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扎根筆記|崔沁峰:來自生活的答案——回望臨潭掛職歲月
    來源:《作家通訊》2024年8期 | 崔沁峰  2024年09月29日08:30

    【欄目語】

    2024年,《作家通訊》全新改版,推出新欄目“扎根筆記”,邀請在基層一線工作、駐點、深入生活的作家、文學工作者分享他們對于廣袤大地和人民生活的觀察與體悟,展現新時代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向人民學習”的精神風貌。

    來自生活的答案

    ——回望臨潭掛職歲月

    崔沁峰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快速吸收著新消息,也面臨著新問題,來不及尋找答案。在城市長大、校園畢業便直接步入社會的青年人,不免產生彷徨。剛過而立之年的我,幸運地得到了參加中國作協掛職幫扶的機會。于是我帶著明確的幫扶使命和任務,從北京前往千里之外的甘南高原工作、生活。這段人生之旅我收獲了什么呢?生活給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

    文學:光照在心頭上

    我掛職的高原小城叫臨潭,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相接的甘青川交界,從北京出發,輾轉飛機、汽車,9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縣城。這里海拔高,早晚溫差大,才8月末,入夜后就仿佛入冬了,街上空蕩蕩的,寒冷僻靜。宿舍樓離辦公樓不遠,更加安靜,仿佛樓里沒住什么人。對比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這難得的安靜反而會令人產生焦躁之感。辦公樓里總有一些辛勤加班的人,起碼大廳的燈是亮的,所以我常常選擇待在辦公室里。

    我的辦公室里有很多書,是前幾任掛職干部陸續留下的。我的前任掛職干部是一位作家,我剛到臨潭時,他特意和我說,這些書他就不拿走了,讓我好好看,珍惜這段時光。同時告訴我,閱讀有時可抵消孤獨。我現在依舊記得他和我說這些話時,還重重地拍了下我的肩膀,仿佛是對接班人的殷切囑托,也象征著新老掛職干部完成了交棒。單位領導送我們來時,提到中國作協定點幫扶臨潭,持續選派干部掛職,正是一種力量的接續。所以我一直都清楚地知道,我不僅是中國作協幫扶隊伍的一分子,更是駐扎前線的通訊員,使命任務重大。

    初到臨潭,遠離原有的生活,我夜晚的時間變得富裕起來。吃完晚飯,我經常會繞著縣城走一圈,有時和家人道過晚安后,手機都刷累了,可夜依然漫長。每當這時,我就不自覺想起前任干部的話,于是便翻起了布滿案頭的書——從臨潭縣志、政協文史資料、文旅推廣手冊,到熟悉的文學類圖書,以及近年來中國作協定點幫扶臨潭出版的20余本文學叢書。我將它們排列整齊,逐一翻閱。看過后我才真正意識到臨潭成為久負盛名的中國“文學之鄉”的原因,原來這個縣里竟然有這么多文學愛好者。他們有的是各鄉鎮單位的工作人員,有的是書店的打工者,也有純粹的農民。他們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寫作,小說、散文、詩歌,均有涉獵。作品中,他們孜孜不倦、熱情謳歌著自己的家鄉,抒發高原生活內心的獨白,記錄著家鄉的歷史與今天。通過這些書,我對這個陌生的西北小城產生了興趣,對臨潭的厚重肅然起敬。我想,這應該就是文學的力量。

    我不禁暗自反問自己,在北京,有多長時間沒有集中精力閱讀了呢?何況自己還是個“文學工作者”!我讀著前任干部們留下的書,也接續著他們的幫扶之路,和縣里的作家、文學愛好者打交道。那些曾經讀不進去的書,成了漫漫長夜的伙伴。我不疾不徐,不定目標,就只是閱讀文字本身,有時停在一句話、一個詞上許久,感受文字背后的意蘊,隨著指針流走的時光也變得充實起來。散文詩是我此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文體,在甘南卻有很多人寫。我閱讀本地作家、融媒體記者花盛贈送的散文詩集《慢慢老去的冬天》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作品大多描寫的是甘南的鄉村、雪山、草地、格桑花,還有作者的童年以及他的家鄉黨家磨。我在字里行間感受到臨潭作家心中一團團的火在冰冷的高原燃燒,我在暗夜中看到了文學的光亮。

    某次參加縣“兩會”,一位頗有聲望的縣人大代表鄭重地和我說:“感謝中國作協的幫扶,那么多來幫扶的干部,給我們本地作家出了那么多書,把我們曾經口口相傳的故事、家鄉的歷史文化和秀美風景變成了書,讓我們隨時可以捧起翻閱。”這一刻我仿佛突然領悟了我們定點幫扶工作宗旨“文學潤心,文化助力,扶志扶智”的含義,文學的光已經溫暖地照在了臨潭群眾的心頭。在這兩年中,中國作協各單位的同事們積極投身定點幫扶,發揮文學資源優勢,堅定地延續“文學潤心”理念。我掛職期間,臨潭迎來了中國作協文化幫扶作家記者小分隊,實現了中華詩詞學會和池溝村黨建結對,發起了“全國拔河之鄉·臨潭杯”拔河主題全國征文活動,舉行了“《詩刊》走進‘文學之鄉’臨潭改稿班”“《中國校園文學》作家進校園”等一系列文學活動,我也在認真做好每一項讓文學在臨潭發光的工作,助力臨潭的文學事業,幫助作家成長,使“文學之鄉”的文學之花更加燦爛,扎穩文學在基層的根。文學是為人民的事業,在基層工作生活,對一個文學工作者來說是很寶貴的機會。

