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青批”稱號與文學批評共同體的形成 青年批評家及新的批評共同體
    來源:文藝報 | 李蔚超  2024年08月28日09:17

    在特定的時代語境之下,客座研究員制度的諸多嘗試,契合了文學批評工作的時代訴求與自身特性

    2011年5月19日,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了首屆客座研究員聘任儀式,影響深遠的青年批評家培養制度落地生根,梁鴻、張莉、李云雷、楊慶祥、房偉等“70后”“80后”青年批評家成為首批“客座”。

    作為一項制度,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目標是清晰的,就是打破學院體制下以文學史研究為重、厚古薄今的既定圖譜,形塑學術研究之外的文學批評意識,讓當代文學現場的源頭活水,匯入校園和研究機構,讓從事文學研究的青年學人繼承中國文學注重批評與創作互動影響的傳統,使上世紀80年代作為知識介入社會的文學批評繼續保持其活力與鋒芒。正如陳思和的評價:“這項制度是一個典范,使一批本來在學院高墻里做研究,在課堂里講課,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的人,得以直接進入社會實踐場,與創作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和交流。”以陳思和為代表的一代批評家的文學實踐始于上世紀80年代,他們很快認識到曾經置身的文學場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學史家洪子誠也曾積極投身詩歌批評,適應周遭的文化環境:“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學校的教師、學生,大都把熱情投射到對文學現狀的關注上……沒有多少人會對當代文學的‘歷史’感興趣,即使論及,也只是作為展開現實問題的背景因素。”90年代至新世紀初,思想家淡出、學問家輩出是人文學科的主要趨勢,而文學批評熱,也逐漸被文學史研究等學問追求所取代。

    客座研究員制度的設立者與倡導者,以親歷歷史的敏感賦予了這項制度時代前瞻性。文學批評在中國的地位十分特殊,它介乎連通讀者、交涉創作和建構話語三重任務的結構之中。因此,文學批評始終是文學生態和文化環境的重要一環。進入21世紀,傳播媒介迎來迅疾的迭代式發展,通過互聯網社會媒介對文學展開批評不再是“專業”批評家的專利,公共空間上眾聲喧嘩的文藝批評或許帶來審美的自由民主,亦為“眼球經濟”貢獻流量,過分嘈雜的高分貝會降低環境的宜居度,文化場域也不例外。與此同時,日趨嚴格的社會分工及精準的崗位職責使“職業”批評家幾乎絕跡,究竟誰來為文學提供有效的、懇切的、可信的聲音?

    在特定的時代語境之下,客座研究員制度的諸多嘗試,契合了文學批評工作的時代訴求與自身特性。排除媒介的放大效應,當代文學批評本身處在不確定、無命名、待言說的未完成過程中曲折展開,最終才能讓新的文學在文化坐標中抵達相對穩定的位置。因此,基于共同文學志業的“批評共同體”,在堅持批評倫理和價值判斷之下的聲援、切磋、對話,有助于凝聚起文學環境中的理性聲音。到2024年1月,共有11屆110位青年批評家加入“客座”隊伍,在他們及更多以文學批評為志業的青年的創造下,“青批”成為中國文學界一個富有朝氣、寄予厚望、引領創新的“稱號”,在這面旗幟下,越來越多的青年批評家活躍在文學現場,成為文學批評的主要力量。

    各級文學機構認識到評論人才與創作人才同等重要。中國評協為青年文藝批評者開設“青萍會”專欄、舉辦中國文藝評論青年論壇。魯迅文學院曾在北京文藝座談會召開后的2015年,在中青年高級研討班序列中特設文學評論家班。各地作協逐漸認識到青年批評家人才儲備的重要性,從發現創作人才的辦法中尋找可行措施,為省域文學培養具有敏銳洞察力和準確判斷力的批評人才,推動他們立足本省,走向全國。

    對于青年批評家的引導和培養機制中,各類文學活動的組織形態、選題策劃,決定了制度運轉的方式以及對人的影響;給青年批評家們提供怎樣的文學場域,決定了他們如何理解當代文學和文學批評的作用。有別于傳統學術期刊的、有組織的、有導向意圖的互聯網評論陣地逐漸增加,諸如關于青年創作、青年文化現象研究的短、快、準的“青觀察”欄目,為青年批評家們提供了更自由廣闊的批評空間。

