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海天雄鷹》: 打開中國航母艦載機敘事通道
中國航母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牽動億萬國人的心,但絕大多數人對這一無比“硬核”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國航母故事特別是細節的了解應該不多。因此,以電視劇的形式來藝術地呈現中國航母的故事,既令人期待,又充滿挑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工作部、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聯合攝制,朱秀海編劇,劉家成執導,朱亞文、侯勇、李幼斌、杜淳領銜主演的國內首部航母艦載機題材軍旅劇《海天雄鷹》,在這方面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藝術創造,在向海圖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語境中書寫下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從題材來看,《海天雄鷹》帶有揭秘性的敘說將關于航母特別是航母艦載機的方方面面,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猶如打開了一本航母艦載機的“百科全書”。這是全劇進行藝術創造的基礎。普通觀眾對航母、航母艦載機有著強烈的好奇和宏大的想象,但對于具體情況卻知之甚少。
《海天雄鷹》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艦載機部隊的誕生為敘事線,圍繞這條主線,將艦載機部隊涉及的各個維度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特別是人(飛行員)、機(艦載機)、索(阻攔索,幫助艦載機在航母上停下來)、燈(光學助降系統,輔助飛行員準確找到航母落點)的每一個環節的表達,都一次次拉近了觀眾與航母和艦載機的距離。《海天雄鷹》以極具創造性的藝術手段,生動講述了由來自空軍、海軍的王牌飛行員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載機試驗試飛大隊一次次充滿極大風險甚至是生命危險的訓練的故事。
電視劇通過對秦大地、謝振宇、余濤等進行陸地機場上艦艏起飛、著艦、掛索、逃逸復飛等模擬訓練,海上尋艦、著艦、掛索、逃逸復飛等實戰訓練,以及對“隼式飛行”“鷂式飛行”等飛行技術的生動展現,揭開了航母和艦載機的神秘面紗,讓觀眾看個明白。另外,艦載機的攻關團隊既有空軍、海軍力量,也有中航、中船的地方力量;既有王牌飛行員,也有專業的心理支援醫生,特別是關于心理支援對處于高風險中的飛行員的重要作用的表現,出乎觀眾的意料。總之,看了《海天雄鷹》,航母和艦載機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它打開了國人參與中國航母敘事、艦載機敘事的通道。
秦大地、謝振宇、余濤等艦載機飛行員那一次次令人屏住呼吸、揪心共情、心潮澎湃的飛行動作,并不是純粹的“技術流”奇觀,而是進一步帶領觀眾進入崇高美的審美境界。之所以帶給觀眾崇高美的審美體驗,是因為包括艦載機在內的中國航母本身就是大國重器,更是因為“海天雄鷹”的軍魂國魂,同時也因為該劇與中國向海圖強、民族復興的時代精神合拍。《海天雄鷹》中崇高美的核心要義,就在于它是一曲時代精神的頌歌,一首“海天雄鷹”的贊歌。艦載機試驗試飛大隊是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組建、訓練的,可以說每一步、每一方面都面臨著極大的危險,而最大的危險則是不知道會存在什么危險。令人震撼的是,海軍副司令員衣振邦在訓練開始前,首先是去海邊的磨盤山找好將來官兵萬一不幸犧牲后安葬的地方,并將磨盤山改為英雄山,還帶頭給自己劃了塊長眠的地方。
