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橋賦》:突出飽滿的時代感
張者、宋瀟凌合著的長篇小說《萬橋賦》(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增補項目)以貴州橋梁建設為背景,講述了幾代中國橋梁建設者的故事,反映出新時期我國交通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是一部故事與情感交織、心靈與現實激蕩的小說。一口氣讀下來,容易被它飽滿的時代感、故事性與影像般的描述所吸引。人物與事件如同一列快速行進的列車,從眼前呼嘯而過,甚至語言的速度也如疾風,帶來“沖浪”般的感受。
小說中主人公葛念鏡性格鮮明,其經歷也有深意。童年的心理創傷由父母造成,而這并非源于特定的矛盾,僅僅是兩代人之間的文化沖突。這導致葛念鏡起初的形象是一個較為簡單的“叛逆者”,她的大學教師生涯和曾經熱愛的創意寫作專業,很快就因為她的“任性”而被錯過了。小說在這里關于青年一代心理問題的描寫,可以說相當細膩。她漸漸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她處在一個“橋梁家族”或者說“筑路譜系”之中,她的爺爺奶奶是川藏公路的建設者,父母在改革開放年代也全身心投入橋梁建設,都有著光輝的人生經歷。她還找回了責任擔當的角色——學生小范輕生時,她勇敢面對、機智斡旋,最終挽回了這個年輕人的寶貴生命。再后來,她作為簽約畫家,開始走遍貴州的山川與大地,遍訪各類建設者與先進人物,用畫筆來呈現這些不同技術類型的壯美之橋,描畫作為家族光榮歷史與記憶的橋,還有鋪平人間道路與人心溝通的精神之橋,并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長。
內涵的豐富性可以說是這部小說的生命與意義所在。作為一部主題性凸顯的作品,作者的處理顯得老到和游刃有余。通過葛念鏡的“繪畫”這一鏡像設定,作品得以藝術化地表現貴州的道路建設史與橋梁建造史。但小說并非只單面地呈現這一重大主題,而是努力規避概念化的寫法,力圖傳遞一個豐富和多樣的時代主題。作者寫到了家庭的矛盾,如葛念鏡與父母之間的沖突一度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寫到了蘇錦與藍天鳳之間的男女情感困境;寫到了葛念鏡成為藍天鳳的簽約畫家,一個擁有自由的天性,一個基于市場邏輯要進行商業化運作,二者之間不斷產生碰撞;還寫到了葛念鏡的尋橋、畫橋之旅,既是現實的尋找與歷史的回望之旅,也是自我的發現與精神的尋根之旅。
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看到了人間的真與純,看到了更多的奉獻與犧牲。這些現實的維度,與作品中不斷穿插的歷史線索互相交織,產生了十分復雜的思想意蘊,推動小說對社會現實、個體人生,以及人的精神價值與思想世界層層深入挖掘。此外,小說中還大量植入地方民俗、傳說、掌故,涉及很多知識,如王陽明、李白、宋徽宗等中國歷史人物,也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還有橋梁史、繪畫史,甚至關于紅酒的知識、迷迭香的歷史等,頗有幾分“知識考古學”的意味。
總體上,《萬橋賦》有毛茸茸的現實感,有四處伸展的精神觸須,有枝杈叢生而后云開霧散的生命體驗。如果說美中不足的話,那就是對表達小說主題的一些場景和時刻,還可以處理得更藝術化,這樣全書的品質將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