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向“新”求“質”: 抓住時代機遇 共創共享網絡視聽良好生態
2013年至今,具有行業“風向標”意義的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深刻記錄了我國網絡視聽行業的改革創新歷程和跨越式發展。適逢新中國成立75周年、貫徹落實網絡強國戰略10周年之際,中國網絡視聽大會邁向新一個十年。3月30日,為期4天的第十一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落下帷幕。本次大會以“極視聽,強賦能”為主題,共舉辦1個開幕式、1個主論壇、1個新技術和精品節目展、40余個主題論壇和發布活動、45場市民體驗活動和50個放映點展映活動,展映精品作品百余部。記者發現,大會期間場場活動座無虛席,從業者們擠滿會場,試圖獲取行業發展現狀的第一手訊息,窺見行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態勢。記者了解到,本屆大會吸引了2000多家業內企業和機構、一萬余名嘉賓參會,有力推動了行業各方深入交流與合作。
數據研判行業發展:網絡視聽仍然是“第一大互聯網應用”與“殺時間第一利器”
大會發布了《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12大主要發現,通過多個關鍵數據,描述了過去一年網絡視聽行業發展成果?!秷蟾妗凤@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74億,使用率達98.3%,與排在第二的即時通信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地位愈加穩固。移動端視聽應用人均單日使用時長187分鐘,超過3小時。具體來看,短視頻應用的用戶黏性最高。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51分鐘,長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12分鐘,娛樂/游戲直播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63分鐘,網絡音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29分鐘。網絡視聽仍然是“殺時間第一利器”。
2023年,包括長視頻、短視頻、直播、音頻等領域在內的網絡視聽行業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達11524.81億元,以網絡視聽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存續企業共有66萬余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網絡視聽用戶增量主要來自農村。2022和2023年,我國農村網絡視聽用戶規模分別達到2.99億人、3.20億人,同比增長分別為12.6%、6.8%,增速遠高于同期城鎮用戶。網絡視聽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走好“最后一公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年大會上,“數”讀行業發展不僅讓觀眾看得明白,也讓創作者做得明白。在網絡視聽賦能廣播電視新媒體創新傳播論壇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副院長滕勇現場向大家介紹了由廣電總局部署建設的收視大數據分析系統CVB,這一收視分析基于全國2億有線電視和IPTV數據基礎,已成為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廣播電視媒體、網絡視聽平臺以及廣大視聽主體在精品創作、節目編排、受眾分析、營銷策略方面的重要決策依據和管理依據。數據不止于工具——正如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王曉紅所談到的,“數據是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已經成為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
科技賦能成焦點:網絡視聽行業正處于自主擁抱新技術、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窗口期
“AIGC”“5G”“大模型”“VR”“云計算”“數字人技術”……一個個極具科技感的詞匯不斷出現在本屆大會各類演講、展覽中。在大會設置的新技術與精品節目特色展區,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和創新應用集中亮相。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GC)的突破式發展尤為引人注目。芒果TV展示的AIGC珍寶館和看度展出的成都廣播電視臺“AIGC創新應用工作室”,都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內容創作者創作,不僅極大拓展了視聽產品生產的想象空間,還為網絡視聽行業帶來了質量與效率的雙重變革。
大會主論壇上,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副臺長蔡懷軍發表題為《以“智”提“質”,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芒果思考》的演講。蔡懷軍認為,在主力軍搶占主陣地的進程中,用戶在哪里,文化科技融合的觸點就應該在哪里。文化+科技不僅是舞臺上一個高難度的鏡頭,不僅是一個環節上的小小創新,應該貫穿于創意策劃、落地執行、數據分析、商業化等全鏈條,才能影響整個產業結構,才能帶來巨大的產業價值和想象空間。據了解,2024年,湖南廣電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光明行”為主題創作呼號,推出15個重點項目。新一季《歌手》將打造12場大小屏互動超級直播,紀錄片《馬王堆·歲月不朽》讓文物活起來,還將推出《乘風2024》《中國村花》《另一種藍》《群星閃耀時》《日光之城》等,呈現極致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探索。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在《擁抱變革,迎接網絡視聽行業下一個春天》的演講中談到,2023年,大語言模型的研發應用成為科技顛覆式創新的核心突破點。借助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行業規則的升級和管理系統的進步,中國的影視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速,助推行業在策劃、制作、宣發、用戶體驗等多個環節提質增效?!敖柚墒饺斯ぶ悄艿恼Z言理解能力、美術和創意的發散能力,愛奇藝在內容評估、美術設計、智能搜索等方面的效率或者用戶體驗大大提升。在開發環節,借助AI劇本理解系統,可以隨時將劇本、小說濃縮為故事大綱,還可以撰寫人物小傳,提取人物關系圖譜,輔助進行劇本評估;在宣發環節,愛奇藝極高比例的宣傳海報由AI輔助直接生成,像聊天一樣提需求,就能批量產出海報,相較以往的制作方式效率大幅提升;在搜索環節,借助星羅劇情理解平臺對影視劇分鐘級的理解,AI搜索已經實現角色搜索、劇情搜索、明星搜索,有效提升了用戶體驗。”