試驗試飛大隊成立儀式的第一個環節,是播放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歷史時期犧牲的試驗試飛飛行員的視頻,這是對英雄的致敬。飛行員們不僅不怕犧牲,而且爭當第一試飛員去主動爭取第一個直面犧牲。特別是在艦艏起飛時突然出現的迎面撞墻視覺錯誤和由隼式飛行減速著艦改為鷂式飛行高速撞擊著艦的重大考驗面前,秦大地、謝振宇、余濤等都想方設法主動請戰。
后來,成長為海軍航空大學艦載機飛行學院院長的康延成,在為新一代飛行員做飛行示范時,為了挽救與鳥群相撞墜落的戰斗機而犧牲。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不僅體現在軍人身上,也體現在了地方專家的身上。中航的梁總因為突發心梗,犧牲在試驗試飛取得最后成功的時刻。
艦載機試驗試飛科技含量極高,僅靠犧牲、奉獻和熱情是不能夠取得成功的。《海天雄鷹》在禮贊英雄精神的同時,生動彰顯了科學精神。雖然隨時都可能犧牲,但犧牲不是目的,而是要戰勝犧牲,保住飛機,完成試驗,得到數據和經驗,最大程度減少后面飛行員的犧牲。
謝振宇、余濤之所以堅決要求以看似超乎想象、有悖一般操作規則的鷂式飛行取代看似安全、符合傳統慣例的隼式飛行著艦,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建立在各種數據分析、資料研究和實踐經驗基礎上,他們從各自的角度拿出的著艦程序,成為試驗試飛取得成功的關鍵。而作為隼式飛行堅定推動者、鷂式飛行堅決反對者的秦大地,在發現問題之后,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進一步探索研究實踐后,將鷂式飛行作為著艦規程。
當訓練從陸地試驗場轉向航母后,鷂式飛行如何找到合適的攻角,也是經過科學研究和實踐獲得解決的。而作為決策者的衣振邦,特別注重試驗試飛的數據、經驗和中航、中船地方專家的科學意見。劇中將心理支援作為一門科學進行表現的探索,也令人耳目一新。
任何一項事業取得成功,關鍵在人。艦載機試驗試飛的主角是軍人,《海天雄鷹》成功地塑造了“海天雄鷹”人物群像。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融合了軍旅敘事與生活敘事。軍旅敘事凸顯了軍人的精氣神,生活敘事凸顯了他們的親切感、立體感。一方面,全劇在歷史與現實的勾連映照下展開具有深邃歷史感的軍旅敘事。全劇開場將時間設定在1965年,海軍101團團長余兆年、飛行員吳驚天在中國近海與侵擾我領空的某國王牌飛行員戰斗,余兆年將對手擊落。他們在全劇中所占戲份不多,但他們身上特別是余兆年身上,那種骨子里的以“空中拼刺刀”精神為代表的軍人肝膽、中國精神,充滿強烈的感染力。
雷厲風行、風風火火的衣振邦,曾經在三次飛機事故中轉危為安的試驗試飛大隊領軍人秦大地,棱角分明、極具個性的飛行員謝振宇,余兆年孫子、內斂持重的余濤,青春靚麗、直擊人心的航母女兵夏初等軍人形象,他們都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征,有著符合人物定位、劇情邏輯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另一方面,全劇在家庭、愛情、親情等維度展開具有情感溫度的生活敘事。秦大地父親癱瘓、兒子腦癱,急需他在身邊,而為了航母艦載機,他放棄轉業地方的高薪,將照顧兒子的重任交給妻子烏曉;余濤的父親在試飛中犧牲;謝振宇幼時父親去世,母親在他初三時也病逝;夏初被男友背叛……他們身上,都有著生活的重負和困境,都有著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但最終在部隊、戰友的幫助下,在自我的砥礪磨煉中,實現了歷史使命與個體生命的融合。
因此,《海天雄鷹》的軍旅敘事和生活敘事是交織在一起的,唯其如此,“海天雄鷹”不僅是一個生動的意象,更是既可敬又可感可親可愛的存在。
全劇最后,夏初和柳妮娜帶著孩子在海邊眺望,孩子問夏初在聽什么,夏初回答在聽和平,每一聲海浪都是和平的聲響;緊接著一個鏡頭,謝振宇在航母上接受記者采訪:中國近海任由他人肆意妄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全劇終結于此,可謂意味深長,深刻表明了中國對戰爭與和平的態度。止戈為武,既是中國傳統智慧,更是說給當下世界的箴言。
(作者系《中國藝術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