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華談枕邊書
馬麗華,作家,歷任西藏作協、西藏文聯副主席、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
可否回顧一下您的閱讀經歷?
馬麗華:可以歸納出一個極簡三段式:一二十歲“窮讀”,三四十歲“泛讀”,四五十歲以來以“定向”閱讀為主。
少時“窮讀”之“窮”,是相對“達”而言,在準書荒年代還有盡一己所能、窮盡了搜索之意,是有限閱讀,好在算得上有效閱讀,因為同樣在看書,早年所讀豈是后來可比,不光記憶深刻程度有別,尤關個人成長。十幾歲前讀過的書大都記得:名著有《三國演義》《紅樓夢》,現當代小說從巴金到柳青看過一些,或者看經過連環畫轉化的再創作——我讀小學那些年,上世紀60年代初國內正值連環畫黃金年代;科普有《十萬個為什么》。譯作少之又少在小縣城里難得見到,不過還是讀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難忘《中華活頁文選》合訂本。忘記了何種機緣之下所得,好幾年時間里視若珍寶,大厚的一本都翻爛了,其中荀子的《勸學》篇全文背下來,那些精到比喻、金句嘉言從此烙印,不僅會適時閃現在個人的不同年齡段,有時還會感嘆,正因幼時就接觸到此類美文,才選擇了終身沉迷于漢字吧! 說到這里,不禁懷念起從前近乎裸裝但十足含金量的那類出版物。
三四十歲“泛讀”是怎樣的情況,有何利弊? 那時候您去西藏了嗎?
馬麗華:后來的“泛讀”實為“亂讀”,至少起初有幾年是這樣,何以至此,因為時也勢也,是恰逢其時“趕上了”:一方是豁然開啟,一方是潮涌而入,讓你不由自主被席卷其中,來不及選擇,甚至來不及思考,便已心甘情愿就范——同時代人大抵有過相近的閱歷體會吧! 總之相伴改革開放進程,那些年里最興奮最忙碌的業界必定包括了出版界,五花八門的海量圖書撲面而來,只有想不到的,沒有求不得的,思想視野空前開闊,大可以“東”張“西”望,連帶“南北”呼應——上世紀80年代我在《西藏文學》當編輯,置身于文壇的合唱與群舞,不僅與北京與成都諧頻共振,且與遙遠而陌生的南美高原忽然間有了關聯,不過并非互動而是單向的:詩歌讀聶魯達,小說讀馬爾克斯,并且魔幻現實主義風行一時。其時文學名作之外,所見最多的要數哲學,你看歐洲的哲學家從蘇格拉底到薩特,一兩千年里的學問一并譯來呈現給你。具體到個人,此類閱讀純屬附庸風雅性質的跟風,其結果只能是徒增困擾,誠如“勸學篇”所言,火就燥,水就濕,物各從其類;通俗說來那不是你的“菜”。所以說書籍和讀者同樣需要相互尋找、相向奔赴,即便面對同一個作者也不例外,這一點在我有過經典案例,事關一位頂級人物:先是聽從朋友推薦,購得《野性的思維》,甫一開讀,便覺太難,竟連一頁都沒看完;過幾年又讀同一作者非學術的《憂郁的熱帶》,這次對了,如獲至寶,讀了又讀,高山仰止的那種。
畢竟成人閱讀,“泛讀”只是某一階段,喧囂過后定下心來,適讀的也就漸漸顯現出來,就如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他可是用了較長篇幅針對“環境決定論”予以剖析,我卻從一系列負面評判中,反向體悟到環境條件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對于建構心目中的人文地理大有助益,也即從此有了自然背景的考量。再進一步,后來讀黃仁宇《中國大歷史》這本原本寫給西方人看的書,他勢必要闡明一個基本問題:中國文明幾千年,何以始終秉持“大一統”觀念? 他就說了,首先與土壤、風向、雨量有關:“易于耕種的黃土、能帶來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然后他再詳解因果鏈所以然,讓老外感覺有道理,讓國人感慨真乃天造地設大中華!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開始跟訪青藏研究事業,已知黃土、黃河、季風雨這三大自然元素的存在與中國地理地貌的形成相關,而且正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導致的。回頭再看一部演化史和科考史,自是有了可感的溫度,平添了一份人文情懷。
另一大部頭,弗雷澤的《金枝》屬于人類學經典,譯本初版于1987年,差不多同時閱讀的還有人類學專業通用的國際范圍的教科書,讓我對于該學科從研究內容到思想方法有了大致了解。結合后來讀到《憂郁的熱帶》中對于原始人群的現場描述,讓我深心里震動,意識到“文化相對論”恐怕只是人類學工作者必備的態度吧,是良好愿望吧! 遍觀世界,林林總總的文化現象乃至文明程度,真的不適宜也不可能等而視之。這一認知確立,有助于個人在其后的觀察思考和書寫中發展進步主題的展開。
“定向”閱讀又有什么樣的特點或優勢?
