行當代化的創新演繹,引發了國際評委和觀眾的廣泛認同和熱烈反響。“法國明日國際馬戲藝術節”創辦于1977年,是國際知名的雜技馬戲藝術節。本次賽事兩枚金獎均由中國北京的雜技作品斬獲,是雜技所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高光時刻。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撫今追昔,雜技人充滿驕傲和自豪。我們要不斷努力,深入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落實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做出新的業績。
(作者系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雜技與魔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