    此外,面向創作的文學獎,從國家級到地方性獎項的種類繁花似錦,琳瑯滿目,但是面向批評家的理論評論獎相對稀缺。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的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在幾代現當代文學學者的心血澆筑下,成為青年人成長進益之上的重要里程碑,這個以現代文學史第一代學者命名的學術獎項,逐步向包括文學批評在內的當代文學研究界的青年人敞開。去年以來,雪峰文論獎、劉熙載理論評論獎的相繼創辦,意在褒獎和鼓勵評論家們的思考與創造。把握中國問題、聚焦新時代文學、創作富有現實感和歷史意識的文學批評,既是各類獎項倡導的方向,也是批評共同體對青年一代文學批評的期許與展望。

    新的媒介能力與文學行動

    青年批評家擴展了學院的內涵,他們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學科內部出發,開始參與新興學科創意寫作的設置、建設和發展

    文學批評與現代意義上的文學一樣,同屬現代性與啟蒙主義的建構產物。進入新時代,媒介的快速迭代影響了文學批評者的思維方式和話語表達,考驗著青年一代的媒介能力和適應性,青年批評家們在文學場中的批評實踐也表現為豐富多元的文學行動。

    青年批評家擴展了學院的內涵,他們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學科內部出發,開始參與新興學科創意寫作的設置、建設和發展。仍以文學館“客座”為例,北京大學的叢治辰、樊迎春,中國人民大學的楊慶祥,北京師范大學的張曉琴、白惠元、姜肖,華東師范大學的黃平、項靜,山東大學的馬兵等青年批評家們,已然成為各高校創意寫作專業的奠基者。他們在從事文學批評的過程中,也深入了解當代文學生產體制的運行過程,掌握中國文學的文化地形圖,從而能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搭建以寫作實踐為導向、基于行動的文學研究、作為城市軟基礎設施的中國式創意寫作專業。他們培養的學生在純文學寫作、文學編輯、體制性文學工作及新興創意寫作等領域中嶄露頭角。青年批評家既將傳統的、精英化的文學基因移植到新型教育的機體內,又為變動不居的當代文化場注入新鮮血液,他們的作用如同橋梁一般,雙向貫通,互通有無。

    青年批評家面向文學現場,主動建構、塑造、引領文學創作新潮流。考察當下文學界對地方性寫作的命名,其肇始于黃平對“鐵西三劍客”及“新東北寫作”的闡釋,興盛于楊慶祥、陳培浩、曾攀等對“新南方寫作”的倡導,直至北京文聯和《北京文學》發起“新北京作家群”倡議,浙江作協與《江南》雜志主張“文學新浙派”的探索,張莉、徐剛、翟業軍、王晴飛等批評家加以闡釋。在文學期刊、地方作協的積極邀約下,這些文學命名由青年批評家們和具有某種地方性書寫特質的作家聯袂完成。除去響應刊物的命題作文外,通過學術期刊和文學刊物編輯既定的遴選、組織功能,青年批評家以陣地、平臺踐行個人的文學行動和批評活動,也是當代文學批評的重要形態。

    青年批評家置身文明新形態形成的歷史節點,不斷調整文學行動的位置和方向。在當代批評家中,何平的文學行動頗具代表性。2017年,他和金理發起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召集兩地青年批評家和出版人、小說家、藝術家、劇作家、詩人,復蘇文學批評的“對話”傳統。接下來,他又相繼發出“中國科幻文學南京論壇”“新小說在2019”“現場文叢”等號召,呼吁不斷拓展批評關注的領域,孜孜不倦挖掘文學場中的創新因子。同樣,張莉在《十月》等刊物組織女性文學的創作與批評,并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形成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出生于1980年的楊慶祥在同代人中登上文學批評舞臺較早,除去批評文本之外,楊慶祥作為批評家的文學行動同樣引人注目,他對代際、新文類、地緣政治、媒介等問題的吐納能力,推動了創作和批評界對特定問題的認識和討論。那些在楊慶祥課堂上獲得批評意識的“90后”一代促成了“同代人”批評的誕生。毛尖、劉大先、叢治辰、黃平等學院學者以雄強的辯才、旺盛的精力、良好的媒介能力在各類媒介平臺頻仍亮相,他們對文藝作品的認識和評價,一經思考,便通過互聯網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形成了與既往批評家無法比擬或想象的傳播效率。正如李靜所說,“置身數字時代,去中心化、集體合作、偏向主觀經驗、注重體驗與消費的互聯網知識生產模式業已生成,直接面向當下發言的‘文學批評’深受這一轉型趨勢的影響。”由此可見,文學批評的自由、敏銳、介入的屬性,使得自覺的批評者能夠隨文化空間、歷史參數的變化而迅速調整批評的位置、功能與工作方式。

