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回響,照見網絡時代的人與情 ——讀戴建業散文集《你聽懂了沒有》
1994年4月,中國正式全功能接入互聯網,屬于中國人的網絡時代就此開啟。時至今日,已過去整整30年。這30年,時代發展的速度遠超從前,中國追趕世界的腳步越邁越快,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時代有很多區別于以往時代的現象和特點,比如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字時代開始逐漸變成讀圖時代、視頻時代;在文學閱讀方面,電子閱讀和網絡閱讀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網絡時代,玩梗盛行。近些年來,“玩梗”已經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社交密碼。“偷感很重”“已老實求放過”“顯眼包”“city不city”“yyds”等一系列網絡熱梗熱詞輪番上陣,持續刷屏。這些梗和詞的貢獻者通常都是年輕人,但也不乏一些心態年輕的、與年輕人為伍的老年人,比如“網絡紅人”戴建業。
“你聽懂了沒有”是戴建業的口頭禪,經過互聯網的廣泛傳播,已成為網絡熱詞。因此,在出版其散文集時,戴建業直接將其作為書名。《你聽懂了沒有》自2019年8月首次出版后,累計印刷十余次,銷量十幾萬冊。2023年7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又出了該書的刪減版,之所以刪減,主要是因為作者有感于原書太厚,怕給讀者帶來不必要的閱讀壓力;之所以再次出版,顯然是因為這本書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不僅十分暢銷,而且可以長銷。
在這個短視頻盛行的網絡時代,一部看起來似乎毫無“用處”的文學作品,出版后能大賣、能長期銷售并被不斷加印的情況并不多見。在這個少有人讀書的網絡時代,一本“談人生、說愛情、論社會、品文藝”的散文集,治好了很多人的“精神內耗”,這進一步凸顯了該書的意義與價值。
深入來看,《你聽懂了沒有》之所以深受網友喜愛、廣受讀者好評,成為網絡時代的散文佳作,主要緣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趣”字當頭。時代在變,“趣味”在變,但人們對趣味的追求未曾改變。當今社會,許多人都希望看到富有深度的、深入淺出的、帶點幽默的、比較輕松的文章,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人越來越多。只要翻開這本書,很多人立馬就會沉浸其中,原因無他,唯“趣”而已。比如書中最火爆的文章——《妻子永遠是丈夫最美的風景——在兒子兒媳婚禮上的致辭》,不免有人質疑:這是散文嗎?當然是。可以歸入“演講體散文”的行列。這類散文古已有之,不僅中國,外國也不少。婚禮無疑是莊重的、嚴肅的,但婚禮上的致辭未嘗不可以詼諧一些。近年來頻頻出圈的致辭,無一例外,都是十分有趣的,戴建業的這番致辭也不例外。“我還要特地提醒新郎,‘好男人沿途都有好風景’純屬一派胡言,妻子永遠是丈夫‘最美的風景’。”“對于我們兩家長輩來說,你們小兩口的恩愛,便是我們兩家的‘晴天’。”作為父親,在婚禮上給兒子幾句忠告無可厚非,但很多人都把好心的“忠告”弄成了讓人厭煩的“說教”。戴建業的演講,雖然細品起來仍有“說教的意味”,但被“趣味”蓋過去了,因而能夠出彩,甚至“出圈”。像這樣有趣的表述,書中俯拾皆是,令人忍俊不禁。
二是“情”字貫穿。作者在《“何曾料到”與“未曾做到”——寫在十卷本“戴建業作品集”出版之前》中寫道:“寫學術論文固然少不得才學識,寫雜文隨筆則除了才學識之外,‘還’得有或‘更’得有情與趣。”不管說話還是寫文章,首先要讓人能懂,在此基礎上,才可運用修辭,但前提是要有真情實感,不能無病呻吟。《你聽懂了沒有》除了“妙趣橫生”,還是一本“情真意切”的書。相信很多人知道、關注戴建業,都是從他為了給妻子治病,拼命寫書賣書、到處演講開始的。這個白發蒼蒼的“老頭”風雨無阻、不辭辛勞地掙錢救妻,借用網友的一句話:“他知道只要有一天不努力,太太的救命錢就可能籌不上,如果不是為了心愛的人,誰愿意60多歲還四處奔波呢!”他對妻子的感情有目共睹:網絡上有一個戴建業“上課”的視頻,題為《蘇軾悼亡妻〈江城子〉,我每次讀都很難受》,單單在B站就有500多萬的播放、30多萬的點贊、7000多條的評論,當他讀到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眼眶愈發濕潤,甚至哽咽起來。顯然,他又想起了已經去世的妻子,可惜“當時只道是尋常”。
三是“理”字凸顯。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學者,戴建業具有極好的文學功底,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他看起來精神抖擻、很有氣質,他的演講也是聲情并茂、文采飛揚。同時,作為一個從教數十年的優秀教師,戴建業良好的職業素養決定了他在說話、寫文章時,總能牢牢地抓住“學理性”這根紅線。如此一來,他的一些文章雖然含有“說教”的意味,但好在他將“情與趣”放在首位,使其富有理趣,而又不失情趣。換句話說,他文章中的“理”或者說“識”是建立在“趣”和“情”的基礎上的,也就是他在本書《自序》中所說的“我總想在有識之外,還能盡可能聊得有味”。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捉摸不透的人心、一地雞毛的生活,他深厚的知識積淀、豐富的理論素養、良好的寫作功底總能使他在創作時,“把社會事件和文化事件視為一個文本,并從一個獨特的文化視角進行審視,盡可能見人之所不曾見,言人之所未嘗言”。比如《與偉大靈魂親切交流——“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雜感》,這是一篇寫得很好的說理文。首先以退為進,承認一些名著入選“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在情理之中。其次運用“道理論證”,引用中外名言來證明這種現象的合理性。接著運用“舉例論證”,舉出中外皆有的死活讀不下去經典的例子,進一步論證該現象的合理性。然后繼續展開論述,提出“既不能要人們欣賞任何一部經典,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欣賞經典”的觀點。之后提醒讀者如果所有的經典都讀不下去,就要找找自己的原因。最后重申“閱讀經典就是與偉大靈魂親切交流,細讀經典能讓我們領略到什么是博大、崇高、優美”的論點,結束全篇。可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論述精彩!
四是“韻”味無窮。戴建業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其散文自然而然地帶有古風遺韻。此外,在他成為“網紅教授”后,很多人只知道他會寫散文,并不知道他還熱衷于翻譯英國散文。本書中就收錄了他翻譯的《談書信》《談重返》《談對作家的偏愛》等英國散文。他在《自序》中說:“每次寫散文隨筆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沖動,可惜效顰的結果常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所謂“東施效顰”,指的是他在寫散文時,有意學習英國散文的寫法,包括那句“畫虎不成反類犬”,顯然都是他的自謙之詞;事實上,他的不少散文都帶有英國散文的特點,倘若細讀,大概率能品出其中的神韻。比如《“談”戀愛》一文,僅從標題看,就有借鑒英國散文的痕跡;細看正文,用詞豐富,語言考究,韻律和諧,句式豐富多變,結構布局合理,敘述節奏的把握也比較到位,更重要的是,該文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既反映了他對晚婚晚育、不婚不育乃至“年輕人連戀愛都不談了”等社會現實的密切關注,又體現了他對婚姻、愛情、社會、人生等重大命題的深刻思考,讀來韻味十足,令人回味無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現代散文敘述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