馬麗華:從“有讀無類”不經意間過渡到“定向閱讀”,似乎越發偏向知性,以非虛構為主了,因為不經意間個人寫作也告別了詩歌進入紀實領域,或曾有過寫小說的愿望,但試了一下水又退了回來,自此“收攏想象的羽翼,邁步于堅實的大地”。以至于相應的“定向閱讀”反而簡單多了,看看后來本人幾本書,每每附上參考書目清單就知道了。雖然為數不少的人認為圍繞寫作的專題性閱讀不失為一種讀書方式,甚至更富成效,但總歸急功近利,急用先學,實用主義。十年前剛退休時十分振奮,以為總算有時間了,一度考慮過宏大讀書計劃,簡直要從“四書五經”開始補課,做筆記,寫心得,結果呢,最終沒實現,今后更不可能完成。若說原因,自有托詞,是手機開啟了另類“泛讀”,帶來各種便捷的同時,也不由分說占用了時間和精力,且將閱讀最大限度碎片化。
您有枕邊書嗎?
馬麗華:案頭書和枕邊書在我這里區別不大唉,以前都可以挑燈夜讀,區別在于能讓我徹夜“悅”讀的,以前有懸疑小說和武俠小說,特別是金庸的武俠;至今江湖情結尚在,只是看紙質書的時候不多,熬夜盯著的是手機屏,苦等盼更的是玄幻,為什么,因為喜歡驚奇。
如果可以帶三本書到無人島,您會選哪三本?
馬麗華:記得多年前見到過同問,當年答復是準備帶《辭海》。現在的主張還是帶一套(五本)彩圖版的《辭海》,工具書,大百科。限于學識,你能起意去查詢的畢竟有限,而《辭海》以文字錄入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一切,有時間的話,盡可以當作教科書認真學習做功課。我已從中受益良多,時有驚喜,試舉微末一例。有一回去查某詞條,似見“秋英”二字,定睛一看,原來是波斯菊的學名哪!“波斯菊“本是拉薩遍地盛開的花,俗稱‘八瓣梅’,也稱‘張大人’”——典出清末,有一段佳話。若非辭海偶遇,有誰會想到去查找它的身世大名。
您愿意向青少年推薦幾本書嗎?
馬麗華:早年我曾在貴報發表《總關閱讀》一文,舉薦了對個人成長有益的幾部譯著。如今十六年過去,又一茬年輕人成長起來,重溫當年建言,感覺依然有用;歷經歲月淘洗,好書愈發雋永。固然翻閱不再那么頻繁了,但它們只要待在書架上,就是底氣所在。
斯蒂芬·茨威格的歷史特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斯蒂芬·杰·古爾德的科學人文《自達爾文以來——自然史沉思錄》、列維-斯特勞斯的自傳式書寫《憂郁的熱帶》《博爾赫斯文集》之小說和詩歌。
當年列書單時就發現了,前三部的出版單位都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我們這一代人有個說法,誰能自稱“三聯書店的忠實讀者”,那還是自視甚高的表現呢! 當我們讀過許多經典,有過更多經歷,或許我們就有資格像《憂郁的熱帶》結尾一段所說的那樣,“可以短暫地中斷其蟻窩似的活動,思考一下存在的本質以及繼續存在的本質,在思想界限之下,在社會之外之上;對一塊比任何人類的創造物都遠為漂亮的礦石沉思一段時間;去聞一聞一朵水仙花的深處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其香味所隱藏的學問比我們所有書本全部加起來還多”。