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后記
在以速度為贏的時代語境中,“慢”成為了稀缺品,但文學對“慢”的書寫卻始終都在。本期“文學史研究”欄目,孟繁華的《前現代的趣味、想象和遺風流韻——關于“慢的美學”一個文學史視角的札記》,勾勒了文學與文人生活中關于“慢的美學”的淵源,以及這種“慢的美學”在現代、當下的遺風流韻,論者在細膩的敘述與闡釋中,從文人趣味與鄉村敘事中闡釋分析“慢”于文學審美個性生成的重要性,也指出“慢的美學”在當下的式微和挽歌性質,是一個獨具個性的文學史研究范例。劉勇與李昊的文章,從中國現代話劇的人性書寫傳統中,肯定了曹禺戲劇中對人的命運投入的深切關注與對人性展開的批判性思考,并在這條基線上審視莫言新劇對曹禺傳統的呼應,通過對比分析指出各自的獨創性與共性,整體立論公允,言之成理。祝宇紅對“1959 年《雷雨》修訂與自然主義批判的關系”問題的思考從一個較小的角度——《雷雨》“付印本”切入,通過對不同版本之間的修改對照,呈現了曹禺修訂中的曲折反復,進而由小入大,提出在以現實主義為文學正途的1950年代選擇清除劇本中自然主義的印跡,顯示出曹禺追求“詩學正義”而不滿自然派的文學立場,論文觀點新穎,論述嚴謹扎實。孫桂榮對新時期“遇羅錦事件”所引發的強烈社會和文壇風波進行時代背景回顧,抓取遇羅錦創作中文體形式層面所形成的問題,提出遇羅錦第一人稱自傳體敘事偏離了同期同質化的傷痕文學主調,促成了這種寫作形式在新時期小說中的發生,論述獨到剴切,有較強的說服力。
本期“思潮現象研究”欄目,李玲對中國當代女性文學七十多年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與回顧,在行文中既與中國社會政治的發展變革形成深刻的互動關系,也兼顧對當代女性主義思潮的呼應。張慧瑜的《勞動者在書寫:新工人文學小組的非虛構實踐》一文在工人寫作的歷史傳統中、在人民文藝的歷史脈絡中把握當下新出現的“新工人文化小組”,從非虛構寫作的視角進入,既有時代性、問題性,又有歷史感。
本期“最新文本”欄目,譚桂林對蔡測海《假裝是一棵桃樹》的剖析從現當代文學短篇小說的傳統與自敘傳傳統中檢定蔡測海文學創作的價值,由此提煉出其創作在童年發現、物人對等方面的獨特價值,且在論述中又有論者一貫以來的佛學研究作基礎,在史的認知、理論視野與文本分析方面均顯示出深厚的學術功力。
本期“錢理群研究專輯”中,汪衛東、張潔宇、李國華三位學者對錢理群先生的學術版圖與學術氣象、文學史研究與教學、錢理群先生1990年代的學術與思想分別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深情回顧,充分肯定了錢理群在學術和思想上的獨立價值以及個人人格魅力。
本期“寧夏文學研究專輯”是中國作協寧夏調研的重要成果,是對寧夏文學及西海固文學的整體梳理、審視與總結。郎偉、許瓛對寧夏當代文學六十五年形成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癡戀鄉土的創作情結、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進行了全面回顧;許峰則從“西海固文學”在新時代的新形象與新風貌進行了深入剖析,兩文均兼具學理性與整體視野。
本期“作家作品研究”中徐鵬飛、金宏宇對新時期編年體小說中的時間結構進行問題式剖析,在《戰爭和人》和《偽滿洲國》的對照分析中發現文類互通的現象,觀點新穎;而李遇春對劉醒龍的散文三部曲的分析在“地方志”散文傳統中展開,對其散文濃郁的文人血脈、深沉的家國情懷、濃厚的生態意識、強烈的生命意識等特質的提煉也較為準確。
本期其他文章也各有特色,可圈可點。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