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期刊發行要面向“大圈子”
相對于網絡這個“大海洋”,文學圈只是個“小圈子”。我這樣信口開河,不知諸君以為然否?
文學期刊的印數,很多時候是不能輕易問的。文學期刊的發行量緣何羞于示人?主要是文學期刊過去一直把市場定位在文學圈內,重點在文學愛好者這個群體里搶市場。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文學期刊即使是偶爾打個廣告,也是在圈內的報刊上,很少在大眾化的報刊上閃亮登場。好在那時候文學社團林立,文學愛好者眾多,加上可供選擇的文化產品比較少,文學期刊依靠這些資源也可以存活下來。
現在是網絡時代,文學期刊的發行,能不能在更廣泛的讀者群中分得一杯羹?這個問題我以前和一些文學期刊的編輯討論過,他們普遍認為文學這種特殊的文化產品,不同于網購大軍關注的吃喝穿戴類商品,文學期刊即使是參與其中了,估計也是自討苦吃。然而現實卻給了我們一個驚喜的答案。近段時間,《人民文學》《收獲》相繼走進“與輝同行”直播間,都取得了很可觀的銷售碼洋。這兩家的銷售數據,遠遠超出了文學圈內人的“期待”。
相對于龐大的物質類商品,文學待字閨中久矣。美酒再好,也需要打開蓋子接通酒客的味蕾與胃口;文學作品寫得再好,你不主動亮相,誰會去打聽最近有啥讓人垂涎三尺的文字?
毋庸置疑,傳統文學長期以來主要在“圈子”里呼吸,讀者群基本都是作家、評論家與文學愛好者。似乎文學是高雅的“陽春白雪”,不屬于大眾化的產品范疇。幾十年來,我在煤城的書攤購買《人民文學》《詩刊》《星星》等文學期刊,遇到購買此類刊物的人,多為圈內文友。其他人買的,多為生活類、保健類、情感類期刊。現在文化產品更加多元化了,如果文學期刊還保持著“自家人購買”模式的話,難免會讓文學的地位更加邊緣化。
群眾富了口袋之后,必然會選擇富腦袋。文學雜志就是富腦袋之“主食”之一。文學期刊要在思想上打破“曲高和寡”的“小圈子”意識,面向“大圈子”。你把人家劃到圈子外,人家咋會喜歡你?文學期刊發行要敢于和時代同步,通過直播等多種傳播方式,“掀起你的蓋頭來,讓讀者看看你的臉”,進而使讀者了解其中的好作品、高品位。你不吆喝,誰知道還有這樣一道精神大餐啊!
老大哥《人民文學》和《收獲》開了好頭,其他兄弟姐妹們要緊跟上。或許,借助網絡平臺,文學雜志發行的春天,馬上就要“大駕光臨”了。當然,如果沒有好的作品,發行量越大,可能越尷尬。所以,首要的任務還是催生出更多具有時代性、人民性的文學佳作。
(作者系山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