    高原:苦寒蘊藏能量

    臨潭平均海拔2800多米,年平均氣溫3攝氏度,只有七八月份有夏日跡象,其他時間都是冬天的感覺。剛來時,我因缺氧及氣候嚴寒感到不適。例如我常常剛睡著就會被憋醒,爬樓梯到二層竟然就氣喘吁吁了。白天紫外線強時溫度很高,一下雨就冷得仿佛要失溫。這樣的氣候也使得當地土地貧瘠,農業生產條件差,歷來是貧困之地。

    臨潭曾有一段獨特的“隴上江淮”歷史,明洪武年間,大批江淮軍士舉家移居至此,給這里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所以人們也稱此處為“洮州”。臨潭16個鄉鎮被劃分為東西南北4路,也就意味著臨潭有4座大門。一次下鄉調研,我專程前往從沒去過的“東大門”三岔鄉。我閱讀資料時發現,雖然目前進出臨潭主要走“北大門”冶力關,但從文史資料來看,三岔鄉所在的“東大門”一度是古時進出臨潭的要道,也就是著名“唐蕃古道”的洮岷段。我和地方文史學者、詩人張俊立先生聊起這段歷史時,得到了他的認可,他介紹說,歷史上賓客來訪、官員走馬上任,基本都是從三岔往來,那里接通岷縣、隴南、川蜀,是一條官方的“茶馬古道”。難怪三岔境內能有臨潭古洮州八景之一的“黑嶺喬松”,因為這里曾經人流熙攘,雅士云集,故有詩文詠之。

    三岔鄉的鄉政府建在三座山嶺的交匯處,形成天然的三岔路口。村子大多分布在一道道山溝中,空間逼仄,農田少,致富手段少。每次下鄉,尤其是到群眾家后,我都憂心忡忡,眼淚常在眼眶里打轉。艱苦的自然環境限制了當地的發展,但我也明顯感到在國家政策的助力后,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精神上也立起來了,大家團結互助,想干的事也可以干起來了,這在合作社的建設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我們此行是來調研產業發展的。早就聽說三岔的藥材好,幾公里外就是著名的“當歸之鄉”岷縣,土地毗連,地氣同源,于是鄉里也打出了“藥材之鄉”的發展品牌。鄉里有明確的發展定位和目標,令人振奮。

    我們走進一個規模較大的藥材合作社,院子里是熱騰騰的勞動場景:男人們正在裝車,女人們則在給當歸、黃芪等藥材打捆。我好奇地拿起幾樣藥材近距離觀察,感嘆道:“可惜高原冷,不利于農作物生長。”旁邊合作社的負責人說:“好著呢!咱們這個海拔、氣溫,長出的藥材是最好的!”見我不解,鄉村振興工作站的干部笑著說:“老李,你再給詳細講講嘛!”被叫作老李的村民解釋說:“藥材就是要在寒冷的氣候下生長,這樣長得慢,反而密實,才能保住營養價值。”我頓時懂了,這是我的知識盲區,我為我剛才唐突的感嘆汗顏。是啊,這些藥材大多是植物的根部,埋于地下不見陽光,暗自生長,吸納天地精華,因此具備了非凡功效。

    高原的發展條件欠缺,但也有一定的相對優勢和比較優勢。老李的合作社就充分發揮了這種優勢,帶動群眾脫貧致富。院子里干活的老鄉是脫貧群眾,農閑時打工,增加收入。如今群眾都看到了藥材種植的收益,信心、期待有了,但只有通過合適的組織帶頭,才能連點成線、聚線成面,把藥材的營養價值發展成富裕一方的產業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合作社就是產生動能的基礎單元。這么看來,這皮膚黝黑、不愛作聲的老李真不簡單,既是藥材方面的“土專家”,又是經營方面的“帶頭人”。

    再后來,我逐漸對高原苦寒、缺氧的氣候有了新的認知。比如夏季氣溫低,外地游客便可以來消暑;比如當地物產有益氣補血等特殊功效,很值得關注。2023年夏天,隨中國作協文化幫扶小分隊來訪的作家鄭彥英先生也關注到這一現象,寫了《臨潭寒韻》一文,講述了高原氣候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種氣候也造就了當地人骨子里堅毅不屈的性格。我見到了越來越多像老李一樣行勝于言、默默行路的攢勁人、帶頭人,他們帶動著鄉村的發展。而高原掛職幫扶生活于我而言也是一種身心的歷練,我的身體逐漸適應了高反,掌握了高寒氣候變化的節律,更重要的是我認識到這種苦寒也是一種財富,告誡自己不要輕易抱怨環境,要努力適應。高原那種看似蒼莽無形卻精氣神十足的獨特氣質令我難忘,成為我力量的精神根基,也更加理解古人所說的“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