    新的文風與思想的臨界狀態

    青年批評家置身數智時代,新科技的誕生和應用,迅速改變了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推動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交流交融

    丁帆評價以“客座”為代表的青年人的文學批評時,曾特地強調“新的批評文風”的轉變,“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犀利的文風,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新的批評文風,一掃昔日理論搬運工的呆板的闡釋方法,給文壇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讓批評增添了活力。更重要的是,這種批評之風吹到了高校,也讓學院派批評發生了悄悄的、革命性的變化。這種批評的活氣,才是文學批評本質的體現”。在借鑒舶來理論、跨學科方法的過程中,批評的文學性標準總是會一再被提醒、提及和提出。青年一代普遍認識到,一個文學批評家該要在理性的思索與無拘束的創作之間,在席勒與莎士比亞之間達成“辯證統一”。極富文體意識的當屬張定浩、黃德海、項靜、木葉等上海批評家,他們曾先后就職于《上海文化》,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學批評陣地賦予青年一代解脫束縛的鼓勵,在若干年內,該刊物每期刊發本刊青年編輯的批評文章,這些文章無須疊床架屋的注釋和規范,態度鮮明、意興飛揚、切中肯綮,令人耳目一新。幾位滬上批評家的文章很快獲得關注及肯定,并在一段時間內啟發了“80后”批評家的文體意識,此后,他們索性徹底打破批評與創作的界線,開始涉獵小說、詩歌、非虛構等更廣泛的文體類型。

    青年批評家選擇臨界、破圈的批評站位,將文學批評轉化為思想文本。盡管學院派批評經常遭到文體晦澀、理論先行、斧斫文本的詬病,但有學術背景的批評家追求專業化的學術精神,糾正了文學批評的隨意性,扭轉了感性批評的清淺化弊病,將文學批評引向更深層次的思考境界。周展安、李浴洋、路楊、鄧小燕、石岸書、羅雅琳都是“80后”“90后”優秀的文學研究者,他們分別從現代文學、思想史、社會學、文化研究等不同路徑,將生動、廣博的當代文學納入思考范圍,判斷作品好與不好,能否走向經典,并不是這些青年批評家的主要目標,他們更傾向于打開話語空間,將最新的文學文本與中國問題聯系起來,這些批評文章也因此獲得了強大的氣勢和開闊的視野。

    青年批評家置身數智時代,將批評對象拓展至文化領域的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新科技的誕生和應用,改變了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推動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交流交融。互聯網思維、數智技術模式、視覺文化的興起,潛在影響了新一代文學批評家。他們將網絡文學、影視劇、游戲、綜藝節目等數字文本納入思考范圍,站在文學研究特有的人文主義視角,以文學的審美特質為立足點,在浩如煙海、豐富多元的文本中尋找“文學”的蹤跡。他們既不對科技的到來持悲觀的批判態度,又堅決為文學復魅,捍衛文學不可究詰的審美特性,他們渴望與新的文化創造者一道,營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意義空間。

    (作者系中國現代文學館學術研究中心主任)

    国产在线视精品麻豆| 99精品众筹模特私拍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不卡无毒|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大陆| 国产成品精品午夜视频| 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麻豆|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国产成人精品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一线|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 久久9精品久久久| jiucao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直播| 久久国产精品2020免费m3u8|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99精品免费视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99|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鸭窝|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青草| 久久久久久一品道精品免费看| 国产日韩久久久精品影院首页 | 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久久精品九九热无码免贵|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