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的四個認知維度
生活美學是兼具“生活”與“美學”兩個概念的重要意義范疇,其以深厚多元的實踐性和審美性,成為古今中外諸多學者關注并探討的話題。新時期以來,我國各族人民的現代生活方式日新月異,受此滋養,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一系列美學精神,逐漸呈現出“生活化”意味。這正如朱光潛在《談美》中所論及的:“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生活內蘊美學,生活美學是寫在瑣碎日常中的文章。當前,對日常生活的審美性追求,成為人們書寫富有中國風范、中國形態、中式美學的“生活文章”的共同目標,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元素。習近平總書記將“美學”和“文化”并置,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币虼?,當前需要明確生活美學的認知維度,由此才能進一步把握好中華美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特征,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話語體系。
首先,明確基于主體行為規范要求的生活美學規矩。中國傳統生活美學講究“禮”“文”“中”“和”等主體行為準則和生活之道,這是古代先賢對人類主體行為規范及方式的強調,也是其以主體的行為禮節、言辭服飾、居住交往等生活內容來表征社會秩序、自然發展和宇宙演變的觀念系統,更是基于主體行為之本的生活美學區別于其他藝術美學的獨特所在。具言之,《左傳》有記:“禮,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此處指出“禮”乃主體立身處世的基礎,是日常行為規范的統一,道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以禮修身,這是人類主體由內至外的生活美學。“文”,本義為文身,后延伸為花紋、文字等義。《禮記》有“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無本不立,無文不行”之說,即強調行為主體道德學問等修養對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而與主體生活相伴生的住居建筑、器物、服飾等生活具體事象,拓展了主體的行為規范,是“文”的可視表征?!疤烊撕弦弧钡闹袊軐W思想亦基于以“中”為美的生活美學,古人“立中”以觀天觀地,進而觀人,觀察主體的行為舉止、道德規范?!爸小钡木唧w形態是多樣的,它可以是良渚文化的玉鳥形象,也可以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北京中軸線,它是具象化的亦是抽象概念化的。隨著社會秩序的演進,“和”逐漸成為生活美學的應有之義,從“神人以和”直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哲學思想,皆是基于人類主體行為規范而延伸、闡發并展現的具有豐厚內蘊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由此,基于主體行為規范的生活美學最終由我及人、由人及物、由表及里,以宇宙之性質結構觀察人類主體之所在及其生活行為,正如鐘嶸在《詩品·序》中所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自古至今,中國生活美學正是延續發展了古代傳統生活美學思想之精粹,將“禮”“文”“中”“和”等主體行為規范和生活之道融于日常生活現實中,在實踐與理論的相互塑就、相互影響中,闡發人們關于生活的美好愿景。
其次,指向主體精神維度的生活美學體認。對人類衣食住行、器物揖取的審美觀察,可知生活美學的基本外在形態,由此亦可探知生活美學的內在肌理。譬如,研究堪稱敘述中式生活美學之集大成者的《紅樓夢》,需通過分析人物日?,嵤轮韺?,才可窺知其隱藏于生活細枝末節表象外的主體精神。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以道德人格之修習養成為內核。孟子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之言。這里所謂的“心”“性”即是強調美在主體精神維度上的養成。如諸多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時代楷模,他們在生活細節中展現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時,生活美學源于主體對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自覺或不自覺的審美創造,是人類主體精神思想得以具象化的現實根基。王國維在《孔子之美育主義》中說:“美之為物,不關于吾人之利害者也。吾人觀美時,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即是說,主體在進行審美選擇時,往往是無目的的。但細考之,其中也融入了主體的人生閱歷、審美旨趣以及精神向度。主體在自覺不自覺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學思想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精神視野而進行下意識的審美選擇。反推之,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進行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時,最終必然指向審美主體的精神維度,是審美主體對日常生活的審美體認。但在當前審美對象多元化、審美泛化的信息化語境中,也需關注審美主體的理性缺位、詩性退場和功利性漸漲等問題對自身審美精神的消極影響,進而有助于塑就健康的主體精神。
再次,融入現代生活方式的生活美學態度。生活美學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存在,漸趨于一種半敞開的狀態,即生活美學的形式泛化、內容的生活化,同時又不乏典型性和集中性。學者劉悅笛曾指出中國美學的“生活論”轉向??梢哉f,美學的具象化存在是變動不居的,其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性。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科技創新元素而風頭正勁的國潮風尚,包括服飾、文創等各式具有文化厚度和藝術魅力的國潮產品,正是生活美學結合現代生活理念融入現代生活實踐而呈現出的具體審美形態,是生活美學的包容性、繼承性和創新性之體現。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理,生活既是美的根源,又是美的歸處。在科技不斷進步、審美觀念與時俱進的時代語境中,一味地因循舊習已不符合現實生活需求。因此,主體往往將自身的生活美學態度融入到現代生活方式中,對諸如居住建筑、器物飾品等現代生活場景中的美學載體進行再設計,最終呈現出既脫胎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貼合現代生活方式和主體審美旨趣的中式生活美學。林語堂曾言:“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更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與自然的樂趣?!敝惺缴蠲缹W即是如此,它提倡化繁為簡、與自然諧存的生活審美理念,在呈現中華民族美學特質的同時,“知天地之化育”,追求現代生活與自然萬物的和諧與共、現代科技與優秀傳統文化之兼存,以實現現代生活體驗與傳統文化審美的“辯證統一”,最終豐富中華美學精神內涵、建構符合時代語境的美學話語體系。
最后,走向美育實踐的生活美學主張。自蔡元培首次引入國外“美育”概念,并將孔子的思想特點歸納為“利用美術的陶養”起,生活美學逐漸走向美育實踐。美育實踐要關注心靈教育、情操教育,更要關注其如何更好地走向生活、融入生活,使美育實踐扎根時代生活,使美落腳于生活實處。美育實踐關心的既是青年一代,也是全體人民。王國維認為,“孔子所謂‘安而行之’,與希爾列爾所謂‘樂于守道德之法則'者,舍美育無由矣”。由此可見,美育實踐既在“日用常行”中,亦在有意識的教育培養中。審美主體一方面要學會修身養性,另一方面也要接受美育浸潤,進而“澡雪精神”。在現代日常生活中,走向美育實踐的生活美學主張,不僅體現在學校設置美學教育、藝術教育等通識課程,舉辦美育知識普及講座,開展美育研究等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還體現在新時代語境中對生活美學具體存在空間的建筑設計與宣傳推廣中。這其中,既包括對美術館、圖書館、地鐵站、公園等公共空間結合不同空間情境和美學主題展陳不同的文藝作品,又包括通過研學游等活動呼吁對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以及對“美麗庭院”的建設等活動實踐中。這些美育實踐強調以人為中心,營造各具特色的美學氛圍,以美育提升主體人文素養、塑造時代新人,為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發展提供新的路徑。
(韋莎系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博士生,王敏系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