央視網黨委書記、董事長過彤認為,面對呼嘯而來的人工智能浪潮,不應變就會落伍陷入戰略被動,不求變就可能錯過一個時代,“大象也要學會跳街舞”是必然選擇。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打破視頻生產的專業壁壘,人人都能成為神筆馬良。而媒體只有堅守如磐初心,構建價值高地,才能抵御智能浪潮的沖擊?!拔覀円杏L起舞擁抱變化的熱情和勇氣,但不能盲目跟風,迷失在技術的叢林中,只有系好安全帶才能在空中跳出曼妙的舞姿。”
除展覽與主論壇外,本次大會還有9場分論壇的主題與“科技賦能”直接相關?!癆IGC 與數字人發展論壇”“新技術賦能網絡視聽產業發展論壇”“網絡音頻論壇——AIGC引領下的未來聲音探索”“5G+AI視頻彩鈴移動融媒創新論壇”等,專家學者與業內人士各抒己見,分析新技術下的音視頻媒體變革。
構建文明高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網絡視聽提供豐厚土壤
近年來,國產古裝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既融入時代價值,也在精神內涵和主題表達上觀照古今,完成與現代年輕人的精神對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摸索出一條可行路徑。在“網絡視聽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編劇張巍結合《一念關山》《夢華錄》,分享了她在劇本創作階段如何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思考。她說,“《一念關山》雖然是架空歷史背景,但它的東方美學以及俠義精神的呈現很傳統,《夢華錄》則從元雜劇中取益,在改編以及對IP探索方面,都是一種創新嘗試。古裝劇中的人物不是完全的古代人,她們會遭遇當下的困境,也擁有今時今日女性的價值觀,這些是讓古裝劇與現代觀眾取得精神鏈接和交流的關鍵”。
在大會現場,由快手直播打造的“守藝匠新,在快手見傳承”主題展位吸引了眾多游客圍觀拍照。整個主題展位分為互動體驗區以及“快手直播大舞臺”才藝展示區,不僅有書法、拓印、臉譜繪畫等傳統文化體驗,讓參與者可以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傳統藝術品,還有快手優秀主播帶來現場表演,讓觀眾在琴音戲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數據顯示,2023年,包括非遺傳承在內的快手傳統文化主播數量超過19萬,而戲曲、民樂、書法以及民間藝術等內容更是倍受歡迎。
“微短劇+”成為新風口:微短劇井噴式增長,念好“創作經”少念“生意經”
據統計,2023年,通過國家廣電總局系統登記并進行上線備案的微短劇共有557部,12630集。去年全年共上線重點網絡微短劇384部,較2022年的172部增加了1倍多。隨著微短劇行業蓬勃發展,如何克服創作中出現的低俗、庸俗、媚俗等問題刻不容緩。在“微短劇創作論壇暨精品點映禮”上,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表示,微短劇這個賽道,要念好“創作經”,少念“生意經”,不斷提升文化和審美內涵,才能更好維護行業利益,促進整個行業更加健康繁榮發展。為此,總局搭建起了創作生產全鏈條管理框架,劃清了行業發展的規矩和紅線,管理的“四梁八柱”在逐步建立完善。從今年6月1日以后,網絡視聽平臺、小程序等播出或引流推送的所有微短劇均需持有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或者平臺相應的上線備案號。
“年初的春節檔,在抖音短視頻平臺播放的《大過年的》《超越吧!阿娟》《我的歸途有風》等8部熱播精品微短劇播放量均過億?!倍兑艏瘓F副總裁、總編輯張輔評認為,小短劇大產業,微短劇行業在向著好內容、新題材、規?;觳竭~進,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在具體創作層面,微短劇自有其鮮明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認為,當前微短劇賽道的編劇特別缺少能夠將10分鐘的內容壓縮到1分鐘的能力,微短劇不是劇情鋪陳。冷凇感到,青年觀眾喜愛的微短劇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叛逆精神?!皠撟鲿r我們提倡正能量的叛逆精神,也就是不服輸?!痹谒磥恚恳徊课⒍虅”澈蠖加幸粋€具有爆點的叛逆人物,找到這種反轉式的原生人物設計格外重要,比如不會武功的大俠、不懂生意的創業者等等。除了人物的反差,冷凇還談到人物關系的翻轉、場景的反顧、契約的反叛、金句的反思、價值的反觀、結局的反轉對于提升微短劇創作質量的重要作用。
微短劇憑借其體量輕、節奏快、內容高濃的特性創造了許多跨界合作、題材創新的“新風口”,尤其在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發布后,推動一批城市取景地跟隨微短劇的熱播而“出圈”,也為“文旅+微短劇”模式的升級釋放出全新可能。本次大會上,騰訊視頻推出城市火星計劃,旨在為微短劇+文旅融合新模式添磚加瓦。此外,今年快手也提出了“微短劇+”方向,例如微短劇+IP、微短劇+新科技、微短劇+文旅,以期打造更新、更全面的商業模式。
微短劇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記者發現,本屆大會上,正午陽光、完美影視以及曾志偉、王晶等老牌影視公司和老牌影視人的入局,正在讓微短劇內容走向精品化、多元化有枝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