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圖書館是如何被發現的
談藏書史或者圖書館史,就不能不談圖書的起源。關于中國書籍的起源,史籍中留下了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故事:河圖洛書。相傳上古伏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有龍馬從黃河中浮出,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畫成八卦,成為后來《周易》的來源。又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洛河中浮出神龜,背上馱著洛書獻給大禹。大禹按照洛書治水取得成功,又依照洛書劃天下為九州,并制定九章大法來治理社會。所以《易·系辭》里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當然,這只是神話傳說,表達了中華先民對知識的尊崇。目前發現的有考古證據證實的中國最早的圖書和圖書館,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典冊和“龜室”。說起來,這個中國最早圖書館的發現,還有一個曲折的故事,一個相關專家學者接力探索的故事。
清朝末年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
國子監祭酒總管全國的教育工作,王懿榮執掌國家最高教育機構多年,曾經3次擔任國子監祭酒,是一位名聞朝野的飽學之士,具有很深的金石學造詣。《清史稿》里特別提到:“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在當時的收藏界,王懿榮享有“得公一 言,引為定論”的聲望和影響力。在1899年,也就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前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懿榮發現藥店賣的“龍骨”——也就是龜甲獸骨上刻著一些奇怪的字符,出于一個金石學家的學術敏感性,王懿榮“見之狂喜”,認為這些字很值得研究。于是,他讓家人大量收購藥店里的“龍骨”,拿回家認真研究。由于刻在龜甲上的痕跡與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多有相通之處,深通金石文字、有著豐厚知識儲備的王懿榮,很快就認出了龜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種文字。因為碰到了王懿榮,龜甲從不值錢的“藥材”一變而為珍貴的研究資料,避免了人為的繼續毀滅。
《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
王懿榮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他不僅是一位大文學家,而且精通算學、醫學、金石等各種學問。1900年,王懿榮因為抗擊八國聯軍而以身殉國。王懿榮去世后,劉鶚就把王懿榮收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文物大部分都買了下來,同時繼續收集。1903年,劉鶚從他收藏的甲骨中精選了1058片,石印出版了中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因為劉鶚字鐵云,所以這部著作取名為《鐵云藏龜》,劉鶚也成為第一個確認甲骨文為商代文字并說出根據的人。《鐵云藏龜》的出版使甲骨文第一次從私家收藏變成了可供學者研究的公開資料。
為《鐵云藏龜》作序的羅振玉
羅振玉是劉鶚的好朋友,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他在發現殷墟甲骨這件事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是著名的“甲骨四堂”之一。羅振玉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是在劉鶚家里。一見之下,大為震驚,他看出甲骨上的卜辭屬于殷商時代,是王室遺物,并斷定它作為文字學資料能代表中國文字的來源,作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因此,他一方面鼓勵劉鶚把拓印的甲骨文整理出書,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尋找甲骨的出處。當時,古董商為了壟斷甲骨,大多隱瞞甲骨真正的出土地。羅振玉經多方打聽,終于探知甲骨真正的出處其實是河南安陽小屯村。然后,他親赴安陽,成為來到小屯村實地考察的第一位中國學者。在安陽小屯村考察之后,羅振玉確定小屯村就是《史記》中提到的“殷墟”,也就是商朝國都。這對后來的甲骨學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并直接導致了后來殷墟的發掘。羅振玉考釋出甲骨文單字近500個,大大促進了對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的研究。中國文字博物館2016年曾面向社會發出“懸賞令”:破譯一個甲骨文獎勵10萬元,不過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人考釋出一個字,拿到了這個10萬元獎勵。可見考釋甲骨文單字的難度之高。如果放在今天,羅振玉能拿一大筆獎金呢!
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
王國維與羅振玉關系密切,是學生、朋友,還是兒女親家,在甲骨文研究中二人共創“羅王之學”,都名列“甲骨四堂”,王國維對甲骨文的研究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從幾千個小片甲骨中找出屬于同一版塊的黏合在一起,形成能夠讀通的大段文字。這大大提高了甲骨文辨識和研究的成效。王國維利用新發現的甲骨文考證出殷商先公、先王的姓名及前后順序,印證了《史記·殷本紀》的可靠性,創造了以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獻對照驗證的二重證據法,把中國有文字可考又有實物證據支持的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
王國維的學生董作賓及蔡元培領導的中央研究院
董作賓也是著名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董作賓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做研究生時,王國維是董作賓的“遠程指導導師”,通過書信交流進行指導。前面四位專家的研究和發現使得一片甲骨驚天下,一時轟動世界。一開始,安陽小屯村的村民不知道甲骨的價值,他們把偶爾挖到的甲骨當作藥材賣給了藥店,當時每斤價格只有幾文錢。有字的甲骨,上面的字大多還要被刮掉。但是自從王懿榮、劉鶚等人發現甲骨的價值以來,甲骨的價格暴漲,文物販子和許多聽說這件事的人甚至是外國人都開始大量盜掘殷墟遺址的甲骨,給殷墟文物造成重大損失。無奈當時中國正處在兵荒馬亂的時期,政府無暇管殷墟。上世紀20年代時,作為河南南陽人的董作賓在回鄉調查中了解到這些情況,心急如焚,向剛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提交了報告書,匯報了殷墟盜掘的狀況,指出殷墟之下還有甲骨,急需當局組織科學發掘。正是這一報告,開啟了系統發掘殷墟遺址的道路。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看到報告后,立即批準,安排由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正式組織人員去小屯村發掘。當時的史語所由傅斯年擔任所長,傅斯年是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對殷墟考古工作高度重視,提出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董作賓和梁啟超的兒子——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帶領考古組來到殷墟主持規范的發掘,盜掘情況才有所好轉。
但是考古工作依然困難重重:一 開始可能由于迷信的緣故,當地有些老百姓阻撓發掘,甚至強制逼停發掘工作。傅斯年就親到河南開封,把各方面關系疏通理順了,發掘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
1936年春季,考古組第13次進行殷墟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從3月18日開始,一直沒有什么發現,考古隊原本計劃在6月13日這天停工,等到天氣涼爽后再開工。沒想到停工前一天卻有了重大發現:6月12日下午,考古隊在小屯村北清理最后一個編號為“YH127”的窖穴,誰也不曾想到一鏟竟挖出了驚天巨現!這個窖穴直徑將近兩米,挖下去半米以后,幾片完整的大片龜甲一片挨一片地呈現出來。這是一處從未被擾動過的甲骨堆積層。在這個窖穴內,共出土17096片甲骨,這些甲骨多數是整版的,刻滿字跡,有朱書的,也有墨書的。“YH127”號甲骨窖穴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個。
這次甲骨出土震驚了世界,一萬多片甲骨刻有文字,而且是分門別類有規律的擺放。所以,“YH127”號甲骨窖穴被認為是“殷人保存典冊的府庫”。隨著挖掘的深入進行,專家們發現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內,分布著數量眾多的甲骨窖穴。甲骨窖穴群所出的甲骨刻辭內容宏富,涉及殷商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真實傳遞了上古中國的文明密碼,被人們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圖書館加檔案庫”。有些甲骨上面有小孔,幾片一組整齊排列,可見當初是有繩子串聯起來的。有一片上面還有“冊六”的字樣。可見當時就已經有了對這些典冊的分類管理。這充分證明了《尚書》所記載的“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和《史記》所說的“高廟中有龜室”是真實可信的。所以“龜室”也可以說是目前所知的中國古代對圖書館和檔案館的最早的稱呼。
龜室的發現,充分證明早在殷商時期,中國就有了官府藏書和對這些藏書的管理活動。換句話說,中國藏書或圖書館有據可查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