    拔河:團結激發合力

    說到臨潭的獨特,有一項“萬人扯繩(拔河)”元宵節民俗活動不得不提。拔河現場氣勢宏大,拔繩長達1.8千米。這項民俗傳承了600余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潭也因此被授予首個“全國拔河之鄉”稱號。自小學運動會的一次拔河后,我20多年再沒接觸過這項運動。到了“拔河之鄉”后我發現,這里所有人都對拔河津津樂道。當兩個人打不開話匣子時,說起拔河話題,無論再怎么生分,也能熱情地聊起來。

    同時,臨潭積極開發利用古老的拔河資源,在中國拔河協會支持下,較早地創立了“冶力關杯”中國國際拔河公開賽。這是個標準的體育競技活動,也可能是舉辦地海拔最高的拔河比賽。冶力關的山水田園風光給歷屆來賓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項拔河公開賽日益成為文體旅融合的活動。在臨潭,拔河既有民俗意義,又有體育意義。在參與籌備新一屆“冶力關杯”中國國際拔河公開賽的過程中,我有幸接觸了幾位中國拔河運動專家,還曾經在一次拔河演練中小試牛刀。我毫無保留,用盡全力,但依然敗下陣來,被對方拔得人仰馬翻。我內心一開始認為是對方人多,勁兒大,我方高原缺氧導致的。在一旁的拔河專家張教練見狀說:“拔河其實是個講究技術的運動,不在于誰先發力、使多大力氣,而是講求齊心協力,勁兒往一處使,先穩住重心再形成合力。合力最重要,心不齊、動作不統一,人再多也會敗下陣來。個人貿然發力,更是不起作用。”聽他這么一說,我恍然大悟,比賽那幾天,我觀察后發現,兩方人員握緊繩子,身體后仰,幾乎接近地面,像劃龍舟一樣整齊劃一。起步時并不是我們想象的要大動干戈用力拉拽,雙方看似沒有動靜,穩穩當當,實際上腳底板正在摩擦,重心在調整,這是隊員們磨合蓄力并逐步形成合力的過程。而往往輸贏也就在一瞬間——形成合力之后的不久,勝負即可分出。

    一個看似司空見慣的運動竟然蘊藏這么深刻的內涵,大家都覺得應該弘揚挖掘拔河的文化和精神特質,使得拔河在臨潭不僅有民俗和體育意義,還能有文學意義。后來,臨潭縣和我的“娘家”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及其所屬的中國作家網、《中國校園文學》等單位,以及中國拔河協會、甘肅省作協,共同策劃舉辦了“全國拔河之鄉·臨潭杯”征文活動,數百篇文學作品共同書寫拔河活動,用文學深刻入微的筆觸豐富了拔河活動的內涵,最后還結集出版了《走!扯繩走——“全國拔河之鄉·臨潭”拔河主題文學作品集》一書,由中國拔河協會會長何珍文先生作序,意在用文學的方式書寫一項體育競技活動,記錄群眾心中悠長的拔河故事,激勵新時代“全國拔河之鄉”臨潭的發展,為臨潭的建設注入一股“文學合力”。題目“走!扯繩走”是一句臨潭方言,意為呼喊伙伴去拔河,也具備一種互相鼓勁的意味。這項古老的活動能在臨潭傳承600多年,可見它與臨潭這片土地和人民的精神是統一的,它傳遞出的“一根繩、一條心、一股勁、一個夢”的精神,也是臨潭這方多民族聚居、氣候高寒的土地所孕育出的堅持、團結、拼搏、不服輸的奮斗精神的體現。靠著這股精神,臨潭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扎實推進著鄉村全面振興。

    拔河運動強調團結協作,我們工作生活中所經歷的事,大多也是需要團隊協作的,所以拔河的啟示非常有益。團結激發合力,行穩才能致遠,從一項體育運動中得到如此多的精神啟示,這也是臨潭的工作生活給予我的寶貴能量。

    時光如梭,回望我在臨潭700多個日夜親身經歷的高原小城生活,感慨萬千。我一直敬佩那里的人民,對我而言,缺氧、寒冷和充滿未知的生活,卻是他們的日常。我也敬畏那里的環境,那是一種美好和艱辛并存的自然狀態,人們在與特殊環境和諧相處的過程中,正闊步走在一條昂揚的振興發展之路上。帶著這些難忘記憶和珍貴收獲,我又回到了茫茫都市。我相信這段寶貴歲月給我留下的財富將繼續伴我前行,在我困惑、疲倦或是想再追問什么答案時,適時地給予我回答。

    我感恩扎根基層這段歲月的饋贈。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发布|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APGF|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福利视精品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国产精品午夜国产小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人成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国产chinesehd精品酒店|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91精品天美精东蜜桃传媒入口|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精品日韩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都是精品热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