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二十條》: 喚醒沉睡的“二十條”
“你覺得這些都對嗎?”這是影片《第二十條》中,王永強案主辦檢察官呂玲玲在與韓明爭論案件時發出的質問。韓明例舉了“2014年周顯平案,故意傷害罪;2015年賈云珂傷人案,故意殺人罪;2016年何峰傷人案,故意傷害罪;2017年曹愛玲傷人案,故意傷害罪”等等。這些案件與王永強案件一樣,都指向了《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
在影片《第二十條》中,王永強為給女兒治病,找了村霸劉文經借高利貸。因為還不上錢,劉文經多次凌辱王永強妻子,悲憤難當的王永強在與其廝打中,看到劉文經要從車里拿刀,于是回屋拿剪刀扎了劉文經27下,導致其醫治無效死亡。影片主線敘事看似圍繞尋找該案關鍵物證——劉文經車里的刀來論證王永強的行為究竟是正當防衛還是故意傷害,實則是通過王永強的案例來喚醒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條,從而切實保障法律所賦予公民的正當防衛權,以“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原則,提高違法犯罪行為的成本,降低公民維護自身、他人、社會公眾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出手”責任,讓法律賦予的公平正義得以彰顯。
從電影《秋菊打官司》講述“一根筋”的秋菊利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到《第二十條》將所有矛盾和戲劇沖突指向沉睡的法條本身,導演張藝謀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力、對普法類題材影片顛覆性的創新勇氣令人欽佩。電影《第二十條》改變了以往同類型影片由上至下的普法方向,立足于立法精神高度和百姓對司法公平正義殷切期望的視角,將普法對象由下而上地訴諸司法從業人員,觀眾所代表的大眾從被動接受普法的對象轉變為“自由心證”的裁判者。
王永強案和韓明舉例的案件在現實中都有原型,之所以這些案例造成廣泛的社會輿論關注,就在于這些判例與社會大眾最為樸素的公平正義感之間形成較大落差,就像影片中韓明的兒子無法理解出手相救被霸凌的同學后,其見義勇為的行為不僅不受肯定,反而要向霸凌者道歉;公交車司機不理解出手解救被流氓欺負的女乘客,自己卻因此要坐牢。或許正像韓明用案發視頻對公交司機耐心講解哪一段是見義勇為、哪一段是犯罪中止、哪一段是防衛過當、哪一段是故意傷害。這種逐幀解讀般的法理判斷,無形中限縮了公民基于《刑法》第二十條所賦予的正當防衛權,一不小心見義勇為與正當防衛就變為故意傷害,而這種裁決不僅使得受害者成為加害方,見義勇為者成為罪犯,更為可怕的是他們的家人將永遠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這樣的事件對于司法從業者來說辦的是案件,對當事人而言卻是漫漫人生。
影片三個案件折射的種種問題,其嚴肅性、沉重性不言而喻。因而,在敘事風格和人物塑造上,張藝謀大膽采用輕喜劇和黑色幽默的方式,塑造了人到中年的韓明在工作上的圓滑逢迎;對兒子“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循循勸導;對妻子出于愛和“懼內”的善意謊言。工作上他是沒有棱角、善于察言觀色的小小掛職檢察官,生活中他是和稀泥的高手,影片中這些帶有喜感的橋段,不是單純為了迎合喜劇氛圍而削弱沉重主題的手段,它是一種高明的藝術鋪墊。韓明的唯諾真實展現了一個中年男人的負重前行,這種既視感是直抵觀眾心靈的。影片在塑造以韓明為核心的基層檢察官群像時,突破了慣有的仰視視角,韓明這一檢察官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接地氣,在家里,他要面對家長里短、兒女情長;工作時,他堅守司法正義公平和職業操守;查案時,在面臨突破司法判例時也有內心爭斗,在作為主辦檢察官下決心對王永強案不起訴時,他以血脈僨張的一大段慷慨陳述,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整部影片對于人物的塑造都緊密圍繞“法理情”來展開,以清晰的層次感賦予人物豐滿的塑造,也使人物實現了真實的藝術升華。
《第二十條》通過韓明這樣普通中年檢察官的塑造,深刻剖析了在司法實踐中二十條沉睡的原因,由于大量判例在前,使得基層檢察官在內的司法從業者不敢“亮劍”,因為“殺人償命”“死者為大”的觀念壓力,讓他們在辦案中更多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雖然1997年版《刑法》第二十條擴大了正當防衛的免責范疇,但是法律的滯后性與既有辦案慣例,造成二十條成為沉睡的法條。當韓明親眼目睹公交司機為了滿足女兒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在最后一次上訪途中因車禍身亡,郝秀萍飽含絕望的淚水拒絕韓明伸出的手,以跳樓來為丈夫討公道,韓明終于明白,為了喚醒沉睡的二十條,總要有人站出來作出改變,哪怕這種改變的過程充滿艱難。
影片對于戲劇沖突的高潮反轉沒有采用中庸之道。包括筆者在內的大多數觀眾對反轉本身是不意外的,觀眾認為檢察官會以防衛過當取代故意傷害對王永強提起公訴,檢察官會以王永強存在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情節,在起訴時向法官求情。但當韓明以主辦檢察官身份說出“不起訴”三個字后,所有觀眾都震驚了,震驚的是韓明、呂玲玲這樣有良知的基層檢察官終于喚醒了沉睡的二十條,讓司法公平正義的光照亮社會。
影片結尾,韓明在王永強案聽證會上從二十條立法精神到百姓對司法公平正義的期盼,充滿激情地慷慨陳述“不起訴”理由,這個情節充盈著浪漫主義人文氣息。影片《第二十條》將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相融合,在笑中帶淚的悲喜劇框架下,為觀眾和司法從業人員上了一堂生動的“二十條”普法課,具有強烈的現實觀照意義。這是一部優秀現實主義影片,電影人以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推動了法治社會建設,推動著社會改良。在現實中,高檢這些年不遺余力對基層辦案進行督導,從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等真實案例中可以看到,沉睡的二十條已經逐漸被喚醒,二十條將成為正當防衛、見義勇為者“該出手時就出手”最強大的法律保障。
(作者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