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小說改編電影《我的愛流水如歌》入圍國際電影節
近日,根據范小青小說《赤腳醫生萬泉和》改編的電影《我的愛流水如歌》先后入圍日本櫻花電影節和荷蘭國際獨立電影和劇本節。在日本櫻花電影節,該片更是成為最佳亞洲電影、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導演等多個獎項的有力競爭者。
原著作者范小青參與編劇
《赤腳醫生萬泉和》是江蘇作家范小青的代表作,曾入圍茅盾文學獎,獲得“紫金山文學獎”。許多專家學者給予這部小說及書中“萬泉和”這個人物以高度評價,認為“小說把閱讀引入到無限的空間”,“寫出了溫度,人性。既現實,又有少見的理想主義情懷”。著名作家蘇童認為“萬泉和是一個悲喜劇交融的角色,很像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中梁朝偉飾演的啞巴攝影師,這樣的角色是會被記一輩子的,萬泉和這個人物形象給文學史貢獻了一個獨特的形象”。
如今,“萬泉和”這個獨特形象走進了寬銀幕。據了解,原著作者范小青也參與到電影《我的愛流水如歌》的編劇工作,與范小天、焦歡、熊文君共同編劇。導演范小天,監制張炭,黃金妹和張慶擔任制片人,郭濤、孔琳、恬妞領銜主演,劉暢友情出演,劉小鋒、徐震、牛青峰等實力派演員傾情加盟,青年演員高銘辰、尹蕊、鄒多加主演。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為電影片名題字。
該片主要講述:曾經的農村赤腳醫生萬泉和陪萬里梅進城看病,與當年隨父母到農村的馬莉時隔50年后再度重逢的故事——
萬泉和小時候得過腦膜炎,他覺得自己腦子不好,做不了醫生。70年代初,城市少女馬莉跟隨父母來到農村,為萬泉和打開了新的世界,點亮了萬泉和的夢想。萬泉和想通過學習知識,做好赤腳醫生,為村民治病,離馬莉近一點,再近一點,朦朧的愛意像蒲公英的種子在春天里瘋長。
馬莉跟隨父母回城以后,考上了大學,成為一名作家。農民萬泉和不能再做赤腳醫生了,他成為了一個看魚塘的人。在馬莉離開的五十年里,萬泉和一直努力研究中草藥,他想等自己也像屠呦呦(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一樣,從青蒿里提煉出青蒿素,他就到城里看看他愛了一輩子的馬莉。萬泉和不知道,回城后的馬莉,早已被城市的淡漠、疏離同化……
影片《我的愛流水如歌》以溫暖現實主義為底色,將赤腳醫生精神與中華傳統美德相融合,勾勒出一幅感人至深的人間畫卷。影片不僅展示了主人公萬泉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也通過他與馬莉的故事,傳達了對人類悲憫、博愛和寬容的深刻思考。這種精神在當今時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影片還將參加更多國際電影節
據了解,電影《我的愛流水如歌》是印象·南方作家電影第二部作品,是根據江蘇作家小說改編、江蘇導演執導、江蘇公司出品、全程在江蘇取景拍攝的原汁原味的江蘇電影。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畢飛宇對范小天的執導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具有無窮生命力的人”。他認為范小天的挑戰性和冒犯性,為電影注入了獨特的美學趣味。江蘇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著作者和編劇范小青則被影片中的溫暖和理解深深打動,感受到了人間大愛。
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葉兆言和周梅森也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葉兆言認為影片中夸張的表現手法使其更具觀賞性,周梅森則稱影片為一部“有懷舊元素的電影”,對其市場前景充滿期待。
導演范小天表示,《我的愛流水如歌》在改編過程中保留了萬泉和的靈魂,通過他與馬莉的故事,展現了人類最純真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愛。影片對過去美好的回憶與現代城市生活的冷漠形成了鮮明對比,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如果影片市場反響良好,團隊還將推出第二部,繼續講述萬泉和的感人故事。
據了解,此前,范小天導演、根據蘇童小說《騎兵》和《紙》改編的電影《紙騎兵》獲得和入圍了68個國際電影節137個獎項。福納影視聯合出品的電影《水東游》入圍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A類)·電影項目創投制作中單元。
此次,《我的愛流水如歌》先后入圍日本櫻花電影節和荷蘭國際獨立電影和劇本節。前者致力于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作品,以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和電影藝術的創新發展。電影節旨在發掘和支持才華橫溢的電影制作人,包括導演、演員、編劇等,通過提供展示創意的平臺,鼓勵電影制作中的實驗和創新;后者則是全球電影制作人和編劇的燈塔,旨在發現、慶祝和提升全球最優秀的獨立電影和劇本。
據悉,荷蘭國際獨立電影和劇本節頒獎典禮將于2024年6月1日在阿姆斯特丹舉辦,日本櫻花電影節頒獎典禮將于2024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在東京舉辦。據片方透露,《我的愛流水如歌》未來還將繼續參加其他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