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 讓中國文化更具國際影響力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外文局、Discovery探索頻道等主辦的“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以下簡稱“創作計劃”),自2022年8月啟動以來,聚焦“新時代中國故事”,面向國內外廣泛征集紀實節目選題,評選出各類選題62個,并通過舉辦工作坊培訓等方式引導、扶持、鼓勵中外導演創作紀錄片及紀實短視頻,最終推出一批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陸續在Discovery探索頻道、嗶哩嗶哩等國內外電視媒體和新媒體平臺播出,引發觀眾熱烈反響,還亮相美洲電視節、法國戛納秋季電視節等國內外主流影展,以全鏈條創新探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路徑。
伴隨互聯網發展,通信傳播越來越便捷高效,身處地球村的人們聯系往來越來越密切,但世界對中國仍存在臆想與誤讀,很多通過圖書、新聞等媒介形成的認知與真實的中國存在偏差。所以,探索如何用紀實影像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顯得必要又緊迫。創作計劃與以往的創作有所不同,引入“自我”和“他者”的雙視角,以中外聯合創作的方式尋找跨文化的交匯點與共鳴點,從拍攝、制作到播出,多維度打造國際交流的影像空間。比如,創作計劃推出的紀錄片《點亮阿里》由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拍攝制作,表現國家電網的建設者穿越無人區,在西藏阿里地區低溫、風暴的嚴酷環境下搭建電網的經歷。該片主創后來與美國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合作,將5集每集50分鐘的作品剪輯成20多分鐘、適合海外受眾觀看的國際版。中外主創在合作過程中深度交流,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他們的創作理念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都注重人物關系的構建,一致通過以工友、夫妻、師徒關系等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動力;比如對生態環保內容的理解一樣,決定把工程建設期間大型機械入場時工人在地上鋪設棕墊以防壓壞草皮的鏡頭保留了下來。他們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表現工程故事和民生故事的關系時,外方導演主張以工程故事為主線,再將民生故事點綴其間,以交叉剪輯完成敘事,這打破了作品原有的線性敘事結構,為工程敘事增加更多情感因素。外方導演還注重打造作品的沉浸感,主張采用日記體的講述方式。從這個角度看,這些中外主創不僅是中國故事的觀察者、體驗者,還是影視文化的合作者、交流者。他們在平等、尊重與包容的心態下互鑒、互動、互補,共同探索出以國際化表達記錄中國人、講述中國事的好方法、新途徑。
除了《點亮阿里》,在中外主創的通力合作下,《守護大熊貓之福寶誕生記》《我親身經歷的中國》《洋女婿阿布“吆不到臺”》等優秀作品以平實質樸的影像為經、有理有據的講述為緯,精心織繪出浸染著煙火氣、彰顯著時代感的中國畫卷。比如,創作計劃推出的短視頻《我親身經歷的中國》以外國實習生司徒建國的視角切入,表現他在中國體驗琺瑯制作者、趕海人、AI訓練師、養蜂人等職業的故事。用他的話說,我希望觀眾通過我拍攝的內容,看到中國的發展變化,了解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感受中國人民越來越美好的生活,明白“不管我們來自哪里,我們的共同之處總是多于不同之處,因為我們都有著相似的希望和夢想”。創作計劃推出的另一個短視頻《洋女婿阿布“吆不到臺”》中的主人公阿布曾去過世界很多地方,但當他為了愛情來到四川瀘州鄉村后,感受到中國農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幸福生活,于是深深愛上這里。這些作品真實可信,分寸適度,以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思路進行創作,讓觀眾通過中外創作者不同的觀察視角了解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
創作計劃不僅為國際傳播推出一批優質作品,更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國際傳播模式探索、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2023年6月舉辦的工作坊報名人數超過萬人,縱向上涵蓋中央、省、市、縣、鄉等機關單位,橫向上包括文化宣傳單位、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醫療衛生等機構,呈現出跨行業、跨領域特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創作計劃已超越影像生產傳播的意義,成為整合國際傳播多元主體力量、促進國際傳播理念更新的平臺。在創作計劃的推動和引領下,各方資源和力量被動員起來,使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之路越走越寬,為建構多層次、多主體的國際傳播新格局作出創新性貢獻。
(作者:王曉暉,系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